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河 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采撲東珠的江河,也稱珠河或烏拉貢河。遍布東北各地,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嫩江、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遼河等各大水系的支河長港,上下河口計有百余處。采珠有“開河”和“歇河”之分,并非年年都采,非奉旨不能撲打。每屆“開河”之年,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派官丁64名,珠丁1,200余名,分64莫因,于四月初分乘大船和威呼(小船)趕赴各貢河河口,相地支起鍋帳,席地幕天,風餐露宿。至九月始歸。每次“開河”撲珠皆有定額,獎多懲少,毫不含糊。為多取東珠,朝廷不顧珠丁的死活,多有淹死于水底,故其所屬珠丁家屬中,僅苦守冰操的節(jié)婦就有225人。自順治初年撥定貢河始,即實行嚴密監(jiān)護,令吉林、寧古塔、三姓、阿勒楚喀、琿春、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璦琿以及奉天等城,派出官兵,于界屬各撲珠河口,不時巡查。直至光緒十九年(1893)停采東珠,貢河流域的土地,才允許放墾。
▲貢監(jiān)清代滿洲八旗等旗人貢生與漢貢生入國子監(jiān)讀書者之稱。
▲貢狐戶 向清朝皇室進貢狐皮的丁戶。主要分布于打牲烏拉和寧古塔等地。規(guī)定每年每丁交納3至4張,貢多者賞烏綾(財帛),貢少者罰。
▲貢貂戶向清朝皇室進貢貂皮的丁戶。主要分布于打牲烏拉(吉林省)和烏梁海(內蒙古)黑龍江下游等地。按丁貢納貂皮,規(guī)定每年每丁納4、6、15、20張不等,經由地方政府轉送宮廷。
▲貢生清代滿洲八旗等旗人生員和漢生員若考入國子監(jiān)讀書,不再是本府、州、縣學的生員,即可稱之。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和例貢之別。
▲貢士清代滿洲八旗等旗人舉人與漢舉人會試中試者之稱。順治六年(1649),州縣官缺多,特命滿洲八旗通曉漢文者,無論俊秀、閑散人等,皆赴廷試。選拔文理優(yōu)通者332人,準作貢士,以州縣官任用。九年,準滿洲八旗應會試,滿漢分榜,故有滿、漢貢士之別。康熙九年(1670)滿漢合榜后,遂為會試中試者之專稱。
〔責任編輯蘇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