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幾許
麥家的天才住在庭院里。先是銅鎮(zhèn)江南有名的大鹽商容氏家族的大宅里,然后是N大學的校園里,最后是特別單位701破譯處的深院里。其實,真正的最后應該是在“容金珍筆記本”里。這就構成了一個傳統(tǒng)建筑式的三進式結構,每進一層都是走近那個叫做容金珍的天才,直到走進他的“筆記本”,走進他的靈魂。如果我們固執(zhí)地認為這個建筑只有三進而不承認還有“筆記本”這最后一進的話,那么,我們起碼也要把“筆記本”理解為最后一進里供奉在神龕上的容金珍神像,一尊試圖揭示天才靈魂的神像。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
不得不承認,麥家好像很懂中國的園林藝術,大院套小院,竹林套樹林,層層疊疊,遮遮掩掩,很多的“隔”,很多的“曲徑通幽”,很多的“別有洞天”;不到最后,站在任何一點都不可能看清楚他的庭院和那個幽閉在庭院里的天才的真實面目。我十分懷疑麥家的敘事策略就是從中國的園林藝術中學來的,空間的東西被時間化;就像他有可能從作為空間藝術的傳統(tǒng)繪畫的散點透視中學來了敘事中的多個視點一樣。
在這樣的敘事策略下,我常常受騙上當。
走進容家大宅,我就開始上當?!?873年乘烏篷船離開銅鎮(zhèn)去西洋拜師求學的那個人,是江南有名的大鹽商容氏家族的第七代傳人中的最小……”小說一開始的這樣的敘述,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語氣都讓人想起我小時候讀過的一部叫做《紅旗譜》的小說,完全是一種很傳統(tǒng)很舊式的敘事。接下來的老奶奶的夢和洋先生的釋夢,幾代“大頭”的誕生和天才事實的敘述,傳奇和夸張的敘事風格更加強化了我的聯(lián)想。我以為麥家講的不過就是一個神神怪怪的民間天才,而且是以那種我不敢恭維的老掉牙方式來講的,一種被出版商制造出來的所謂的“新智力小說”的故事。
在容家大宅里上過的一些小當這里就不用細說了。
明白“上了當”是跟麥家走進N大學后,特別是進入“容先生訪談錄”后,我發(fā)現(xiàn)錯了;敘事方式根本不是我原來想象的那回事。讀到“10年前,我去N大學采訪時,她剛從數(shù)學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我才猛然發(fā)現(xiàn),容家大宅的那一進純粹只是個霧彰,是把我們誘惑進“后來”的霧障。根本不是什么很傳統(tǒng)的舊式的那種路數(shù),是在那個路數(shù)和記實之間,是虛構和報道之間,更大的可能是被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之間的關系決定的,我不敢說新但起碼是不老掉牙的一種路數(shù)。而且,我斷定他要講的是一個大學校園里的具有傳奇色彩的天才數(shù)學家的故事,他的同樣具有傳奇色彩的天才老師,他的超越眾人的解題能力,他的慎密的邏輯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一切似乎都昭示著,這位天才將會在叫做希伊斯的洋教授和叫做小黎黎的亦親亦師的大學校長兼數(shù)學家的引導下,成長為更加天才的數(shù)學家。
但是,我又上了一大當。當然,這一當是跟小黎黎和所有N大學的師生一塊上的——
(容金珍)隨著吉普車消失在黎明的黑暗中,有如是被一只大鳥帶走,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了,消失了,感覺這個新生的名字(或身份)是一道黑色的屏障,一經(jīng)擁有便把他的過去和以后徹底地隔開了,也把他和現(xiàn)實世界徹底隔開了。以后,人們只知道他呆在某一個地方,這地方的通訊地址是——本市36號信箱。①
一看見叫做什么信箱的秘密機關,我馬上就可以想到核、原子能或者與此相關的那些信息。但我萬萬沒想到是一個更為神秘的職業(yè):密碼破譯。直到讀到——
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所以,以我看,從軍事的角度說,容金珍干的事比造原子彈還要有實際意義。
容金珍干的事是破譯密碼……②
我才明白麥家講述的是一個什么天才的故事。這時,一種主旋律的味道被n隕出來了。我曾經(jīng)想,這家伙干繞萬繞賣盡關子,原來葫蘆里裝的是主旋律這副藥。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我繼續(xù)讀下去的盎然興趣。他沒有像一般主旋律敘事那種寫作,而是在不斷的視點切換下,抖落出更多的懸念,把故事敘述得像一部間諜小說。誰也想不到希伊斯關心容金珍的目的是干擾容金珍對紫密的破譯;想不到希伊斯就是紫密的設計者;想不到深難的黑密其實不過是一扇“沒有上鎖的虛掩的門”;想不到天才容金珍最后竟然被一個無名小偷擊跨;想不到容金珍的災難(瘋)最后又為嚴實破譯黑密(識破敵人詭計)提供了寶貴的靈感——
世上所有密碼都是在有意無意間破譯的。容金珍通過自己的災難——這種神奇又神奇的方式,向我顯示黑密怪誕的奧秘,這是人類破譯史上絕無僅有的一筆……③
毋庸置疑,小說里設置了太多的“想不到”,情節(jié)太多的陷阱,使閱讀變成了一次冒險的旅行,像行走在沼澤地里。
從敘事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這部小說有這樣幾個特點:
1.三進式結構:
身世↓數(shù)學天才↓破譯專家(↓筆記本)在這個結構下,人物向我們越走越近或者我們向人物越走越近,直到最后進入他的靈魂深處——容金珍筆記本。而我們最終走向的是一個要我們自己去猜的筆記本。
2.散點式的多視角切換:
“我”↓
↓容先生
容金珍
鄭局長↑
口↑嚴實
這些視角下的敘述都是限制敘述。這種敘述的好處是更為客觀,更像報道體,但也更容易制造神秘感,每個視角都向人物打了一束光,而我們只能順著這束光看到了人物的一個側面,要完全看清人物的真實面孔,我們必須拼接各個受光面提供的信息。即使拼接了,其實我們最終還是不能完全看清,因為所有的受光面加起來并非人物的全部。
3.偶式人物的設置:
老黎黎·小黎黎→容金珍(數(shù)學、愛國)容算盤→容金珍(天才、異人)洋先生→容金珍(釋夢、破譯)希伊斯→容金珍(天才數(shù)學家)棋瘋子→容金珍(破密碼致瘋)嚴實→容金珍(反襯容金珍)
每一組中跟容金珍搭檔的人物,與容金珍本人都有某種共同的品質(zhì);他們或預示容金珍的未來,或烘托容金珍的天才,或釋讀容金珍的過去。這也是本書策劃人語中所言的“眾星拱月”的方式??傊萁鹫湓诟鹘M人物中者昕導到了不同的闡釋,最后渲染出一個天才的愛國者,最后被密碼和體制迫害致瘋的破譯專家。
正是因為以上三點的存在,小說情節(jié)懸念叢生,機關重重,牽引讀者向前追問又往后回顧。
4.這部小說在敘事特點上具有多重品質(zhì),既有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痕跡,追求故事性,又有報道體小說的特點,追求真實度,還有先鋒小說對復雜形式的迷戀。所以,它既像一部傳統(tǒng)的描寫間諜的小說,又像一部挑戰(zhàn)傳統(tǒng)敘事的先鋒小說;在思想和道德的價值取向上,又似乎有觸摸主旋律意圖——
我像愛我的國家一樣愛他……
后悔?我愛的是一個國家,你能說后悔嗎?不!
永遠不——!④
不管怎么說,這部小說“好讀”是肯定的,不想老套的講述一個故事也是肯定的。阿來在封底的薦語中說:“所謂好,一個是小說品質(zhì)奇峻,再個是可讀性強,兩者要兼得是不容易的,而麥家做到了?!?/p>
這個評價似乎有炒作的嫌疑,但看了小說,我又覺得并不為過。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跟麥家繞過了許多的迂回曲折,經(jīng)歷了重重機關,走過了一進二進三進的深宅大院,我們終于認識了那個叫做容金珍的人,又要分手了。但分手之際,我又有種意猶未盡的、不愿就此分手的感覺。老實說,我到最后仍然說不清、道不明容金珍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只知道——
1.他是個傳奇r生的數(shù)學天才——知識分子;
2.他是一個誤入破譯界的,具有傳奇色彩的破譯天才——地下英雄;
3.他是一個為國家安全立下過赫赫功勞的、最終又被密碼和國家體制迫害致瘋的不幸者——悲劇人物。
4.他是一個被偶然和必然、強大與脆弱、絢麗與墜毀等“兩極”包抄的人……
然而,他的內(nèi)心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不知道,因為小說沒有涉及這樣的內(nèi)容。人物內(nèi)心的空白使人物更像一部機器,一部智力機器;盡管這部機器也有脆弱的時候,也知道對親人的感恩,但他仍然是一部機器,是一部連政治和愛情也不能構成傷害的機器。換言之,在我們最需要抵達他靈魂的地方,麥家停了下來。對于這個停止我有種種猜測,主要有如下之二:
1. 由于他對這個題材,這類人物的最深的地區(qū)的不熟悉;
2.由于他暢銷書策略對他造成的敘事死角或敘述牽制。
到底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我也說不清。
有評論家指出,這是麥家的一份“苦心”,旨在暗示一個“國家主義者”、一個“地下英雄”是沒有內(nèi)心的,個人的一切都是零,是空白。也許有這么回事。但是,不管怎么說,我認為,這不是一種高明的選擇,有點因小失大的意味。我注意到,朱大可先生在評價這部小說時,也有相似的遺憾:
中國文學始終沒有解決好一個作家的信念問題,一個終極關懷的問題。麥家的小說確實比很多小說要高出一頭,但在這個關鍵點上依然沒有解決好。他在給小說尋找支點的時候,是一個游戲的支點。游戲也好,反諷也好,對人的存在的極端性的追問,最后落實到游戲的層面上來,事實上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反諷,從而也消解了小說本身已有的高度。并不是我們要尋找一個具體的什么宗教,而是中國文化本身有一種內(nèi)在超越性,這個小說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它卻沒有完成。如果能夠突破這一點,將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當然,這個問題也是當代文學普遍所面臨的問題,我們的文學始終沒找到應有的支點,支點是空的,文學的價值因而也顯得蒼白無力。麥家的這部作品,是我們當代文學的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作家自身精神狀態(tài)存在的問題。我們的作家需要重新尋找文學的支點,這也是一個作家的信念的問題……⑤也許,麥家也感覺到了這個問題,于是才有了最后的《容金珍筆記本》。進人一個天才的全部內(nèi)心世界的指望,我都放在這一節(jié)。但是這是怎樣的一節(jié)呢,除了停留在一個業(yè)已瘋狂的破譯天才的腦袋里的,關于《圣經(jīng)》和另一個作為他偶像的天才破譯家亞山,以及某些似是而非的思緒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什么呢?
麥家是在考我們的智力嗎?
老實說,看完麥家的小說我想到了很多年前去看九寨溝,九寨溝本身并沒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一路上它給我制造的種種懸念和誘惑。
[注釋]
①②③④見《解密》,第109、118、238、273頁。
⑤摘自朱大可在“麥家作品討論會”上的發(fā)言,見《山花》2004年第12期。
(何國輝,四川廣元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