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以前,陶瓷產品以日用餐具#65380;炊具為主,成形采用手工拉坯或簡單的轆轤機,這種作坊式的生產產量和產品的規(guī)整度均無法與現代化生產相比#65377;雨季大都停產,到雨季過后才開始大量生產#65377;秋高氣爽季節(jié),利用太陽的熱量和干燥的秋風來蒸發(fā)坯體中的水分,在當陽的空曠處架設晾坯架,將坯體置于太陽下曬干,還需根據太陽的移動和風向將坯體轉動以防變形#65380;開裂#65377;這就是“靠天吃飯”的窯家生活,其干燥設備稱作“曬場”#65377;
60年代末,陶瓷行業(yè)組織合作社用單刀轆轤機生產,其產量比拉坯大大增加,并開始用烘房干燥#65377;這種干燥設備非常簡陋,即在車間存坯處加建一排式的烘房,在烘房內置放煤爐使烘房內溫度升高,烘房頂上開天窗以排除蒸發(fā)的水分,達到坯體干燥的目的,同時雨季也能生產,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局面,于是產量成倍增長#65377;手工業(yè)改造和公私合營之后,國家對各陶瓷廠投資加大,加快了陶瓷行業(yè)的設備改造,新建的這種干燥設備稱作“烘房”#65377;因烘房內溫度不高,也無需耐火材料建筑,稱它為“烘房”是十分恰當#65377;此種烘房南北各產區(qū)外形相似,不同的是所使用的熱源,有的用取暖的散熱片#65380;土坑,也有的用煤爐直接放入烘房#65377;此種干燥設備在日用餐具陶瓷廠大約連續(xù)使用了五#65380;六年#65377;
對坯體較厚的產品如衛(wèi)生潔具#65380;高#65380;低壓電瓷和壇#65380;缸等,采用烘房干燥已不適應,因為這些產品的干燥溫度雖無需太高,但蒸發(fā)的水分多于日用瓷,烘房容積也要增大,較難處理烘房內溫度和空氣的濕度變化和均勻性#65377;為此,人們對“烘房”干燥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如將坯體分批#65380;分段進行干燥,或在烘房內增設散熱片#65380;排濕風扇等加溫調濕機械,按照坯體的形狀#65380;大小#65380;厚薄#65380;泥料的性能要求定出干燥曲線進行合理的干燥,這時就有了室內干燥器的出現#65377;
1958年后已有半自動單刀旋坯機#65380;半自動雙刀旋坯機等,成形效率大增;隧道窯的出現使產品燒成時間縮短#65380;產量急劇增大#65377;因此,當時坯體干燥時間長#65380;產量低的狀況就成了生產的瓶頸#65377;為使生產平衡,各產區(qū)設計出隧道式干燥器,烘房干燥被淘汰#65377;
1961年輕工部設計院設計出了鏈式干燥器,它將成形與干燥數道工序連為一體,由電動機帶動齒輪,齒輪傳動鏈條,每隔一定的鏈條節(jié)數用銷釘懸掛坯板,坯板上放置坯體,另由液壓設備進行脫模#65380;轉移坯體,由人工修坯后進行第二階段干燥等,并按照坯體要求制定干燥曲線,控制干燥器內的溫度#65380;濕度#65377;鏈式干燥器能將成形#65380;脫模#65380;修坯#65380;挖底等動作和各技術參數恰當配合,使半成品能均勻#65380;快速干燥,也使日用陶瓷生產的機械化#65380;連續(xù)化步入新階段#65377;
上世紀80年代使用了全自動滾壓成形機和鏈式干燥機,使各日用陶瓷產區(qū)不斷采用新技術#65380;新設備,日用陶瓷工業(yè)得到了發(fā)展,同時還帶動了國內各大產區(qū)陶瓷機械行業(yè)的振興#65377;如廣東除石灣#65380;楓溪#65380;高陂外還帶動了湛江地區(qū)(即現湛江市#65380;茂名市)日用陶瓷生產,以及陶瓷機械設備的發(fā)展,從而出現了廣東省陶瓷工業(yè)生產的新高潮#65377;
上世紀90年代佛山石灣引進墻地磚生產流水線后,經過一系列的消化吸收,改進了磚坯干燥設備,重新設計出單層或兩層輥道干燥器,一端進半干法壓好的坯體,另一端出干坯,隨即進窯煅燒#65377;其作用在于減少人力搬運和生坯破損#65380;縮短干燥時間#65380;節(jié)省存放坯體的場地,此種設備比鏈式干燥器內部結構簡單且實用#65377;
陶瓷工業(yè)干燥工序的變化:從曬場#65380;烘房#65380;室內干燥器,進化到隧道干燥器#65380;鏈式干燥器直至輥道式干燥器,充分體現了陶瓷工業(yè)從手工業(yè)作坊生產到半機械化#65380;全機械化直至連續(xù)化生產的發(fā)展歷程#65377;這是陶瓷工業(yè)的技術進步, 也是我國陶瓷工業(yè)發(fā)展歷程的寫照#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