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4年紀念鄧穎超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鄧穎超同志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lǐng)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qū)。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事業(yè)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紀中國婦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婦女的驕傲,在國內(nèi)外享有崇高聲譽,深受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他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要繼承老一輩革命家的遺志,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優(yōu)良作風和治黨治國經(jīng)驗,團結(jié)奮斗,開拓進取,與時俱進,銳意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
今天,我們滿懷景仰和懷念之情,將鄧穎超與周恩來的家庭生活,采擷幾個片斷,以饗讀者。
相知篇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在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中相識的。
那時,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范讀書的鄧穎超,是“女界愛國同志會”的講演隊長,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周恩來,是《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報》的主編,為了加強斗爭的力量,周恩來、馬駿、郭隆真、鄧穎超等二十名青年男女,成立了天津?qū)W生愛國運動的核心組織——覺悟社,并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覺悟》。
在天津愛國學生運動中,周恩來與鄧穎超都是沖鋒在前的勇士,在覺悟社內(nèi),他們又都是志趣相投的戰(zhàn)友。照常情,青年男女,特別是志趣相投的青年男女,在交往中相互愛慕,是自然之理,但那時周恩來與鄧穎超這兩顆充滿激情的心,卻絲毫沒有去顧及個人感情,他們一心一意忙著救國,忙著斗爭。
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等197名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乘坐法國郵船“波爾多斯”號,前往巴黎去進一步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鄧穎超則到北京師大附小當了教員,他們雖然相隔云山萬重,但從未間斷彼此的聯(lián)系。憑著鴻雁傳書,他們交換著情況,交流著思想。
國內(nèi)社友們常會收到寄自法國的畫片或賀年片,其中許多是周恩來寄來的。他曾在1922年底趁友人回國之便,給已轉(zhuǎn)到天津教書的鄧穎超帶去了一張附有題詩的賀年片。正是在這種純真的,志同道合的通信中,他們的感情逐漸成長了,終于定情。
1924年7月,周恩來從巴黎動身回國。當時,鄧穎超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長。他們雖然在書信往來中間已經(jīng)定情,但周恩來歸國后近一年,卻不曾有機會同鄧穎超見上一面。
1925年1月,高君宇在上海參加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受周恩來之托,在返回北京的途中,特地在天津下車,到鄧穎超任教的學校去看望她,并帶給了她一封信。高君宇的這一次看望,對于他們的結(jié)合,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君字被鄧穎超稱為她與周恩來之間的“紅娘”。
相愛篇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一對有著特殊婚戀觀和價值觀的職業(yè)革命家,他們的愛情和婚姻有著鮮明的階級特性、時代特性和職業(yè)特性。在他們的一生中,尤其在艱難困苦的新民主主義時期,他們的離別就像一日三餐一般平常,這平常中又蘊藏著很多耐人尋味的人生意蘊,引起人們美好的遐想和由衷的感嘆。
1925年8月,周恩來與鄧穎超要在廣州結(jié)婚。鄧穎超乘火車到達廣州那天,周恩來因公務(wù)纏身,實在不能去接,就將接新娘的“任務(wù)”交給了秘書陳賡。周恩來把一張相片給陳賡,陳一看,笑著說:“我的周大主任,您這是從哪個博物館里掏出來的?”周恩來說:“這還是我去法國留學前她送我的。這,就要看你的眼力了。”“我的眼力,您放心!”陳賡說著走了。
陳賡來到火車站,瞪圓了眼珠子,注視著從車站走出來的每一個女郎??墒?,下車的旅客都走空了,還是沒見到他的“準師娘”。
此時,周恩來住處已是賓客滿堂,大家都眼巴巴地等著看新娘子。陳賡一見這局面,知道自己把新娘接丟了,大家不會放過他,于是來了個以攻為守。
他一進門就嚷道:“沒接來,讓我把新娘接丟了!不過,這不能怪我,你們大家都看看!”舉著那張舊相片,轉(zhuǎn)著圈兒讓大家瞧,“讓我拿著幾年前的相片去接人,應(yīng)該怪周主任自己……”。陳賡正在“嫁禍于人”,門口忽然走進一位笑瞇瞇的姑娘,陳賡和她打了個照面,馬上愣住了,正是相片上的那位。
原來,鄧穎超在火車站沒有看到想念已久的周恩來,只好照著通訊地址,徑直找到他的住處,周恩來迎上去,拉著鄧穎超來到陳賡面前笑著說:“介紹一下,這就是我常在信中提到的陳賡,今天我有了急事,請他去接你,誰想到他居然把我的新娘接丟了,還有理瞎嚷!”大家哄地圍上去:“罰他!周主任,狠狠地罰他!”
眾人七手八腳地將陳賡按倒在地給鄧穎超磕頭。鬧過之后陳賡負疚地說:“我認罰,就罰我給周主任操辦婚禮吧。”
就這樣,1925年的8月8日,找上門去的鄧穎超成了周恩來的新娘,他們結(jié)成了一對同心同德、患難與共、并肩戰(zhàn)斗的革命伴侶。
1927年4月,正當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時,蔣介石動手了,此時鄧穎超正在廣州一家醫(yī)院經(jīng)歷一場刻骨銘心的難產(chǎn)。因孩子超重,三天三夜都生不下來,生下后因孩子頭顱受到損傷,不幸夭折,鄧穎超極度痛苦。這是他和周恩來的第二個孩子。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是在大革命時期周恩來隨隊東征時,被鄧穎超自己做主打掉了。為此周恩來曾狠狠批評了鄧穎超。
但萬萬沒有想到這第二個孩子由于鄧穎超生產(chǎn)過度緊張疲勞,產(chǎn)后又沒休息好,她的子宮沒有收縮,從此再不能懷孕了……
不論是戰(zhàn)爭環(huán)境,還是和平年代,因工作需要,周恩來與鄧穎超經(jīng)常分離,但他們卻無論何時,都心心相印,相互關(guān)懷,相互思念。抗戰(zhàn)期間,周恩來和鄧穎超總結(jié)出夫妻之間的“八互”經(jīng)驗:
一是互愛。作為革命夫妻,互愛是基礎(chǔ)。
二是互敬。古人說相敬如賓。尤其當眾人面前,要注意互相敬重。
三是互勉。工作、學習、生活中互相勉勵,共同前進。
四是互慰。遇到不痛快的事,雙方要互相體貼、安慰,萬不可互相指責、埋怨,傷了感情。
五是互讓。家庭生活中有不同意見和爭執(zhí),要懂得讓步。非原則性問題,應(yīng)互相謙讓。
六是互諒。夫妻之間,倘若誰有錯處,要寬容大度,加以原諒。
七是互助。生活上、工作上、學習上互相愛護,彼此關(guān)心。
八是互學。人都有缺點,也都有長處。多看對方優(yōu)點和長處,彼此互補短長,感情也會愈加鞏固。
“八互”是他們模范夫妻美滿生活的總結(jié),也是他們和諧生活的寫照。
相惜篇
1954年,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fù)印度支那和平問題,周恩來率領(lǐng)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在瑞士舉行的日內(nèi)瓦會議。這時國內(nèi)家中的庭院里,嬌艷的海棠花正值盛開。海棠,是周恩來最喜歡的花。鄧穎超趕緊壓了一枝,連同原來壓好的一片紅葉,一同裝在信封里寄去。信里還寫道:“紅葉一片,寄上想念”,表示了真摯的思念之情。周恩來將壓制好的日內(nèi)瓦出名的芍藥花與玫瑰花,托人帶回中南海。這兩地的花和葉后來裝在一個鏡框里保存著,成為一件特殊的工藝品,更是他們情深似海的見證。
1960年,鄧穎超在協(xié)和醫(yī)院做手術(shù),正值暑天,周恩來的外事活動已安排得滿滿的,無法抽身。他就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在手術(shù)那天不斷同醫(yī)院取得聯(lián)系,以便隨時知道手術(shù)后的情況。有一天,他利用去機場接外賓之便,到醫(yī)院去看望。鄧穎超見他日程排得那樣緊,還抽身來看望她,于心不忍,反勸他適當注意休息,不要以她為念。
1963年1月,周恩來拜訪老作家、盆景藝術(shù)家周瘦鵑,周恩來一邊與周老交談,一邊與周老最小的女兒全全逗著玩,給她糖果吃。周瘦鵑見此情景,老淚盈眶地對周恩來說:“總理,您為中國革命奮斗了幾十年,你還沒有一個自己的孩子,我這個全全就送給您吧?!敝芏鱽砺牶?,朗聲笑道:“周老啊,全中國萬萬千千個兒童都是我的孩子,都是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這樣,不是就不分你的我的了嗎?”
周恩來工作的特點是不分時間,不分地點,隨時批閱文件。有時沒有桌子,他就順手拿本書墊著,但書寫起來不太方便。后來他發(fā)現(xiàn)用一塊小三合板來襯墊就方便多了,從此以后臥室和沒有桌子的地方都放上一塊小三合板,以備隨時可用。但是在他高齡、重病之后,周恩來盤膝坐在床上墊著三合板批改文件,實在辛苦。為了改善他的工作條件,鄧穎超親自設(shè)計了一個一邊高、一邊低,適合周恩來靠坐在床上伏案工作的小床桌。為了不使文件散落到床上,減少他用左手去扶持文件的力量,在桌面四周還加了邊框。這張作為他們恩愛見證的小床桌,曾出現(xiàn)在周恩來生平事跡展覽會上。
1972年,周恩來得了癌癥,一直拖到1974年夏才住進醫(yī)院。在這一年半中,鄧穎超不論陰晴風雨,每天都要去看望周恩來,有時還參加醫(yī)療組織會議,討論治療方案,在需要做手術(shù)時,鄧穎超總是守候在手術(shù)室外邊,直到深夜、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