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30日,京劇《王子復仇記》在丹麥克隆城堡首演。演出開始前半個小時,排隊等候進場的當?shù)赜^眾就已在古堡門前排起蜿蜒長龍很快,只能容納500個座位的廣場便被坐得滿滿當當。按當?shù)氐牧晳T,在演出進行中觀眾是不鼓掌的,然而,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居然使這個習慣改變了——兩小時十五分的演出中,全場掌聲達到三十次。演出結(jié)束已近深夜,但觀眾依然不肯散去,以響亮而有序的掌聲表示謝意。全場燈光暗了又亮,演員光謝幕就用去了近十分鐘。
演出結(jié)束后,丹麥教育部長特意到后臺看望了演員,稱“中國的哈姆雷特將在丹麥國記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丹麥文化界人士,記者及工作人員紛紛向演員、樂師表示自己對該劇的喜愛之情,并紛紛要求簽名,合影,閃光燈亮成一片。
閃光燈的中心,自然是《王子復仇記》的主角傅希如。
從筷子到京胡
因為京劇《王子復仇記》,傅希如一下子成了同行、觀眾和傳媒的焦點,許多票友開始四處打探傅希如的從藝經(jīng)歷。京劇藝術(shù)有著口口相傳,代代相續(xù)的特點,京劇的師承很大程度上也與家學淵源甚為密切。很多人據(jù)此相信,傅希如很有可能是梨園世家出身。
談到傅希如的“家學”,倒還真是蠻特別的。他原籍山東昌樂,父親的確是京劇從業(yè)人員。不過,他的工作并不是站在舞臺上,而是在臺口下的樂池中。在山東昌樂京劇團,傅希如的父親是一位在當?shù)睾苡行┟麣獾膶I(yè)琴師。
傅希如的父親深知梨園這口飯并不好吃,因此他開始并沒有讓孩子進入這個圈子的打算。父親拉了大半輩子京胡,心里卻希望孩子好好念書,將來找一個更實在的工作。
然而,情況并不像父親希望的那樣發(fā)展。或許是因為耳濡目染,或許是因為藝隨血緣,傅希如熟悉并喜歡上了父親的“玩意兒”。記得六歲時有一次吃飯前,傅希如拿起一雙筷子,左右交叉,竟在飯桌邊上有模有樣地拉開了,那架勢與父親拉京胡的派頭活龍活現(xiàn)。大家一看,全都樂開了花,父親也被逗得哈哈大笑。笑完,父親立即摘下自己的京胡,拉著兒子遠離飯桌,于是一頓午飯變成了一堂京胡教學課。
就這樣,六歲的傅希如從悠揚的京胡聲中走進了京劇的世界,一個榮耀和艱辛交織、繁華與寂寞更替的藝術(shù)世界。
隨父親學習京胡一二年之后,傅希如在山東高密地方頗有了些名氣,經(jīng)常在當?shù)氐碾娨暸_和文藝晚會上獻演。有一次,在山東省電視臺的春節(jié)晚會上,傅希如和京劇名家方榮翔的孫女兒同臺合作,一個演青衣,一個拉京胡,合作天衣無縫,博得滿場彩聲。
這時的傅希如,已將對京胡的愛好升格為自己的事業(yè)了。整日相伴的京胡,裊裊依依,似乎向他渲染著未來前程似錦的京劇人生。
那時候的孩子們,正流行著“魂斗羅”、“金牌瑪麗”,“大力水手”……這些現(xiàn)在看來過時、簡單的電玩,對當時的孩子們有著難以抵擋的誘惑。但是,小小的傅希如已學著努力控制自己,專心練琴,不但不跟著小朋友們玩,更不要父母把“紅白機”(游戲機)買回來。
不過,也有頂不住的時候。有一次在學校,同學們七嘴八舌談論“魂斗羅”的通關(guān)心得,傅希如實在控制不住,就在練琴間隙飛奔出去,到同學家過了一把三十分鐘的癌。
如今回憶起那段學京胡的經(jīng)歷,傅希如覺得自己收獲挺大,為自己“登堂入室”成為一名京劇演員培養(yǎng)了能力,積累了經(jīng)驗。他感謝父母的關(guān)愛和指導,給了他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對事業(yè)的專心和“定力”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從臺下到臺上
傅希如開始在濟南藝術(shù)學校就讀。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中,傅希如都將全部精力用在一把京胡上??吹礁迪H绲哪枪伸`性和鉆勁,學校特地聘請了當時已70多歲的老琴師專門為他開小灶進行輔導。
1990年,傅希如不負眾望,在“廣通達”杯全國京劇藝術(shù)京胡業(yè)余組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因為這個成績,山東戲校、北京戲校和上海戲校同時“相中”了他,北京戲校更是給他開出了第一年減免學費的優(yōu)厚條件。
但傅希如最終選擇了上海戲校。其實,那時候的傅希如對上海戲校,甚至對上海的了解也是懵懵懂懂。不過,隱隱約約地,傅希如感到自己的事業(yè)可能在上海。他要來上海。
傅希如一直拉京胡,這是一種相對靜態(tài)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到了上海,傅希如很想讓自己“動”起來。一來,自己天性好動,二來,自己迷戀京劇武打動作。
那么,就學表演吧。
十三歲的傅希如選擇了生行。
專業(yè)的改換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而且就在這時,傅希如開始了生理上的“倒倉”。因為失聲,唱工的學習和練習都只好暫時擱置下來。于是傅希如將這段時間用來練習腿功,這為以后的舞臺武生表演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994年,時任上海戲校校長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王夢云在眾多年輕學員中發(fā)現(xiàn)了傅希如。王校長凝神觀看傅希如的練功,覺得這位年輕人具有出眾的眼神和挺拔俊秀的身段。為此,王夢云特意請來號稱蘇州“八駿”之一的著名武生演員王云樵,請他專門指導傅希如學演《一箭仇》。
《一箭仇》取材于《水滸》,是一部著名的武生戲,傅希如扮演史文恭一角。
《一箭仇》公演后受到好評,許多不認識傅希如的觀眾還以為這是戲校青年教師的示范表演。在掌聲面前,傅希如看到了大批觀眾對于戲曲藝術(shù)的喜爰,更看到了當好一名京劇演員的前程。
此后,王夢云還聘請杭州名角李玉聲指導傅希如排練《挑滑車》,再請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曲詠春指導傅希如排演《雁蕩山》。打這以后,《挑滑車》、《雁蕩山》兩出戲都成了傅希如的拿手之作,
上海戲校對于傅希如來說,是將其對京劇的愛好上升為對京劇的理解;而上海京劇院對于傅希如來說,是將其對京劇的付出化為了成功的喜悅。
從夢想到現(xiàn)實
近年來,上海京劇院為推出新人、激勵后進運用了一系列良好的機制,并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措施。院長孫重殼的目的,自然不是僅僅推出一個傅希如,而是要讓一大批有基礎的青年演員脫穎而出。
顯然,在眾多青年人才的競爭中,傅希如等刀應年輕演員拔了個頭籌。
不過,傅希如初到上海京劇院時,感覺并不算好?!吧暇泵以萍?,藏龍臥虎,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伙子,傅希如覺得自己要“熬”出頭來,還差得遠呢!為此,傅希如一度有了放棄舞臺的念頭,他曾一個人偷偷跑出去賣保險,當然一份也沒有賣出去;他還偷偷做過演出經(jīng)紀人,但因為證照不全,也幾乎顆粒無收。
孫重亮院長找來傅希如,嚴肅而誠懇地談過一次話。院長的話題中心很明確,如果你還鐘愛京劇藝術(shù),那就要定下心來,繼續(xù)干。當然,劇院也打算給予他一定的培養(yǎng),包括提供上臺表演的機會。否則的話,只能選擇放棄。
傅希如自然難以割斷對于京劇藝術(shù)的熱愛。他稍加考慮,便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在京劇表演舞臺上有所建樹,有所成就。
這次抉擇,對于傅希如至關(guān)重要。從那次談話開始,上海京劇院加大了對傅希如的培養(yǎng)力度,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傅希如也不負所望,在進修、表演,比賽等多個場合都有良好表現(xiàn)。傅希如的表演開始趨于成熟,舞臺經(jīng)驗開始豐富起來。
應丹麥文化部門的邀請,上海京劇院將排演《王子復仇記》去丹麥公演。劇院經(jīng)專門研究,決定由青年編劇馮鋼撰寫劇本,傅希如擔綱主演王子子丹,并聘請著名導演石玉昆執(zhí)導該劇。《王子復仇記》在演出樣式上突出文化的“差異性”,堅持使用純正的京劇舞臺語匯;但在對作品內(nèi)涵的演繹上則突出文化的“共通性”,努力體現(xiàn)莎士比亞戲劇的魂魄和精神。這對演員尤其是主演傅希如提出了更高要求。經(jīng)過上下通力合作,《王子復仇記》在國內(nèi)外的演出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京劇《王子復仇記》已成為傅希如的一部代表作。幾乎是在一瞬間,傅希如就擁有了別人幾乎花一生才會得到的掌聲和鮮花。四月揭曉的第十六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shù)獎,傅希如又榮獲了新人主角獎。
面對成績,傅希如在欣喜之余,依然保留著一份清醒。他把成名,獲獎的原因歸結(jié)為是自己的“運氣比較好”,而上海京劇院良好的藝術(shù)環(huán)境,自己平生得遇的良師益友,加上自己的努力,正是這種“運氣”的來源。
京劇王子從夢中走來,從兒時的京胡夢,到京劇表演的舞臺夢,到舞臺上的名角夢……
如今,這位王子的夢想又是什么呢?
或許不久以后,觀眾就會在舞臺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