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詩詞的核心構件,它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由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兩部分組成,“意”為筋骨,“象”為血肉,二者肉骨稱適、契合無間。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常要擷取與詩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相似或相通之處的客觀物象進入詩詞,構成內涵豐厚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中的“黃花”意象,就與詩人自我形象有相通之處:形體枯皺、色澤焦黃的菊花與因思念丈夫而容顏憔悴的詩人相似。詞人不直言情懷,只用“黃花”這一意象,就把對丈夫綿綿無盡的思念涵蘊其中,細心的讀者自然能咀嚼出個中滋味。
鑒賞詩詞從意象入手,能準確把握意境,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而抓住構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是鑒賞詩詞的更有效門徑。一般而言,詩人構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有三種:
模式一:擷取相似之象表現(xiàn)意??陀^物象能夠被詩人攝入筆端構成意象,通常情況下因為客觀之“象”在音、形、色等方面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之“意”有相似之處。例如,“蓮”與“憐(愛)”諧音,所以古詩有“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并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的名句,“蓮子”即為愛你;還有“絲”與“思”諧音,“晴”與“情”諧音等。因為“流鶯”有漂蕩流轉、無所棲托的特點,所以漂泊、漫游、外宦的文人士子特別鐘情“流鶯”,在詩詞中借以抒寫心曲:韋應物的“雨中柴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寒食寄京師諸弟》)、李商隱的“流鶯滌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流鶯》)、寇準的“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yè)遙清渭,沉思忽自驚”(《春日登樓懷歸》)等詩句都是用“流鶯”來展示漂泊客居的情懷。又如,李白絕句《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歌后兩句用通感手法,不僅“梅花”意象描摹出《梅花落》笛曲非常動聽,而且“梅花”的飄零與詩人遭流放的冷落凄涼心境非常契合。再看2005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從 軍 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詩歌尾句與前三句寫法有何不同?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詩歌尾句以景作結、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意境、含蓄無限。這是因為在高高秋月輝映下,長城蜿蜒綿亙、伸向遠方,最后消失在蒼茫寥廓的夜色之中,這與作者深切綿長的別情邊愁相似。
這種模式構建的意象常見的還有:殘月、涼月,浮云、片云,回雁、歸鳥,日暮、黃昏,飛蓬、轉蓬等等。
模式二: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這種模式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該意象呈現(xiàn)出的思想感情即是作者情思的折射。這種構建意象的式樣在古詩詞中較常見。先來看一道高考試題(2005年福建卷):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要正確問答該題,須明白頷聯(lián)構建意象的模式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上句用擬人手法塑造富有人情的雁兒帶走愁心來表達自己流放遇赦憂愁散盡,下句用擬人手法塑造君山有意為詩人銜來好月表現(xiàn)內心的喜悅,愁去喜來,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再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詩料”——杜牧《齊安郡中偶題》:“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边@首詩也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杜牧言“綠荷”含“恨”,其實是以“綠荷”之“恨”折射自己之恨,他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了風荷之中。杜牧是個有政治抱負之人,但時運不濟,時常懷著壯志難酬的隱痛,因而“多少綠荷相倚恨”折射了他傷感不平之意。清人張文蓀《唐賢清雅集》評此詩:“極失意時極有趣景,極無理話極入情詩,胸中別有天地?!?/p>
模式三:借助不變之象反照意。這種構建意象的模式指詩人借詩詞中描述的長存不變之象來反觀時代變遷、人事盛衰。例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痹姼枵墙栝L存不變的山水明月俱在,讓人于言外反思而得六代繁華俱歸烏有之慨嘆。劉永濟在《唐人絕句精華》中評曰:“但寫今昔之山水明月,而人情興衰之感即寓其中?!毕襁@種“借助不變之象反照意”的構建模式還有:“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姜夔《揚州慢》)等。2003年高考北京卷的“詩料”是:“獨上江樓思渺茫,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趙嘏《江樓舊感》)詩歌后兩句用長存不變之象“月”、“風景”仍在,讓讀者反觀到詩人因不知去年侶伴今年漂泊何處而流露出的懷念和悵惘之情,一顆孤獨的心在被無聲啃噬著。下面再看看2004年高考全國卷Ⅲ詩歌鑒賞題: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城子
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沼泄锰K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歐陽炯的這首詞“伊郁中饒?zhí)N藉”(陳廷焯《詞則·大雅集》卷一),詞作核心意象是“水”和“月”,試題正是考查對這兩個意象的理解。詞人用“擷取相似之象表現(xiàn)意”的模式構建了“水”這個意象,“水無情”的深意是:六朝帝王被歷史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正如落日余暉中金陵城外浩蕩的江水,一去不復返。尾兩句化用李白“只今惟有西江月”詩句,運用“借助不變之象反照意”的模式營造了“月”這個意象,“空有姑蘇臺上月”一句,在只剩臨照江城的明月中寄寓了警誡后人不要重蹈吳王夫差、六朝帝王覆轍的深意。李冰若特別青睞后兩句:“此詞妙處在‘如西子鏡’一句,橫空牽入,遂爾推陳出新?!?《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
掌握了上面構建意象的三種基本模式,鑒賞詩詞時就能夠準確地把握作者于意象中融入的深刻含意。
[作者單位:安徽利辛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