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夢是一種美,它是一滴清韻的迸濺。
似乎是三十多年前,山城貴陽的一個資產(chǎn)階級家庭,在破敗許久許久以后,從它古舊余韻的很深很黑的門洞里,從一位資產(chǎn)階級的末代子孫,孤零零從冰一樣清冽的冷得透明的街上朝城郊走去。他來到了野鴨塘。這個在城里不給安排工作的“少爺”是來這兒一個公社小學(xué)找工作的。他被農(nóng)民收留了。他住了下來,一住就幾乎整整一生。像一粒漂泊的種籽,從此中遺落在這兒。像這兒特有的一種檬子樹,不愛群居,孤獨生長,在這兒扎根,這株血肉之軀的“檬子樹”之根一直往泥土深處扎去,在這兒深下去,深下去,它的根在這一圈土地的深層達到了無限的深度。這個被遺落者,就是在這兒寫出了他生命中最早的篇章——《檬子樹下的筆記》。在這兒,他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許直至死,單單想到這一點,你就會引起一種情不自禁的顫栗!一種莫名的顫栗和莫名的恐懼!
這是個被判了“無期徒刑”的人
整整一生從未有片刻從孤寂、冷落和遺棄中“獲釋”!
這就是啞默。
荒涼的野鴨塘。景色單調(diào)。但是住久了,單調(diào)中就生出情感的年輪來,一圈一圈地將你的心圍住。這種情感就像一個土居的農(nóng)民對一條老狗;一個舊時的地主對他的園林。野鴨塘的一草一木、一禽一石都深居在啞默心中。
他把周圍的一切都視為自己的東西,他就同這些草、木、樹、石、房舍、狗,靜悄悄的霧中的田野,亮如陽光—掠而過的藍褐色的野鴨住在—起。他以孤寂的眼光長久地凝視著一座矮山,直到這山不復(fù)為一座死寂的泥石堆;凝視著遠處的幾棵檬子樹,直到發(fā)現(xiàn)那樹也對他孤寂地凝視。他凝視四季,以藝術(shù)家的眼光發(fā)現(xiàn)每一個四季絕不單調(diào)重復(fù)另一個四季。四季年年變遷于他的心中,單一而繁復(fù)。在他住房背后有一座普通的山,山上有幾棵平常的檬子樹,啞默常常來這兒,一待就是整整一個上午或整整一個下午。他在這兒看霧聚霧散,看日起日落。身旁堆積著歲月飄落積葉。蓋住了他的冥想、他的足跡、他的身子、他的頭,直到完全淹沒了他整個人,寂然無聲地,任憑外部世界喧囂。
這,就是啞默
01
啞默很愛這幾株檬子樹,就像愛一個陪伴他的孤寂的人。他常常在夢里聽見有人砍伐它們,感到它們被“謀殺”了。他從夢中驚醒,摸黑爬上山去,幾棵檬子樹還好端端地站在那兒,這才放心。后來這幾棵檬子樹果然在夜里被人偷偷砍走了,山上光禿禿的,啞默傷心了許久。到現(xiàn)在,一想起他的檬子樹就如想起已故的親人,心里還隱隱作痛。
啞默在鄉(xiāng)村和城里各有一間房子。他常常往來于這兩所房子之間。沒有車時,就步行。兩間房子合成一個“啞默世界”。他城里的房子稱為“彼得堡住宅”,鄉(xiāng)村的房子稱為“鄉(xiāng)村別墅”。他如一個舊時的俄羅斯地主,以一個“精神貴族”的方式生活著。所不同的是貧富懸殊,而且他在鄉(xiāng)村與城市居住也不可能以季節(jié)為轉(zhuǎn)移,他不可能冬季返“彼得堡”,夏季去鄉(xiāng)村別墅避暑,而是每周兩地乘車往返,包括搭乘臨時便車,他從不混車。每月都從微薄的工資里摳出一筆車票錢,每次都老老實實地買票。他存積下來的車票滿滿地塞了一抽屜。這些無處報銷的車票默默地表明一種啞默式品格,他就是這么一個人!這么純粹!后來他的房子又增添了一間,在花溪附近我的“夢巢”山莊。這是我的臨時寄居,我與秋瀟雨蘭邀他“做夢”,與我們?yōu)榘椋妥≡谖覀兏舯?。他每周來小住兩天,于是他就在野鴨塘——城里——“夢巢”之間往返穿梭不停,像一只鴨子潛行在生活平靜的水面上。
02
早年時候,啞默在野鴨塘的房子是個獨間。在我的記憶中窗口栽著一棵僅有幾片嫩葉的小樹,或一簇美人蕉。日照中影子投入房間,有一種說不出的啞默氣氛。房間里一架小床,靠床的小茶幾上總是整整齊齊地撂著一堆用彩色畫報紙包著的書。這些書是啞默最喜愛的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惠特曼、泰戈爾、羅曼·羅蘭、茨威格和早年的艾青。還有普里什文、巴馬斯托夫斯基。后來又擠進了意識流大師伍爾夫和普魯斯特??繅Φ囊唤嵌阎鴰锥选秴⒖枷ⅰ?,從桌子一直堆齊天花板,顏色多半早已發(fā)黃。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那些年代,啞默就從這些報紙的文字縫隙中窺探“紅色中國”以外的世界。有時一小點什么消息就會令他激動不已。如肖洛霍夫或帕斯捷爾納克先后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一小則報導(dǎo)。就好像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是他自己。他也做“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的夢,不過這夢從更早年代開始,可以追溯到他剛剛步行到野鴨塘?xí)r,那個剛剛高中畢業(yè)的少年啞默身上。啞默除了做他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之夢,還做他的“美國之夢”——那個遙遠的,產(chǎn)生了華盛頓、林肯、惠特曼、鄧肯、馬克吐溫、德萊賽和海明威的國度令他神往!他最早讀的外國文學(xué)就是馬克吐溫。他幾乎能記住美國所有歷屆總統(tǒng)的名字及其簡歷。他像—個美國人似地熟悉《獨立宣言》。
他收藏有歷屆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當(dāng)尼克松訪華,叩擊古老中國封閉的銅門時,他同他的朋友們興奮得徹夜不眠,在山城貴陽夜晚冷清清的大街上走了一夜。他們手挽手壯著膽子并排走(這在那種年代是要冒風(fēng)險的,這種行為立即會被視為“異端”,若被夜間巡邏的摩托車發(fā)現(xiàn),就要被抓起來)。青春的心靈跳動著夢,他們靜聽著自己的腳步聲,仿佛中國已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一個嶄新的世紀已經(jīng)嶄新的世紀已經(jīng)來臨。他們夢想著生活發(fā)生變化,雖然命運賜給他們的只是接踵而來的失望和絕望。然而啞默,仍做著他的夢,他的“非模式”自由文學(xué)之夢。那還是早在1960年代的時候,啞默就開始了他的自覺而執(zhí)著的文學(xué)生涯,他一篇又一篇地寫著,雖然一篇也不可能發(fā)表,也從不發(fā)表,但他仍執(zhí)著地寫著,默默無聲和默默無聞地寫著。他不僅寫作的年代很早,而且也寫得很多。但是幾乎幾十年來沒有一家報刊上能找到啞默的名字,偌大一個中國幾乎很少有人知道有個“啞默”。他沉默,他無聞,他是一具會說話的“啞巴”。
他就是啞默!
寫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件往事。那是1978年,一位《詩刊》編輯偶然從油印詩集上見到啞默的名字時,我曾親耳聽到他不無“風(fēng)趣”地說出一句極為“幽默”的話,“嘿嘿,啞默,你要啞默就讓你斷續(xù)啞默吧!”
03
啞默在城里的房間被戲稱為“野鴨沙龍”,這是間長方形房間,房間里也是一間小床。啞默終身都睡這種獨身男人的小床。這小床潔凈、細膩、柔和如少女。它永遠給人以兩種暗示:婚姻上的單身和精神上的孤單。即使后來啞默與一位蕭女士永久合居,但是“這張小床”卻仍然橫在二者之間,永遠沒有從啞默的生活中撤走!小床旁邊也是整整齊齊地撂著一堆書,不過這些書是放在一個透明的兩層玻璃的小書架上。陽光很清晰地照出書脊上的書名。你會覺得整個房間像一個玻璃房間一樣一塵不染、晶瑩透亮!小床的半空永遠吊著一艘塑料紅帆船,吊著啞默永不消逝的童年之夢。你會想到啞默真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永遠乘著自己“夢”的紅帆船朝前面看不見的時
空駛?cè)ァK怯肋h不從“夢”中下船的乘客!靠進門的一壁,掛著一個很沉很長的古老鏡框,那上面掛滿了著名的偉大音樂家的照片,如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柴可斯夫基、門德爾松、舒曼等。
沉靜的啞默卻喜歡狂暴的貝多芬。
他是一片寧靜卻不封閉的“池塘”
他像一只野鴨游于生命的寧靜中。
他有很高的音樂修養(yǎng),收藏了許多唱片和磁帶,音樂趣味從古典一直延伸到現(xiàn)代,他是個兼收并蓄的人。長期在音樂的氛圍中沉思和生活。
啞默的房間里還藏匿著兩個人:沈從文和林語堂。他們從不顯形卻滲入他的骨髓。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從自己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中知曉了這些20世紀30年代文人的名字。啞默終生愛林語堂。他的生活習(xí)性、趣味和精神傾向在感覺上似乎與林語堂有某種相似之處。這位中國士大夫漏網(wǎng)殘存的子孫,自視身上潛流著從古代學(xué)士到30年代文人綿延至今的漢民族生命血液。他之所以喜歡這些作家是因為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極為珍視自己民族的東西。他喜歡溫文爾雅的林語堂,也同樣喜歡罵過林語堂的“橫眉冷對”的魯迅。
啞默自學(xué)掌握了英語,一直在鄉(xiāng)村學(xué)校(他原來所在的小學(xué)后來增設(shè)了中學(xué)部)擔(dān)任英語教師。他城里的房間里有一張紫檀木做的漆黑如鏡的桌子,那也許是資產(chǎn)階級以物質(zhì)形態(tài)留給他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遺產(chǎn)。那是一張四方桌,桌面照得出人影。上面永遠放著一本攤開的英語書或劃著啞默式的淺綠色橫杠杠的文學(xué)著作。書桌上方一個中型相框里有一幅老托爾斯泰和年輕的高爾基在一起的肖像油畫。許多年來,這兩個人在這兒一直盯著啞默,注視著他變化于無變化中的人生!啞默雖然長期單身獨居,他的小床卻不像一般單身男人的那樣凌亂。永遠是凈潔的色調(diào)和圖案很雅的床單,永遠是揭去枕巾的清潔如雪的枕頭。好像總有一個看不見的女人在后面,替他清理和收拾房間。啞默是很有啞默式的誘惑力的。鄉(xiāng)間和城里的兩個房間總有似乎不期而至的少女出現(xiàn)。他在單身的童貞中幽會,給人一種從未與女人廝磨過的感覺。我猜想啞默曾有過不少并非總是“清淡”的艷遇。在我的印象中,鄉(xiāng)村學(xué)校中每來一位年輕的女教師,總無法抗拒他磁力很強的情感之場。他似乎有一個終生不露面的情人,也許還有一個終生不知誰是自己生父的兒子。凡是與他接觸過的女人對他都很有感情,即使后來分手以后,即使他最后終與那位離異的蕭女士公開同居以后,往昔的情人來到他這里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樣。她們幫助啞默料理家務(wù),關(guān)心啞默的冷暖,毫不回避善良的蕭女士。大度的蕭女士也從不介意,賢惠地留她們在家中過夜,親如一家人。啞默是個自控力很強的人,對自己未公開的隱秘永遠緘口不言。
“野鴨沙龍”里有一張黑色的中長木沙發(fā),那是我的永久的“地盤”。多少年來,我常常坐或躺在那兒直到深夜。我在那兒與啞默和其它的朋友談詩、談繪畫、談?wù)軐W(xué)和時事,或者聽音樂。人多的時候,音樂就成為人語的背景,人少的時候或僅僅只有我與啞默的時候,我們就默不作聲。寂靜如音樂沉浸于全身。寂靜之后,音樂和旋律繼起,彷佛流自于心中。我們一起聽古典交響樂、現(xiàn)代音樂及歐美歌曲,其中很多是俄羅斯民歌和蘇聯(lián)歌曲。像那個年代的許多人一樣我們特別偏愛蘇聯(lián)音樂,特別是柴可夫斯基和俄羅斯民歌。整個房間彌漫著俄羅斯歌曲低沉憂郁的情調(diào)。間或插入某些歐美歌曲和異域色彩濃郁的印度電影插曲。人性的音樂和當(dāng)時為我們所偷閱的歐美文學(xué)和哲學(xué)等世界名著一樣,只為我們所獨有。這是些大膽的“竊賊”的財富。多么令人膽顫心驚,當(dāng)這些珠寶終于被我們捧在手上的時候!在那個只有一種“紅色的聲音和表情”的年代,我們的思想泅渡毛澤東的“紅海洋”,翻越封鎖的國界與全人類相通。我們是我們所處的時空中的游離者、漂泊者、叛逆者。我們以“世界公民”自居。視腳下旋轉(zhuǎn)的地球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夜深的時候,啞默常常調(diào)制幾杯牛奶和咖啡之類的飲料,端出早已切成薄片的面包和一瓶果醬(也不知道這位被“打倒”的資產(chǎn)階級子孫是從哪里弄來的,在那種窮愁潦倒的年代)來招呼我們。不過,這對于我來說只是一種象征性的吃法,因為我的多種欲望都具有“橫掃”一切的胃口。啞默用茶也是這樣,一只小杯,幾片茶葉,只倒大半杯水。這不是吝嗇,這對于淡于欲望的啞默來講,是一種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
04
我和啞默認識已經(jīng)有二、三十年了,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很偶然的。那時候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正轟轟烈烈。為了“逃避”這場“革命”,也為了逃避青春的煩惱和不可遏制的情欲之夢追逐,我—個人居住在—所被遺棄一空的天主教堂的頂樓上。那房子像個鴿棚,我常常爬上窗口外的屋頂,眺望街上稀疏的行人和晴朗燥熱的遠空。我的房門總是半開著,彷佛期待著什么奇跡和意想不到的幸福突然而至。然而什么也沒有。斜對著我的門口的另一間屋里,住著幾個做著“音樂夢”的青年,他們有的年紀與我不相上下,但一致尊稱我為“老師”。一天,啞默來拜訪他們,帶著位戴眼鏡的皮膚白凈、長相文雅的女友。他與人告辭的時候,從我虛掩的門縫里發(fā)現(xiàn)墻上一個大畫框里掛著一段語錄。那是我用毛筆書寫的羅曼·羅蘭關(guān)于音樂的抒情獨白。在那具只準掛毛澤東語錄的“橫掃封、資、修”的年代,我竟掛了一幅鮮為人知的一個“資產(chǎn)階級”作家的語錄,也許一下子觸動了啞默,一種神交之感油然而生。在這間看不見人影的空屋里他感到一定住著一位與他相同的人,于是他抬起手來,叩響了友誼之聲。我們就這樣成了朋友,然后一直交往至今。
近幾年來,他為了實現(xiàn)他的“以商養(yǎng)文”的意愿,暫時棄文從商,當(dāng)了一家公司的經(jīng)理,我們就來往得少了。但我知道,啞默同時具備兼詩人與經(jīng)理于一身的才智。他在經(jīng)營管理上顯露出才能的同時,繁忙中仍然沒有完全撂筆,寫下不少東西。后來由于某種原因入獄。刑滿出獄后,啞默即來看望我,并精心安排了一次聚會——重返他的“鄉(xiāng)間別墅”。
其間,我們還些因生活突變而引發(fā)的微恩微怨,致使3年鐵窗生涯中他未能來看望我一次。闊別3年,他失去了一生中唯一的老友。見面時他告訴我,野鴨塘已面目全非。啞默原來的那間房子早已換了主人。他已遷至學(xué)校一幢新修的宿舍的頂樓。他的“鄉(xiāng)間別墅”修筑在樓上。在個冬日的黃昏,我、秋瀟雨蘭、啞默同車前往野鴨塘。到達的時候已經(jīng)暮色蒼茫。我們走在田野的小路上,望見遠處“鴨窩”的亮光,心里十分溫暖。現(xiàn)在啞默已經(jīng)有了—個永久的“窩”。
他將在余生中繼續(xù)在這兒孵化他的精神“小鴨”。不管情愿不情愿,他終于組建了一個“家庭”,與步入中年的蕭女士共同生活在一個屋頂下。啞默寄身在公寓高樓上的“別墅”只是一個平常的套間,但經(jīng)他一布置,那種氣氛卻比往昔更加“俄羅斯地主化”。書房是他一個人獨居。書架的樣式和裝潢極為氣派,每一本書都像上過油一樣,在玻璃櫥內(nèi)閃閃發(fā)亮。墻上仍然為貝多芬保留一個地盤——那是這位音樂之獅的一幅炭精畫,在那兒向世界投以蔑視。隔壁是蕭女士已經(jīng)長大的女兒的房間,羅曼,羅蘭在那兒陪伴這位開始朦朦朧朧地向往初戀的少女。蕭女士幾乎常年一個人占有她與啞默共有的臥室,一間大床幾乎占滿了整個空間。她已習(xí)慣并愛上了冷清,像一只大花貓一樣安閑臥睡在啞默精神世界的邊緣,醒來也是小心翼翼地從啞默的身邊繞過,從不敢去驚動這位寂居禪境的末世貴族。她守著啞默就是幸福。啞默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她是啞默的愛人、妻子和保姆。是啞默的“飼養(yǎng)員”,以溫情、清茶和燉雞把這只嘗盡人間孤苦和冷落的“老鴨”飼養(yǎng)得毛光水滑,置身于生命途中的風(fēng)霜雨雪之外。我與秋瀟雨蘭有幸光臨,夜里共聽窗外的濕潤,想著啞默的默立濕霧中的檬子樹,真希望像見到闊別的故人似地立即見到它們……會客室兼餐廳里擺著一張在中國人平日生活里少見的俄國式長餐桌。桌子的一頭有一面明光凈亮的壁鏡,一只方形的金光閃亮的壁鐘。已經(jīng)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開始莊嚴的人生之餐。爐火。燈光。人影在壁鏡里跳動。舉杯臨鏡一看,突然感覺許多歲月旱已匆匆消逝,世紀末逼近。壁鏡里有兩只向我回眸的淚光閃閃的朦朧醉眼。
第二天醒來,霧已散盡。啞默遞給我一只望遠鏡,讓我望一座遠山上的幾株檬子樹。這種鏡片里的景致撩人想象,是我從未見過的世外風(fēng)景。這是一種似乎在時間中已經(jīng)退遠的美的寧靜和寧靜的美。粗巖嶙峋的小山上,幾株檬子樹構(gòu)成同一畫面,但卻彼此隔開一定的距離。各自孤零零地獨立寂寞,幾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如一日。這景致美極了!我真不想從里面出來了。
盡管田野上有風(fēng),但是檬子樹不騷動。我突然感到它們深入地下的看不見的根具有一處不可測量的超越時空的靜默的深度。
這就是啞默!最近啞默送來了他的散文詩《四季之戀》,我不知道這是他新近完成的還是整理過的積稿,反正以前沒有看過。一看之下,情不自禁地在手稿上題下了“哭讀啞默”四個字。我感覺我重新發(fā)現(xiàn)了啞默,啞默把我觸痛了!把我生命的某一部位深深觸痛了!
啞默以《四季之戀》掛出了自己的“大自然的日歷”,奏響了不無傷感地浸透人生風(fēng)霜雨雪的愛與夢幻的心靈奏鳴曲曲。
一個熱愛生命卻失去生活的人。啊,啞默,我是哭著讀你的生命的。
一個默默地活過來和默默地痛苦過的人
如果沒有如此深沉的啞默,是寫不出如此深沉的詩來的。
啞默,漫漫長夜和漫漫年月已經(jīng)使你幾乎成為一代語言奇特的大家。
我又哭了!啊,我的啞默,原諒我曾經(jīng)誤解過你、“傷害”過你傷害過你深埋的情感!我壞!我惡!我遠不如你默默地寬容……
啞默,我是—個從地獄走回人間的人,你的作品的力量就在于晚起我重新對生活的愛!這就是你存在的價值!也是你曠日持久、默默無聞的作品存在的無價的價值!它喚起一處熱愛,一種向往。就《鴿愛》和《四季之戀》而言,不是普里什文,也不是巴烏斯托夫斯基,而是融二者于其中的“啞默式的純粹”!
白雪之子。白雪般的純潔。水晶般的晶瑩。啞默之心。
他與雪化一。啞默是純潔雪的源頭。啞默的一生是遠離世間塵囂與污垢的淡漠名利的雪夢。是被人遺忘的雪中之雪。
肅穆。傷感。懷舊的純凈之美。一個純粹的人。令人潸然淚下,我的“老鴨子”。
我哭讀啞默。
也哭讀我自己。
責(zé)任編輯納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