繼一九八二年國務(wù)院將大理古城公布為第一批2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后,一九九四年一月三日,國務(wù)院又一次將大理州巍山古城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公布。至此,大理作為一個祖國西南邊陲的地一級區(qū)劃內(nèi)擁有了兩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在全國地區(qū)一級特別是30個民族自治州中是絕無僅有的。從地下出土文物證明,巍山是我國古人類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區(qū)之一,生活在這里的白、彝等土著先民和中原漢民族的始祖基本同時邁入了文明的門坎,早在公元前109年,即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就在此設(shè)邪龍縣,三國時受蜀漢羈縻,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白子國屬地。唐初,白子國王張樂進求禪位于巍山豪酋細奴邏,遂于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統(tǒng)一了蒙舍川,建號大蒙國亦稱南詔。蒙氏三代經(jīng)略八十年后,到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細奴邏的重孫皮邏閣自稱南詔王。南詔建國后先筑王城于 圖山,到公元730年始建都城于蒙舍川(今古城村南)。
公元738年皮邏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統(tǒng)一了六詔,建立了歷史上有名的南詔國,臣服唐王朝,并遷都太和城。南詔遷都洱海地區(qū)后,作為發(fā)祥地的蒙舍川古城池隨著歷史歲月的滄桑逐漸廢棄。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軍襲破大理經(jīng)略云南改土歸流。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適朱元璋在全國廣筑城池的浪潮中,朝廷借在當(dāng)?shù)赝蛪ǖ拿鬈妱诹Y源,將元代段氏總管于南詔大理國在蒙舍川的宗教活動場所上始筑的土城擴建為磚石城。據(jù)《蒙化志稿》載,城周四里三分,計九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磚垛石墻,垛頭一千二百七十有七,垛眼四有三十,建四門,上樹譙樓。東曰忠武、南曰迎熏、西曰威遠、北曰拱辰。北樓高三層,可望全川,下環(huán)月城,各級堅固,城方如印,中建文筆樓為印柄。在巍山古城眾多的古建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巍聳城關(guān)的北門拱辰樓。
巍聳在二丈多高的磚古城墻上的拱辰樓樓體為三層,離地通高23.4米,橫長47.1米,縱寬24.6米,占地1150平方米,由城門基座和樓體兩大部分組成,樓體是面寬5間,進深4間的重檐歇山式青磚古建筑。拱辰樓南北兩檐下分別懸掛著“魁雄六詔”、“萬里瞻天”兩塊巨匾。皆為清代遺物?!翱哿t”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勤所書,“萬里瞻天”巨匾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蒙化直隸廳同知黃大鶴所書,二匾皆為行楷,筆力雄健,高古峻拔,氣勢磅礴,是巍山古城的畫龍點睛之筆。1993年拱辰樓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滄桑,拱辰樓亦幾經(jīng)修葺,南明永歷四年(公元1650年),拱辰樓初修將三層重檐改為二層。歷經(jīng)三百多年后,由于風(fēng)雨剝蝕,棟梁蛀朽,城臺酥松,層頂滲漏,樓體變形危在塌圮。為了搶救文物,一九九五年,經(jīng)巍山縣人民政府報請省文化廳批準,州縣文物部門組織勘察論證,提出維修方案,由國家文物局、省州文化部門和縣財政撥款并向社會集資,共計90萬元人民幣,遂于一九九六年元月二十五日始進行落架大修,于次年三月二十五日竣工。經(jīng)省州文物和城建部門專家驗收,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要求。如今,經(jīng)修葺的拱辰樓恢復(fù)重現(xiàn)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色古香的點睛之筆,遠瞻近觀巍然雄鎮(zhèn)。登斯樓也,古城內(nèi)外東岳宮,文華書院、玉皇閣、太陽宮、云隱寺、封川等諸古塔散落如珠,攬胸入懷,讓您溯游古國,歷覽前朝,回味無窮。極目遠眺,蒙舍川內(nèi)道教圣地巍寶山古建群香風(fēng)徐襲,意若微薰;九曲十八彎漫流的紅河源鱗光閃爍,令人神思遐想,心游曠古。星羅棋布的村舍,如畫卷展開的綠野疇陌盡收眼底。此刻、此境,你也許會如陶令吟出:“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恒。”歸去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