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掃了一下日歷:7月7日。歷史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
勿忘史
1937年7月7日夜間,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隨即進入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全國抗日戰(zhàn)爭由此開始。
那是轟轟烈烈、灑灑脫脫的血戰(zhàn)哪!四處響起的是壯烈雄偉的歌“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在全國人民不屈的奮斗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至此,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終于取得最后的勝利。
68年了,68年后的同一天,沒有轟鳴聲,沒有硝煙起……如此的寂靜,可“寂靜”得讓人寒心。報紙上零星的紀念短文、電視上稀薄的幾句呼喚和幾幅警醒的圖片、酒店中照樣有欣喜的婚宴、咖啡館也急忙開業(yè)大吉……公園中正同父母嬉戲的小朋友只記得這一天是他和家長都很難忘的愉快的日子。我們似乎忘記了那段刻骨銘心的回憶,忘記了血一樣的使命。
我們的戰(zhàn)士!我們的英靈!
國際觀察
5000年的華夏文明,讓我們身心間有種歷史的厚重感、優(yōu)越感。而在某些外國人眼中,變成了不屑一顧。
在一次國際研討會上,資中筠先生偶然舉例提到了“南京大屠殺”和“反猶大屠殺”。有一位法國學者在會外專門鄭重其事地找到資先生,表示他不能接受把這兩件事相提并論,因為他認為日本侵華與德國反猶性質(zhì)是不同的。他進一步解釋說,德國對猶太人是種族滅絕,日本對華是殖民戰(zhàn)爭。后者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中國的工業(yè)化,資中筠先生問他是否知道“三光”政策等,他說這可以稱作“暴行”,在戰(zhàn)爭中常見,而且中國人自相殘殺,歷代中國統(tǒng)治者對本國人的壓迫和殺戮也不可謂不殘酷。
“換言之,德國法西斯打碎的是歐洲民主、自由、繁榮的天堂,而中國人本來就生活在地獄之中?!?/p>
這都是謬論!同是戰(zhàn)爭,同樣的血肉之軀,同樣的生靈涂炭,同樣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為何出現(xiàn)了性質(zhì)上的差別?究其原因,不就是“進步”與“落后”的差別嗎?不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論嗎?
我們也應反省
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割地、賠款,數(shù)見不鮮。外國人手捧中國人的錢仰天長嘯之時,中國人卻依然保留著他們的“精神勝利法”。日本從許久的“大陸政策”到侵華戰(zhàn)爭,能讓他們走得如此順利,我們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因果?!岸?zhàn)”的煙火還未散盡,中國“內(nèi)戰(zhàn)”便爆發(fā)了。日本軍國政府卻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對于一個戰(zhàn)敗國的“優(yōu)厚待遇”。
似乎我們真應推敲一下“團結”的真正含義。在遭受最大痛楚、滿懷悲憤之時,誰在為我們討回公道呢?布滿血跡的回憶充滿在當時人們的腦海間,侵蝕著他們的心靈。我們厭倦了對歷史的“假設”,但是往事已矣,應爭朝夕呀!
日本人必須認錯
2005年7月4日,美國來了個“深度撞擊”彗星。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美國選擇7月4日來上演太空“親吻”彗星大片,明亮的焰火綻放在太空之中,而且大獲成功,意義可非同一般。美國人拿“深度撞擊”來無聲的紀念“獨立日”,而在7月7日到來前夕,日本又在鼓弄些什么呢?
這是來自新華社轉(zhuǎn)載日本《東京新聞》5日的報道說,日本政府正考慮向俄羅斯提供約90億元的援助,以建造一條源自西伯利亞的輸油管道,前提是俄方要優(yōu)先照顧日本利益,而不是“其他國家”。日本政府砸下90億美金,用意很清楚,阻止輸油管道通入中國,就是連向中國修條“分支管道”也不行。
中國人的骨子最硬了,我們不是非要對這條“分支”討個什么說法,重要的是日本人的態(tài)度。如果單是避而不談,四處隱諱也還好說,但相同的歷史卻偏偏被他們說成兩樣,這不禁讓人憤恨。他們想向下一代掩蓋什么,大家都可想而知。
同樣是法西斯,而德國對戰(zhàn)爭的懺悔與日本迥然不同。德國政府畏懼的是世人把他們的罪惡忘記,單是總理深情的“一跪”能不讓人揪心嗎?往事的沉寂也隨之淡化、消融,甚至成為溝通的橋梁。日本政府最怕的卻是任何人提起他們的罪惡,為此不遺余力的美化戰(zhàn)爭。而一片葉子能蔽住罪惡的臉嗎?
富強才是硬道理
早在1987年,上海市高考語文的作文題目是《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這種以高考的形式紀念“七·七”實在讓人感動,雖然悄無聲息,卻異常深刻。(當年高考時間還正好是7月7、8、9日)。
我們的民族充滿自尊、自愛、自信,但是由于我們在探索時走了不少的彎路,讓我們與發(fā)達國家產(chǎn)生了差距。如果今天進口原料、出口成品的是中國;如果今天遙控世界經(jīng)濟的是中國,那么日本的態(tài)度會怎樣?世界對我們飽受的欺凌還會如此的置之不理嗎?如果說周總理青年時艱苦努力“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那么我們奮發(fā)圖強就“為中華富強而讀書”。
又見硝煙?當然!
但我們不要戰(zhàn)場上的硝煙。在為民族富強的發(fā)展之“戰(zhàn)”中,我們會勇往直前。星火代代傳承,硝煙四起的地方是經(jīng)濟的戰(zhàn)場,是教育的戰(zhàn)場,是生產(chǎn)建設的戰(zhàn)場……中國人絕對不會放棄追逐夢想。
點評:
愛憎分明,正氣浩然。憂患意識,赤子之心。文章寫得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