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始終進行著“行走文學”,在被摧殘的文明中不斷地行走著,前進著,無論是《文化苦旅》還是《山居筆記》或者是《千年一嘆》。這是旅行的隨筆,是文明的腳步,流動著,卻真實著。
中國文化的蒼涼成為了秋雨老師的筆,顯現(xiàn)于《文化苦旅》。我撫摸著手中的書——這本曾經轟動一時,比我出生還早的書,明白了文化始終是苦澀的,中國文化的悲哀是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我暗自苦笑,中國的文人似乎都是失意的?!对狸枠怯洝肥欠吨傺唾H官之后寫的,《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貶江州之后的著名詩篇,《行路難》又是李白遭貴族排擠后成就的。被貶了,也“離了名利場,鉆入安樂窩”,可以“閑快活”。
文明的見證
河流總是孕育著一種文明,其實許多的古文明都流動著一條母親河。河流是文明形成的關鍵,它是文明的動脈。中國的長江黃河不是孕育著一批又一批的炎黃子孫嗎?有了水才能造就生命,有了生命才能造就文明。河流從生靈伊始就一直靜靜地流淌著,永不停息,它們就是人類文明的見證。
建筑在滲透著文明,對于每一個國家而言,建筑是一種最直接的象征,最感性的代表。莫高窟、天一閣等等,是人為的建筑,而三峽、廬山等都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建筑。它們?yōu)槲覀冮_啟著文明的大門,人類同時也將文明寫進建筑之中,使其豐盈而不單純,深刻而不膚淺。人們因為心中有了思想與認知的深度而去不斷追求,但卻往往忽略了自身價值。只有不斷內外充實,保持和諧,才能抵擋住人生道路上的風雨,歸于永恒。
文明的警鐘
各種古老的文明總消失在我們眼前。然而歷史寫下了一切:“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沃用一點點隨身帶著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摞子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沒有復雜的手續(xù)和關卡,也不需要冒著被殺死的生命危險,這些外國人竟然輕而易舉地從王圓篆的手里奪走了吞吐中國榮辱的敦煌文獻。
我們不能否認歷史,因為歷史是無法篡改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滿清政府的無能。偌大的中國,竟然保留不下這些經書。
我好恨!我恨中國的文明竟然會被他國吞食;我恨滿清政府竟然會讓如此重要的東西流離他鄉(xiāng);我恨王道士,恨這個民族悲劇的伊始者,這個愚蠢糊涂的小丑!
或許已經遠離了主題,但我依然明白,我們是在不斷疑惑與領悟的道路上,期待著文明的輝煌。望著遠處文明的道路,我們在繼續(xù)著,永不停息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