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和社會各種新現(xiàn)象、新知識、新問題的文章,其主要特點是內容的前沿性、邏輯的嚴密性和語言的準確性。主要的命題角度涉及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篩選、概括與整合,合理的推斷與想像等方面。那么,如何才能解答好高考科技文閱讀試題呢?筆者根據(jù)命題的角度作了如下幾點思考。
一、科技文詞句理解題解答思路
(一)重要詞語的理解。所謂重要的詞語,或指作為說明對象的概念,或指承載信息量大的詞語,或在結構上有重要作用的詞語,或指使用了某種修辭手法的詞語;而“理解”的關鍵是在強調“在文中”的含義。具體解讀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1.“準確”——概念類詞語理解的關鍵。概念類詞語的理解要抓住概念的本質,同時要注意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這類詞語的理解一定要聯(lián)系上下文,從概念最本質的東西切入,準確地確定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不能擴大,亦不能縮小。比如2004年全國卷Ⅰ,對“人類胚胎干細胞”概念的理解,其實只要抓住文章的第一段,特別是第一句話,并且抓住下文中“人類胚胎發(fā)育早期”、“囊胚”、“內側”、“內細胞群”等關鍵語素,是很好理解的。C項(是人類囊胚中可發(fā)育成胎盤、肝、肺、骨胳、皮膚等的全能性細胞)是對“人類胚胎干細胞”開始分化的解釋。而A、D兩項都擴大了概念的范圍:A項(即人類胚胎發(fā)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細胞和囊胚腔內側的內細胞群),錯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細胞”是胚胎的支持組織,不包含其中;D項(不僅指人類囊胚中未分化的細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細胞),由第二段可以看出,成年干細胞與人類胚胎干細胞不同,所以不正確。B項(就是人類胚胎發(fā)育早期囊胚腔內側的內細胞群),完全符合原意,只是文字略有變化,是正確選項。
2.“落實”——“輻射性”詞語理解的前提。所謂“輻射性”,是筆者給定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詞語或概念的含義較為寬泛,并且分散在原材料的好多段落或語句中。這類詞語理解的重點要做到選項與原文語句的對號入座、統(tǒng)觀落實。比如2005年天津卷對“克拉通”的理解,四個選項分散在原文的第四段,并且句子的說法大大改變。比如B項(克拉通是一種厚實堅固、狀態(tài)穩(wěn)定的大陸地塊),原文有這么兩個句子:“克拉通又稱穩(wěn)定地塊,通常指那些已達到地殼穩(wěn)定狀態(tài)的大陸地塊?!薄斑@些地塊一般來說極其厚實堅固。”從這里很容易找到題干中的關鍵信息,B項只是作了適當?shù)恼?,顯然是正確的。其他選項的分析也應如此。這類題目的解答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剔除無關信息(單看選擇支可能是正確的,但與題干要求無關),二是慎重對待“說法”上有改變的語句。
3.“定位”——代詞類詞語理解的要義。文中的代詞和臨時具有指代作用的詞語運用非常靈活,指代的范圍極為廣泛,既可指代實詞、短語、句子、語段,又可指代復雜的概念。一般情況下,代詞一般指代上文提到過的內容,因此結合該詞語出現(xiàn)的前后語境,給其恰當?shù)摹岸ㄎ弧?,是解讀代詞的關鍵。比如2005年重慶卷第6題:第4段中加點的“這種理論”在文中具體所指的內容?!斑@種理論”的“這種”是一個指示代詞,由近指代詞經常出現(xiàn)的語境可知,應從上文去找有效信息:第三段第二句的開頭(這種技術的原理相當簡單。如果你得出了一種動物的某種行為可能由大腦的某個部分控制的理論,你就可以制造一個自動裝置,設計它的電路來模仿這種大腦構造。)就表明“這種理論”正是“一種動物的某種行為可能由大腦的某個部分控制的理論”。因此C項是正確答案。
4.“還原”——含蓄詞語理解的捷徑。所謂含蓄詞語主要是指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比如對比喻句中“喻體”等的解讀。這類詞語的解讀可結合語句的理解,使整個比喻句“還原”。比如2005年浙江卷的第8題:句子“就像管弦樂隊的一個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樣”中的“管弦樂隊”喻指什么。題干是一個比喻句,題目要求找出喻體的本體,原文第四段提到“如果神經元上的一個突觸不能和其他的突觸同步激發(fā),就會被當作蹩腳的角色剔除”,由這句話可知,“不合拍的演奏者”就是指“不能和其他突觸同步激發(fā)的突觸”,“管弦樂隊”就是指“神經元”,而“神經元”就是“神經細胞”,通過這樣的分析,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二)重要語句的解讀。句子是構成語段的重要單位,對語句的理解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關鍵一環(huán)。單就科技文來說,重要的句子往往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表達一個觀點、結論的句子;②直接表述一個科技發(fā)現(xiàn)、假設、推測、成果的句子;③結構復雜的句子;④內容較豐富、涵蓋面較寬的句子;⑤在行文結構上有啟、承、轉、合意義,展示文章思路的句子等。在具體答題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1.從關鍵詞語切入。有些句子,表面上考查的是語句的理解,而實際上主要考查的是關鍵詞的理解,或者說,只要抓住了句子中的關鍵詞,該語句的含義也就清楚明白了。比如2005年全國卷Ⅲ對“如果有朝一日機器在我們自以為優(yōu)越的那種重要品質上超過我們,我們就要向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雙手捧出那唯一的特權”的理解,該句是一個假設關系的復句,句義重點在后句,如果理解了關鍵的“優(yōu)越的那種品質”和“唯一”兩個詞語,問題就解決了。結合原文可以知道,前者是指思維,“唯一”是強調只有人類才具有的。因此B項(當機器人也具有思維能力以后,人類就將承認思維不再是人類的專利)是切合句義的。其他選項中,A項“人類就將無法控制機器”錯;C項的“在各方面超過人類”和D項的“機器將享有人類所有的權利”都是擴大了關鍵詞語的范圍。這樣,通過對關鍵詞的解讀,整個語句的意思也就清楚了。
2.從語法結構切入。對于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不論是單句還是復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進行解讀。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飾、限制等附加成分,進而理解其含義。比如2005年江西卷第8題,對“強大的太陽風能夠破壞原來條形磁鐵式的磁場,將它壓扁而不對稱,形成一個固定的區(qū)域——磁層”的理解。如果分析該句主干成分的話,可以簡縮成:“太陽風”破壞“磁場”形成“磁層”。這樣看來,只有D項(地球磁層的形成需要具備強大的太陽風和地球磁場兩個因素)具體準確,A、B都說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意思,而C項(沒有太陽風的影響,地球磁場是不會變化的)把“充分條件”說成了“必要條件”,顯然不正確。
3.從語境位置切入。句子在文章或語段中的位置對于語句的理解相當重要,比如過渡句、領起句、總結句等都有著特定的作用與含義。比如2005年重慶卷第7題對“這種技術的原理相當簡單”的理解,此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該句是一個概括性強的句子,另外又使用了代詞,因此理解的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根據(jù)其處于第三段的句首位置,確定其承上啟下的作用,確定閱讀區(qū)間;二是應弄清“這種技術”的指代意義。據(jù)上一段可知,“這種技術”指的是利用自動裝置來支配動物行為的技術,然后應明白“這種技術原理”的含義,根據(jù)該句(啟下)后的內容可以判定,“這種技術原理”應是根據(jù)一種動物的某種行為可能由大腦的某個部分控制的理論,制造一個自動裝置,設計它的電路來模仿這種大腦構造以支配動物行為。由此可知B(制造一種自動裝置,設計它的電路模仿大腦構造來控制動物行為)是正確的選項。A說的是電腦部件不斷縮小帶來的便利,C說的是考查機器動物的行為,D是指具體應用,顯然這三者都不正確。
4.從修辭角度切入??萍嘉闹械恼Z句一般都強調嚴密性、邏輯性,很少用到形象性強的句子,但有了形象性語句,尤其是比喻句等的使用,卻能使深奧難懂的理論淺顯化,這就是說明方法中常說的“打比方”。對于這類句子的理解首先要返回原文,關照前后語境中的相關內容。比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題《橋的運動》一文閱讀的第13題,理解“人坐板凳”的含義。這是用了比喻論證的手法,只要結合原文的語境(車在橋上過,它的重量就使橋身變形,從平直的橋身變?yōu)閺澢臉蛏恚屯俗诎宓噬?,把板凳坐彎一樣),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橋是有一定承載量的,超過承載量就要引起變形?!闭_答案就是A項。
其實,詞語與句子的理解是相通的,不能截然地割裂開來,畢竟句子是由詞語構成的。比如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解讀句子,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對詞語的理解;而含蓄詞語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看又是對整個語句的解讀。因此,以上有關詞句理解的方法可以綜合運用、靈活運用。
二、科技文信息篩選與整合題解答思路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讀者通過閱讀而得到的知識、消息、情報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詞語、符號、數(shù)據(jù)、圖形等。具體到科技文應注意以下比較重要的三個方面: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識,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價值所在,也是閱讀中首先要關注的地方;二是對重要概念、知識的解釋和闡述,在文章中往往表現(xiàn)出闡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復雜性,這是閱讀的難點所在;三是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即文章主旨的語句,這也是信息獲取的重點。再從閱讀的思維過程看,科技文閱讀要走好如下三步:第一步是能統(tǒng)觀所有信息,第二步是會篩選提煉主要信息,第三步就是對主要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概括整合。其中“篩選”和“整合”是指獲取信息的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篩選”強調對各種信息的性質、價值、作用等作出判斷和選擇,“整合”強調在篩選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的加工、提煉、概括、重組。信息篩選與整合類題目的解答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一)從整體把握文本切入。
1.從初讀概括入手。有人把科技文的結構看成倒金字塔式。這類文章一般是先介紹重大發(fā)現(xiàn)或新的科研成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引起人們的關注),然后介紹研究的過程、現(xiàn)狀、原理、功用等,最后再介紹它的未來發(fā)展趨勢、需要攻克的課題或別人的評價等等。雖然這種符合一般認識規(guī)律的結構模式還不能代表全部的科技文,但對人們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卻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可以在初步閱讀文章的同時就養(yǎng)成初步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習慣。具體到初步閱讀上,可以試著給段落層次以恰當?shù)母爬ê统醪降亩ㄎ?,這能為解決后面的習題作出宏觀把握。比如2005年的全國卷Ⅱ的《植物睡眠之謎》一文,從其行文結構上看,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段列舉了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睡眠”的現(xiàn)象,引出文章的話題;第二段基本上按時間順序闡釋了不同階段關于“植物睡眠之謎”的不同觀點,引出新的發(fā)現(xiàn);第三段進一步闡釋“植物睡眠之謎”的根本——植物本身的“生理活動性物質”;第四段說明了揭開“植物睡眠之謎”的作用與好處。對文章從整體上加以關注,能為解答文后的題目確定明確的思維指向。比如該閱讀題的第二題“從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開‘植物睡眠之謎’的一項”,很明顯,答題的范圍直指二、三兩段,具體地說應該是第三段。
2.從敏感詞句入手。所謂敏感詞句主要是根據(jù)命題者的命題角度及命題思路而言的。比如表示范圍大小、程度輕重、信息先后等的詞語,以及肯定與否定、可能與現(xiàn)實、現(xiàn)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條件與結果等關鍵性語句等都屬于這里所說的“敏感詞句”。而命題人在編寫錯誤選項的時候,常常就是抓住這些敏感點進行干擾設置。他們常用的方法有:①刪減法:故意去掉原句的有關成分或某一內容,造成范圍擴大、內涵扭曲或以偏概全。②添加法:在正確信息中添加一些無中生有或望文生義的內容,造成迷惑。③調序法:故意調換詞序或語序,造成因果顛倒、主客顛倒等,造成主要信息的錯位。④替換法:故意以部分代全體,或以整體代局部;或將現(xiàn)實當推測,或將必然當可能等,造成張冠李戴的迷惑性??梢姡诰唧w閱讀中養(yǎng)成對這類詞句進行勾畫圈點的習慣,必將為具體解答信息篩選與整合題目提供快速切入的途徑。
(二)從題目的具體解讀切入。
1.從審讀題干入手。綜合近年來的高考信息篩選與整合的客觀題,可以發(fā)現(xiàn)在命題上有如下幾個特點:從設問的形式上看,主要有“符合不符合”、“正確不正確”;從篩選范圍上看,有的是立足于全文,有的立足于原理、過程、特點等具體問題。如果是立足于全文而進行篩選與整合的題目,需要逐項逐句地認真落實;如果是立足于某個具體問題的題目,首先要注意的是看看選項是不是與題干相關聯(lián),關聯(lián)有多大等,然后再逐項分析,對照排除。比如2005年山東卷第7題,判斷不屬于“花也利用你”的一項。此題考查的是對具體信息的篩選。聯(lián)系上下文,本文的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人利用花,反過來花也利用人類。本題考查的是后者,因此B項(花可用來表達撫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慶賀或請求寬?。┱f的是“人利用花的情況”,因此答案也就明確了。該卷第8題的題干問“下列各句中不屬于鮮花帶來的‘心理效應’的一項”,如果仔細分析D項(鮮花通過多通道感覺相互作用引起人的心理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該項講的是產生“心理效應”的原理,因此答案也好確定??梢姡袝r看似沒有問題的單個選擇支,如果與題干的問題無關,也是不能用來解決該題目的,這也是需要考生認真關注的地方。
2.從甄別語句入手。既然是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命題者一般不會直接摘抄原文語句,而是選擇關鍵詞句進行不同程度的“組裝”、“焊接”,因此,在具體解答時要注意對各種相關信息的比較分析,審其有無,辨其真?zhèn)?,定其主次。具體可以根據(jù)以下幾種“組裝”、“焊接”語句的形式對比原文,仔細斟酌:壓縮概說式語句要看要義有無遺漏,語序變化式語句要看語義關系是否改變(比如因果、條件、假設關系等的變化),句式變換式語句要看表意是否準確,拼湊銜接式語句要看是否斷章取義等。比如2004年江蘇卷第9題,本題圍繞“氣冰”及其開采等問題,列出四種解說。這四種解說都出自原文,只是稍加變化而已。要解答好這道題,就要把這四個選項一一還原到原文中去,把選項與原文的語句結合起來仔細比較,就可排除干擾,選出答案。
三、科技文推斷題解答思路
“推斷”是指利用文章現(xiàn)有的材料,作出文中未有的推測和斷定,得出新的觀點和結論?!巴茢唷笔情喿x過程中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邏輯思維活動,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進行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現(xiàn)在推知未來、以整體推知局部等以分析綜合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斷。就“推斷”題的形式、內容看,有因果推斷、歸納推斷、演繹推斷等。但不管屬于哪一種推斷,其推斷語句的構成必須有三個條件:推斷的前提、推斷的過程、推斷的結論。推斷一定要在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不可斷章取義,更不可無中生有;推斷的過程要合乎邏輯,不能強加關聯(lián);推斷的結論要客觀穩(wěn)妥,不能主觀臆斷。
(一)推斷的前提是否有效。推斷的依據(jù)是原文,首先要準確透徹地理解原材料,這是推斷得以進行的前提,也是保證推斷的結果準確、恰當?shù)氖滓獥l件。一般情況下,對于推斷的前提要有兩個方面的關注:一是看其有無,二看其是否準確、全面。
一看推斷前提是否存在、是否成立。推斷自然少不了推斷的前提:或現(xiàn)象,或原因,或條件。就要看現(xiàn)象、原因或條件能否在原文中找到合理的存在。比如2005年廣東卷科技文試題的第3題B項:“王安石的詠梅詩和阿克塞爾、巴克的嗅覺研究說明,中國人關注的是審美,外國人關注的是科學?!痹撏普撳e誤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推論前提中的“王安石”這一材料的作用。文章開頭引用王的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目的是引出該文說明的對象“嗅覺”,文章并沒有涉及對該詩句及其反應的現(xiàn)象做出的什么研究,因此推斷的前提就站不住腳,推出的結論自然不能成立。
二看推斷的前提是否準確、全面。命題者有時故意抓住原文的局部信息,來一個脫離全篇內容的斷章取義的推斷,來模糊考生的整體閱讀或整體感知。比如2004年湖北卷第10題D項:“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氣帶來的阻力,那么航天員在木星上行走就不會陷入‘動彈不得’的窘境。”原文是這樣說的:“假如到木星那樣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質量所產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氣,將會使人動彈不得。”其實原文中說了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木星引力問題,一個是空氣密度問題;而該選項忽略了推斷前提的整體性而斷章取義。
(二)推斷的過程是否合理??赐茢噙^程是否嚴密、合理,實質上就是看推斷的前提與結論之間有無必然的聯(lián)系。解答過程中要以必要的邏輯知識為推斷的手段,特別要注意因果關系、條件關系等。
一是要看因果推論的邏輯關系。命題者往往從原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通過“技術”處理巧妙地合在一起,而這種“巧妙”的組合其實是命題者生硬的嫁接,缺乏嚴密的推論、合理的演繹。命題者造成的因果混亂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二是強加因果,三是因果照顧不周現(xiàn)象。比如2004年全國統(tǒng)一考試青海卷中第10題C項:“清代以后,‘茶馬古道’由于‘邊茶貿易’的興起而在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弊屑毥Y合原文(到了清代,“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邊茶貿易”制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本來屬于時間上承接的兩個事件,被命題者生硬地安置成了因果關系。也就是說“邊茶貿易”制度的產生是在“茶馬互市”之后的新興事物,二者構不成直接的因果關系。再比如2004年江蘇卷第10題D項:“‘氣冰’利用的前景廣闊,但開采困難,短期內還難以找到開發(fā)的技術方法?!逼鋵嵔Y合原文(陸緣海邊的“氣冰”開采起來十分困難,至今尚沒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開發(fā)的技術)來分析的話,“開采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勘探技術問題。這是一種因果關系照應不周的錯誤推斷。
二要看條件推論的邏輯關系。命題者在設置根據(jù)原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像題的選項時,往往借用邏輯學上講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分必要條件等,從邏輯推理角度設置陷阱。一種情況是條件不充分。如2002年全國卷第10題A項:“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guī)砗锰?,因而必將被人所利用。”此項推斷依?jù)是“澳大利亞的沙塵乘著南半球的西風掠過斯塔曼?!瓕⑷龉笊衬纳硥m帶到意大利、新西蘭、法國……減緩酸雨的發(fā)生”,但原文只是說曾給這三個國家?guī)磉^好處,并不能推斷出“將被人類利用”的結論,條件不充分。第二種情況是忽略條件關系的類別,將必要條件當成充分且必要條件。例如2003年全國卷第10題的B項:“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xù),臺風將遠離日本?!痹氖钦f全球氣候變暖后,“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蕩然無存”,“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但不能反過來說,因為氣候變暖與“滑雪運動”、“臺風襲擊”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條件。
(三)推斷的結論是否正確。一個推斷的結論能否最終成立,不僅要看推斷的前提是否存在、是否正確,推斷的過程是否嚴密、是否合理,還要看得出的結論是否偏激、有無漏洞??匆粋€科技文的推斷結論是否正確,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一是要關注新概念、新詞語的內涵與外延。既然是推斷與想像,自然少不了新概念、新詞語的產生,因此,要特別關注文章中沒有出現(xiàn)的概念性詞語或句子。如2004年湖南卷第10題A項:“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能生存下來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有獨特的體系,而埃及、羅馬、印度的傳統(tǒng)醫(yī)藥學因特點相近,已被現(xiàn)代醫(yī)藥體系所取代?!睂嵸|上“獨特體系”、“特點相近”在文章中都沒有涉及。文章最后一段這樣說:中國、埃及、羅馬和印度的傳統(tǒng)醫(yī)藥學,是世界知名的四大傳統(tǒng)醫(yī)藥體系,在歷史的變遷中,唯獨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藥學經受了考驗,傳承下來。當然中國是四大傳統(tǒng)醫(yī)藥體系之一,又能唯一傳承下來,自然可以看成具有“獨特體系”,但這也不能說明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生存下來的原因;“特點相近”不僅沒有提及,亦不能視為被取代的原因。
二要當心借用模糊詞語進行推斷的干擾。進行推斷的語句大都使用表示推測語氣的詞語,但不能代表用了推測性詞語的語句就一定推斷合理,仍然要看它推斷的前提是否存在,是否合乎原文的意思。比如2005年江蘇卷第8題C項(“小春蟲”可能是通過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緊接其后的咽道來獲取土壤中的養(yǎng)料的),盡管該選項使用了“可能”一詞,似乎給該推斷一個“退一步”的理由,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文中沒有涉及到“如何獲取養(yǎng)料的問題”,這種推斷沒有依據(jù);二是假設它用“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緊接其后的咽道”來獲取食物成立的話,還是沒法推斷它究竟從哪里獲取食物??偠灾?,該項的推斷是錯誤的。
本文對信息推斷題的分步解讀其實是不大科學的,因為作為一個推論強調的是推論判斷的整體性;筆者之所以如此處理,意在強調解答推斷題要注意思維的層遞性、嚴密性、連貫性。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信息的推斷不是憑空進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內容的前提下,在充分分析選項并仔細對比原文的基礎上,才能作出準確的解答。
[作者單位:山東鄒城兗礦集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