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紀景空前絕后
冰上項目最早登上奧運大舞臺是1908年在倫敦教舉行的第四屆夏季奧運會。當時,奧運會破天荒地增加了花樣滑冰比賽.設(shè)四個單項.在倫敦的一個可以人工造冰的體育館內(nèi)進行。
夏季奧運會一般是8月到10月舉行,其間進行冰上項目比賽畢竟過于勉強。四年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上取消了花樣滑冰,但第七屆又恢復(fù).還增加了冰球比賽。冰雪項目即使脫離夏季奧運會單獨舉行,開始也未能逃脫夏奧會“附庸”的命運。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在巴黎開幕前夕,國際奧委會決定在法國小鎮(zhèn)夏蒙尼舉辦“第八屆奧林匹亞國際體育周”作為奧運會前的表演。
體育周當年年初舉行,設(shè)滑雪、四人有舵雪橇、男子速滑、花樣滑冰和冰球等項目,實際上已形成了冬奧會的雛形。這次冰雪項目表演相當成功。后來,國際奧委會決定單獨舉辦冬奧會.并追認夏蒙尼“體育周”為首屆冬奧會。夏蒙尼冬奧會隨之創(chuàng)造了奧運會史上一項“先舉行。后正名”的特殊紀錄。
冬奧會開始與夏奧會同年舉行,而且一度由夏奧會承辦國“順便”舉辦。首屆冬奧會如此;1932年和1936年,第十屆、第11屆夏奧會依次在美國、德國舉行,這兩個國家同樣責無旁貸地分別擔負起了舉辦第三屆、第四屆冬奧會的任務(wù)。
一個國家一年內(nèi)連辦冬夏奧運會,有些不堪重負,國際奧委會后來規(guī)定,同一年的冬、夏奧運會應(yīng)在不同國家舉行。
隨著奧運會規(guī)模逐屆“膨脹”,冬、夏奧運會同年舉行還是暴露出一些“弊端”。1988年,國際奧委會再作重要調(diào)整,自第17屆冬奧會起,冬、夏奧運會將錯開時間,每屆相隔兩年。
1992年在法國阿爾貝維爾舉行的第16屆冬奧會,成為最后一屆與夏奧會(巴塞羅那奧運會)同年舉行的冬奧會。為了調(diào)開周期,第17屆冬奧會于1994年在挪威的利勒哈默爾舉行。奧運會史上一項“空前絕后”的紀景又曰之誕生;利勒哈默爾冬奧會成為與上屆奧會相隔時間最短(僅隔同年)的真運盛會。
雪少雪多都急煞人
“白色奧運會”所有比賽都離不開冰和雪,賽地均選在氣候寒冷、冰雪充裕的城市。盡管如此.每逢冬奧會,組織者仍要為雪而傷透腦筋。
1932年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三屆冬奧會三屆冬奧會,開始氣候尚可。不料比賽進行中,郎日當空,氣溫驟升,冰雪消融,雪道上只殘留薄薄的雪層。組織者望天興嘆,只有硬著頭皮繼續(xù)督促比賽,結(jié)果使不少運動員摔得鼻青眼腫。
第六屆冬奧會1664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眼看賽期臨近,挪威周圍的瑞士、法國等大雪紛飛,可挪威人望眼欲穿,就是盼不來雪。無奈只好動員軍隊,將林蔭、溝壑等處的積雪緊急運往賽道,方解燃眉之急。
此種恐慌后來還威脅過多屆冬奧會。1964年,第九屆冬奧會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行,因為缺雪,東道主一名滑雪選手和英國一名雪橇選手在雪量不足的滑道上進行賽前訓練時,不幸喪生。
血的教訓使奧地利人倍加注意,12年后,因斯布魯克再次承辦第12屆冬奧會.便提前制定了“運雪行動計劃”,動員了幾百輛卡車和大量士兵,從意大利邊境的布倫納山口將雪運至奧運會賽地,保證了比賽順利進行。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主辦者開始借助人造雪。1988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舉行的第15屆冬奧會期間,為逃脫缺雪之苦,組織者花近400萬美元購買了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造雪機,并在所造的白雪中加入一種類似酵母的細菌,使晶瑩的雪花更大、更結(jié)實,即使刮起暖風也不易融化。那屆冬奧會期間,氣溫曾高達18攝氏度,虧得人造雪幫了大忙。結(jié)果,該屆冬奧會為雪花錢之多,超過了以往,因而得名“人工冰雪運動會”。
冬奧會缺雪不行,因雪多成災(zāi)的現(xiàn)象也不勝枚舉。第13屆冬奧會在美國舉行時,組委會準備了九臺造雪機,人造雪剛剛鋪上雪道,一場鵝毛大雪從天而降。因人造雪與天然雪很難融為一體,大會又急急忙忙組織力量清掃多余的人造雪。
第14屆冬奧會則更典型。賽前,薩拉熱窩組委會準備了“雪炮”。這是一種大口徑水泵,寒冬天氣,抽上水對空噴射,落下時便會變成飄飄雪花??衫咸焖坪跤幸庾鲗Γ荣愰_始后暴風雪連日不停。薩拉熱窩市區(qū)積雪過膝.山區(qū)賽場風雪更大.比賽一拖再拖。為搶時間,有的比賽只好借助掃雪機,邊掃邊賽,勉強進行。由于能見度差,大白天賽場也不得不借助燈光照明。盡管如此,男女單人座橇賽仍發(fā)生了兩起翻橇事故。
1998年在日本長野舉行的第18屆冬奧會是繼1972年第11屆之后,冬奧會再次落戶亞洲。該屆也未能逃脫多雪之苦。因為雪大,有些比賽被迫延期;道路受阻.一些比賽地班車一度停開。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雪停了,又突然下起了雨,速降2006年都靈冬典會圣火于2005年11月27日在希臘古典林匹亞鎮(zhèn)的赫拉神廟前正式點燃比賽改時達十次之多。國際雪上運動聯(lián)合會秘書長自嘲地說:“從這次比賽看,這滑雪該變滑水了。”
從歐美“熱”向世世界
冬奧會創(chuàng)辦后相當一段時間,參賽國多局限于歐洲、特別是北歐和北美一些國家,到1968年第十屆時,也只有3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158名運動員參加。前十屆染指過金牌的累計16個國家中,除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其他14個清一色為歐洲國家。
日本是亞洲開展冰雪項目較早的國家。1956年,在意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行的第7屆冬奧會上,日本選手豬谷千春在男子回轉(zhuǎn)障礙滑雪比賽中獲得獎牌,開亞洲冬奧會獎牌之先河。
16年后,日本札幌成功舉辦了第11屆冬奧會,不僅一改冬奧會歷來只在歐美舉辦的格局,借東道主之機,日本選手還包攬了男子70米跳臺滑雪全部獎牌,其中笠谷幸生成為亞洲冬奧會奪金第一人。
隨著短道速滑在1992年第16屆冬奧會成為正式賽項,韓國也得以進入冬奧會金牌大家庭。在法國阿爾貝維爾舉行的該屆冬奧會上,韓國隊獲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個人和5000米接力兩枚金牌;并在兩年后的第17屆冬奧會上,將短道速滑六金中的四金盡數(shù)奪走。
到2002年第19屆冬奧會中國選手楊揚獨得女子短道速滑500,1000米兩枚金牌為止,亞洲染指冬奧會金牌的已有日本、韓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中國;亞洲金牌累計達到23枚。
花樣滑冰被稱作“冰上芭蕾”,曾是歐美選手的領(lǐng)地。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中國的申雪和趙宏博沖破歐美壟斷,首次在雙人花樣滑項目獎牌榜上增加了亞洲選手的名字。同時,中、日、韓參加花樣滑冰的總?cè)藬?shù)達18人,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由于地處南半球很難開展冰雪項目,直到1994年的第17屆冬奧會上,澳大利亞才在短道速滑比賽中領(lǐng)到男子5000米接力銅牌。第19屆冬奧會,澳國選手在男子短道速滑個人1000米、女子自由式滑雪比賽中同時告捷,大洋洲沒有冬奧會金牌的歷史也宣告結(jié)束。
在人們心目中,非洲和黑人根本與冰雪項目不搭界。但1984年,維爾京群島派出一名黑人運動員參加在南斯拉夫薩拉熱窩舉行的第14屆冬奧會。這是冬奧會史上的第一位黑人選手。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首次設(shè)立了女子有舵雪橇項目,獲得金牌的美國兩人組合中,就有黑人姑娘沃內(nèi)塔·弗勞爾。她成為第一位奪得冬奧會金牌的黑人運動員。在奪得男子冰球冠軍的加拿大隊中,也有黑人選手亞羅姆·伊金拉,他填補了黑人男選手與冬奧會金牌無緣的空白。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參賽的國家和地區(qū)達78個、運動員2531人,其中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非洲國家的選手。到2006年為止,冬奧會經(jīng)歷了82個寒暑。如同夏季奧運會一樣,它已經(jīng)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性的奧林匹克盛典。
“兩犧選手”成特殊一景
夏季奧運會通常在3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進行;冬奧會離不開冰雪.氣溫都在零下5攝氏度以下。可有些運動健兒卻偏偏敢在“盛夏”和“嚴冬”之間游走。
原東德有一名女將叫羅騰布格爾,在短短八年時間內(nèi),參加過四屆奧運會。1980年和1984年,羅騰布格爾參加的都是冬奧會。其中1984年在薩拉熱窩冬奧會上勇奪500米速滑金牌。1988年年初,已29歲的她赴卡爾加里參加了第15屆冬奧會,獨得500米速滑銀牌、1000米金牌;幾個月后,又馬不停蹄趕往漢城,參加了第24屆夏季奧運會,并搶回場地自行車短距離項目銀牌。
羅騰布格爾是迄今為止在同一年獲得冬、夏奧運會獎牌的惟一女選手。因為自1992年以后,冬、夏奧運會已不在同一年舉行.因此,羅騰布格爾的壯舉在女將中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能有人在冬、夏奧運會上均染指金牌嗎?美國的伊根就創(chuàng)造了這項“紀錄”。1920年在安特衛(wèi)普舉行的第七屆夏季奧運會上,此君獲得拳擊79.38公斤級金牌。12年后,已經(jīng)34歲的他“心血來潮”,參加了第三屆冬奧會四人有舵雪橇比賽.出人意料地再獲冠軍,從而成為迄今為止,奧運會史上惟一冬、夏奧運會的“雙料冠軍”。
作為一名拳擊手,伊根從未進行過雪橇項目的系統(tǒng)訓練。但當時他參加的是第三屆冬奧會,人數(shù)不多。水平有限。伊根作為美國一隊的成員奪金,確實有濫竽充數(shù)、僥幸成功之嫌。
隨著奧運會規(guī)模膨脹、競技水平也跳躍式地大幅提高。在冬、夏奧運會兩線作戰(zhàn)的難度自然大為增加。不過,困難再大,也有人“前仆后繼”。這就是一位鍥而不舍、連續(xù)征戰(zhàn)的巴西勇士。此君大名為因諾森西奧,主攻110米欄。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他代表巴西參加雪橇比賽。比賽開始需要一人推著雪橇使勁跑,達到一定速度后自己還得迅即跳將上去。諾森西奧身高達到1.94米,能跑能跳,就義無反顧地承擔了此“苦力”角色。不過,他們最終名落孫山。
2004年雅典夏奧會,諾森西奧終于能夠在自己拿手的110米欄項目一展身手。預(yù)賽中,他戰(zhàn)勝中國選手史冬鵬等,進入復(fù)賽;最后的決賽卻不敵中國選手劉翔等,名列第七。不過,能榮幸地進入同時參加冬、夏奧運會的“兩棲選手”一族.對諾森西奧而言,已經(jīng)是一大收獲。
責編/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