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傳統(tǒng)典籍中,擷取一些有意義的材料,析出幾個哲理性命題,試圖給學生提供一些寫作的素材,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使其有所發(fā)明。我還希望,以這種“古題今論”的方式來促使學生思考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辨別地吸收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
一、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曰樂,與眾曰樂,孰樂?’曰:‘不若與眾?!?/p>
上文是孟子對“快樂”的看法,以“共享和快樂”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寫作導引]
這個話題可以從兩個對立的角度切入。一是共享比獨享更快樂,二是獨享比共享更快樂。孟子從談論音樂人手,指出共享比獨享更快樂。孟子以此作譬喻來說明,在政治上只有“與民共享”,才能推行仁政統(tǒng)一天下,達到最高境界的快樂。政治如此,其他方面亦然。孟子的“共享”理論是建立在“性善”論的哲學基礎之上的。他說人皆有側(cè)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他的共享論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當然,學生也可以從相反的方面立論。這個話題,有深厚的哲學基礎,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學生有話可說,不至流于空談。
二、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p>
你對上文的論述是表示反對呢,還是贊成?請以“得到和忘卻”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寫作導引]
“得魚忘筌”的意思就是達到了目的后就把憑借的東西忘卻了。這是社會中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我們都知道不能“得魚忘筌”,卻總是犯同樣的毛病。為什么呢?這就啟發(fā)了學生從人性這一本源去考慮產(chǎn)生的原因。從社會道德的角度來看,我們自然要擯棄“得魚忘筌”。但是從藝術的角度看呢?我們是不是應該跳出功利的束縛,掙脫人世的紛擾,達到一種“得意忘言”的忘我境界呢?“得到”和“忘卻”會啟發(fā)學生對人生作深入思考。
三、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漁父》)
這段話引發(fā)你對“真”怎樣的聯(lián)想?請以“真”為話題,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導引]
以“真”為話題,似乎有大而不當?shù)南右?。但是《莊子·漁父》在論述“真”的時候,與“情”結合起來,以為“精誠之至”就是真。不僅如此,還指出了“真”的一些具體表現(xiàn),“真”與“強真”(偽)的區(qū)別,以及“真”的本質(zhì)。這種獨辟蹊徑的思維方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把話題“化大為小”、“化抽象為具體”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把問題說透徹。
四、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荀子·勸學》說:“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薄赌印へ摹氛f:“故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薄痘茨献印ふf山訓》說:“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莊子·山水》說:“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薄肚f子·天運》說:“西施病心而孽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其子而去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所以美。”《呂氏春秋·有始覽》說:“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于矣!’且其于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惡,尤平愛也!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后能知美惡矣?!?/p>
上面是古人對“美”的一些論述。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啟發(fā)?你對美有什么新的認識?請以“美”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寫作導引]
美是什么,自古以來沒有定論?!盾髯印氛f全粹為美,你自然可以說不全不粹也為美。《墨子》說吃飽穿暖了之后才能去求美,而事實上也可以超脫功利實用而去求美?!痘茨献印氛f只要擁有美的本質(zhì),不管遭到如何待遇,都是美,此話當然也不可全信。學生也可以聯(lián)系《莊子》和《呂氏春秋》來談美,也可以聯(lián)系《鄒忌諷齊王納諫》來談美與感情親疏的關系。學生更應該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來揭示美的一些新鮮內(nèi)涵,談論美的時代特征。
五、以“象”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寫作導引]
這個話題難寫,因為含義抽象。怎么辦呢?必須發(fā)散思維,確定這個話題的精神內(nèi)涵。古人的論述也許會給我們的寫作帶來啟發(fā)。
《左傳·宣公三年》說:“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苦。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一承天休?!薄拌T鼎象物”的“象”不僅僅是百物的形象,更是德的象征。
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說:“移神定質(zhì),輕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無形因之以生。”原來“象”因“神”生。這個問題在《樂記·樂象》也談到了:“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毕笠蛐纳?,象必定傾注了人的情感,所以象與意總是結合在一起的,從而產(chǎn)生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條基本創(chuàng)作原理:意象。這雖然是談藝術,但也可以引申到人生當中去。
學生寫這個很“虛”的話題,往往談得太空。太空就沒有說服力了,所以還得從實處落筆,把文章寫得“具體而微”。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