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儀式要簡約
慈善工作者每年要參加很多慈善捐贈活動或組織很多慈善捐贈活動,活動儀式通??贪逡粋€程序,而這個程序太繁瑣:如主持人講話,大、小領導講話,受助代表講話,捐贈方講話等等,一個講話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結束,等得受助對象表情漠然,好長時間才盼到物資發(fā)放手中,心中也許有說不出的滋味,我想這樣的捐贈儀式要改變。慈善組織是社會團體,其工作方式應社會化,絕不能工作行政化而套用慣例,否則失去鮮活的意義。
近期我參加省慈善總會的捐贈儀式,只有一個程序就是主持人簡要說明情況后,緊接著將物品發(fā)放到困難群眾手中。我為這樣的儀式叫好!既簡潔又節(jié)約時間,絕不讓受助群眾等較長時間。我們不妨改變一下捐贈活動的形式,從務實出發(fā),盡快轉變思維定勢,形成“簡約”的風氣。
(編輯點評:沒有講話的儀式又似乎不像個儀式;我看講話還是要的,不過每個講話可以限制在兩三分鐘左右,各方面代表都講完了才十幾分鐘,講好了還能烘托氣氛;舉雙手贊成“簡約”。)
說說精神捐贈
慈善的內涵不僅有物質捐贈,還包括“精神捐贈”。
“精神捐贈”是非物質的,即對困難群眾的“心理幫扶”:對他們的理解,對他們的鼓勵,對他們的尊重。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友善和關愛的眼神;一句問寒問暖的話語;一次傾聽訴說;一次交流談心。這雖然不是物質幫助,但都會激勵著困難群眾生活有信心,感受人間有真情。因為“精神捐贈”能夠消除困難群眾的心理障礙,改變情緒低落、消極,從而結下友誼,增進和諧。所以說“精神捐贈”是社會穩(wěn)定的調和劑,也是心靈的“環(huán)保工程”。
構建和諧社會,在需要物質捐贈的同時,更應提倡“精神捐贈”,“精神捐贈”是一股無形的力量,社會不能忽視。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xiàn)的是匡正社會風氣、提升文明程度、推進和諧社會,因此建立和諧社會,每個公民首先要有“精神捐贈”的意識,從自身做起,注意關心弱者。用愛鏈接弱者,用情體諒弱者,用大慈善的“精神捐贈”慰藉弱者,是和諧社會成員應有的善舉,更是慈善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
關注弱者既是一種可貴的人文精神,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把標尺,愿這把標尺刻上你、我、他“精神捐贈”的量度。
對慈善新聞報導的一點思考
慈善宣傳是慈善事業(yè)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壯大的“軟實力”。何為“軟實力”?即慈善新聞報道的素材、題材,有扣人心弦感動人的實例,通過新聞報道,對社會的文化、道德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和感召力。
如何從“軟實力”看慈善新聞報道的價值和影響,首先,創(chuàng)新慈善活動可成為新聞的源頭,只有不斷地出新,才有新聞。體現(xiàn)它的價值和影響,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唯一”原則:慈善總會所開展的某項工作在全國及省市是獨家的,那么這項工作就具有了新聞性,就有特色和被報道的價值。如南京市慈善總會藝術團的成立及節(jié)日期間到各敬老院、精神病院慰問演出;“慈善一日捐”大型廣場等活動引起了社會極大的反響,以此造勢,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慈善事業(yè),它的社會價值和影響是巨大的。
二、“等量”原則:慈善工作是圍繞特殊困難群眾所開展的救助宣傳活動,落腳點是受助人得到富人的贈予。其新聞價值是處于兩端的群體,即富人精英與弱勢群體。因為精英富人群體代表了時代的先進文化,對他們的報道能夠激起更多的富人轉變觀念,施舍窮人,形成幫扶的氛圍。而弱勢群體是整個社會在前進中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群體。新聞報道是社會的責任,也是和諧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兩端群體所發(fā)出的聲音也是新聞,不管是富人的愛心善舉,還是窮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一旦有了這樣的素材都可成為新聞。
三、“求實效”原則。不少老百姓對慈善事業(yè)不是很了解,在認識上有不少誤區(qū),即使捐款仍有顧慮。許多老百姓不知道慈善是何物,不知道為什么做慈善,怎么做慈善,甚至還擔心捐贈的錢物到不了受助者手中。正因為是這樣,所以要創(chuàng)新內容,改變慈善活動的形式,讓更多的老百姓參與慈善活動,形成“對接”。如組織市民“一幫一”助學到高淳與貧困生見面等等活動,新聞報道的畫面直接反映了捐贈人的意愿及款物當場交接的情景,并采訪受助者。這些新聞報道既消除了誤區(qū),又公開了捐贈的透明度,這種求實效的新聞,老百姓是非常滿意的。
四、“求時效”原則。慈善的宣傳在于大量的活動策劃,沒有活動就無法宣傳,新聞就是時機采點,是以在什么時間,根據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為背景,并以最快的時間報道出去。如南京市慈善總會于2005年8月在全市開展的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在社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社會輿論普遍反映較好,這正是當時社會所盼望和關注的熱點,因此有新聞的時效性,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直以來,把募捐的善款用于救濟才認為是做善事,然而事實的發(fā)展證明,慈善新聞報道不僅是“軟實力”,更是一種善舉,我們要積極運用慈善新聞的“軟實力”及慈善新聞的潛移默化功能,在全社會營造熱衷慈善、積極行善的良好氛圍。總之,要想多出新聞,就要不斷思考,不斷創(chuàng)新,增強新聞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選準題材,創(chuàng)造新聞,使慈善工作擁有一雙“新聞眼”,以較強的“軟實力”獲得社會影響和價值。
(作者為南京市慈善總會秘書長,文章摘自“華人慈善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