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張學良修筑葫蘆島港,是中華民國建立以來、東北易幟之后東北乃至全國的重大事件。當時國內(nèi)各界贊揚此次筑港是20年來的偉大壯舉,堪稱“中國復興之曙光”。
緣 起
張學良將軍下決心修筑葫蘆島港不僅有自然、歷史的原因,而且有著更深刻的現(xiàn)實背景。葫蘆島港位于渤海灣的北岸、現(xiàn)葫蘆島市所屬連山灣內(nèi),介于秦皇島、營口兩港之間,地處遼西走廊的中部。全島由西北而東南深入海中,猶如葫蘆漂浮在海面,故而得名。島上山巒起伏,氣候溫和,南側(cè)海深六七米,夏無颶風,冬不結(jié)冰,被譽為東北天然良港。早在1908年,東三省都督徐世昌就聘英國工程師秀思在奉天沿海進行了3個月的勘測,最后選定葫蘆島為建筑商港最適宜之地。秀思把葫蘆島港稱為“奉天無償輸出最便利之商港”,“此港西與秦皇島為唇齒,北與京奉路相連,故可控制華北,成遼東之要隘”。
1909年錫良任東三省總督后,于1910年三次上書朝廷,極力主張速下決心建葫蘆島港。宣統(tǒng)皇帝同意后,1910年任命奉天勸業(yè)道黃開文為葫蘆島開埠總辦,聘秀思為工程師,10月開工,進行第一次筑港。因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經(jīng)費缺乏,工程建設斷斷續(xù)續(xù)。一年多時間,建成了連山到葫蘆島鐵路7.5里,修防波大堤400英尺,建辦公處、工棚等部分建筑物。中華民國建立后,1915年多人向徐世昌(時任民國政府國務卿)提出建議,將葫蘆島港租給華僑。1916年通裕鐵路公司經(jīng)理陳世南也曾向東北當局請求修筑葫蘆島港,同時北京政府多次核議繼續(xù)舉辦筑港事宜,但最終都沒有付諸實施。1919年,孫中山在《遠東時報》6月號發(fā)表了著名的《實業(yè)計劃》,該計劃認為葫蘆島名列9個三等港首位,提出了修建葫蘆島港的設想。同年秋,歐美資本家屢次表示愿意投資開辟葫蘆島港。為防止外資介入,北京政府交通部倡議,與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合辦,最終達成協(xié)議。1920年任命周肇祥為葫蘆島商埠督辦,進行第二次筑港。3月1日起先后組建工程、總務各科,聘請技術、翻譯、顧問等人,地方派駐警察維持治安,手續(xù)完備,人員資金到位,筑港即將開工。不料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工程無法進行,交通部撤出合辦,將財產(chǎn)、文件、圖紙等造冊移交給奉天省,筑港再次中斷。葫蘆島筑港一波三折,令人扼腕。
1928年張學良開始主政東北。東北當時北有蘇俄虎視眈眈,南有日本覬覷已久。東北的商品市場早已被日俄瓜分。日本控制自長春到大連的“南滿鐵路”,全力經(jīng)營大連港,統(tǒng)治南滿地區(qū)。而沙俄控制中東鐵路,加強海參崴的港口建設,統(tǒng)治北滿地區(qū)。東三省及熱河物產(chǎn)豐饒,林礦殷富,1930年統(tǒng)計,四省“農(nóng)產(chǎn)2100萬噸,林產(chǎn)435萬噸,礦產(chǎn)836萬噸,畜產(chǎn)24萬噸?!背鋈胴浳飻?shù)額巨大。其通道或東走海參崴,或南走大連,或北走中東路通西伯利亞鐵路,由北寧路通平津的,微乎其微,因而造成利權外溢。日本南滿鐵路會社年收入約2.3億元,其中1.1億多為鐵道收入,收入如此之巨,是因為有大連港為之吞吐,起到吸納作用。東北自修的四洮、吉長、吉敦等鐵路,名義上我有我用,實際上是外國人鐵路的滋養(yǎng)線或延長線。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吞吐的港口?!氨M快修筑葫蘆島港,開為商港,……杜絕俄日尤其是日本的壟斷”,“得此口岸則全局俱興,失此口岸則坐困堪虞”,“葫蘆島開埠之策,關系尤大”,“實關東三省全局命脈。”
籌備
張學良主政東北伊始,提出了東北新建設的號召,擬辦大事之一是在葫蘆島開工筑港。
早在1927年3月,張學良派人測量海岸線。1929年3月,張學良親自視察葫蘆島港。同年秋天,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孫科巡視北寧鐵路沿線,在沈陽與張學良舉行會談,張學良的筑港提議得到孫科的熱情支持。以后中央和東北地方當局進行多次磋商,決定經(jīng)費由北寧鐵路局盈余中支出,在該局之下設立港務處,由該局局長高紀毅兼管筑港。
1930年1月24日,高紀毅與荷蘭治港公司總代表陶普施在天津簽訂《建筑葫蘆島海港合同》,規(guī)定:筑港各項工程總造價640萬美元;承辦人按照合同所附工作程序無誤進行,由北寧鐵路管理局(以下稱管理局)于每月月終分批付款,金額為9.5萬美元;管理局從按月付款中扣除5%作為履行合同的特別擔保,到工程竣工,保修期滿,付給承辦人;全部工程工期5年零6個月,限于民國24年即公歷1935年10月15日以前完成,逾期一日,承辦人每日付給管理局1千元現(xiàn)大洋作為賠償,至完全交工日為止。如遇天災人禍等延誤工期,可適當延期。
筑港工程于1930年5月上旬開始籌備工作,建筑機械先后從香港、澳門經(jīng)海路運到。開始修建機械廠、木工廠、小工房、公事房、公司職員的住宅等,半拉山開山工程已開始,工人開始開山運石。具體情況如下描述:葫蘆島港“前面巍峨小山,即為最先著手開工之半拉山,實為筑港之基本工作,該山系堅石所成,平面向東傾斜,最高處二百余尺,臨海一面,懸崖峭壁,形如險惡,工人攀其上,或以鋼錐鉆孔,或以鐵鍬掘石,墜入海中者,時有所聞”。
經(jīng)過多方面的準備,筑港進入實質(zhì)性建設階段,鑒于第三次筑港所面臨的國內(nèi)外形勢,張學良遂改變前兩次筑港沒有舉行開工典禮隱密進行的做法,決定在筑港現(xiàn)場舉行盛大開工典禮,幾易日期,最后確定在7月2日舉行。
開工典禮
1930年7月2日,葫蘆島筑港開工典禮正式舉行。開工典禮由北寧鐵路局特組成臨時機構(gòu)——開工典禮委員會,負責典禮籌備的各項事宜。為保證各界代表安全準時到達葫蘆島參加開工典禮,北寧鐵路局編好沈陽到葫蘆島之間的兩列專車接送貴賓,租用頭等包車從北平、天津接送貴賓。在與葫蘆島港相距咫尺的連山火車站準備好了高規(guī)格的歡迎儀式。車站新建兩座牌樓,牌樓高大雄偉,四個立柱支撐牌樓的頂部,立柱之間形成三個拱形通道,中間的通道略寬,兩邊略窄。牌樓的上方鑲著“歡迎”二字,頂部插有國旗迎風飄揚。駐軍列隊奏樂歡迎各界來賓。附近建有臨時飛機場,停有白色飛機兩架,黃色飛機一架,以備參加葫蘆島開工典禮之用。
張學良于7月1日由沈陽乘新式專機“茂司號”到達錦州,再換乘火車到達連山,轉(zhuǎn)赴葫蘆島主持大會,7月2日安全抵達葫蘆島。
至此,各界來賓共計700余人,再加上參加典禮的海陸軍部隊,人數(shù)逾千。來賓以男性為多,女賓不足10人。張學良夫人于鳳至此時沒有到場,待典禮結(jié)束后“亦于九日晚十一時攜其子女乘專車赴葫蘆島參觀開工工程”。
葫蘆島筑港開工典禮會場設在面海背山的海軍航警學校一號樓的左側(cè),此樓是第一次筑港時由英國工程師秀思設計建造并在此辦公,禮堂上首設主席臺,臺上中間懸掛孫中山總理遺像和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禮堂四壁掛貼各方祝詞。禮堂內(nèi)擺設椅子100余把。下午2時,來賓入座,應邀到會的南京政府要員吳鐵城、上海市長張群、天津市長崔廷獻以及華北、東北企業(yè)界金融界的董事長、總經(jīng)理,日本、蘇聯(lián)駐沈陽的領事、荷蘭代表、《盛京時報》、《大公報》等報的記者等陸續(xù)入座。由于來賓較多,禮堂狹小,座位少,來賓不能全數(shù)入席,在禮堂的左右和后排站滿了來賓,有的只能佇立門外,翹首踮足而觀。
張學良來到會場時,司儀高呼司令長官到,全場起立。張學良入座后,典禮開始。
筑港開工典禮共有8項程序:
第一項,奏樂開會。此時,停在島外的5艘軍艦鳴禮炮。艦上官兵登陸奏樂,由連山飛來的3架飛機在上空盤旋,表示慶賀。
第二項,全體來賓向國旗、黨旗敬禮,向?qū)O中山總理遺像敬禮并靜默三分鐘,宣讀總理遺囑。
第三項,由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北寧鐵路局局長、葫蘆島駐港工程負責人高紀毅進行開工典禮長篇致詞。
第四項,分別由國民政府鐵道部代表吳鐵城、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東北政務委員會代表劉尚清訓詞。張學良訓詞指出:葫蘆島港的建設“就全國以觀,洵屬一大建設事業(yè),……此次必須完成”,葫蘆島港“不僅利于中國,利于東北,實可有貢獻于世界?!救耸钦蚊苋嗣裰赝?,以全力督促筑港成功,授高局長全權,要求矢勤矢慎,廉潔自好,若有不正行為,嚴法繩之”。張學良的講話多次被掌聲打斷。
第五項,來賓演說。天津特別市市長崔廷獻、蘇聯(lián)駐遼寧副領事、日本滿鐵總裁仙石貢等分別致詞。崔廷獻是20年前第一次籌備葫蘆島開港委員之一,親歷兩次筑港,向各位來賓陳述了當年的情況,介紹了東三省四任都督徐世昌、錫良、趙而巽、張錫鑾為開港所作的努力,尤其是張都督勉勵他要致力于開港事業(yè),他直至民國元年覺得實在無望,才忍痛離開。但仍然“耿耿此心,迄不能忘,今聞開港有期,無論如何,必來一觀以為快,今觀典禮之盛,敢決其必能成功”。致詞語言感人,博得多次喝彩。
第六項,在室外舉行紀念碑揭幕和炸山開工儀式。室內(nèi)典禮程序結(jié)束后,張學良與參加開工典禮的各方代表共同來到一號樓外,進行紀念碑揭幕和炸山開工儀式。紀念碑是用大理石琢成的帶雙肩的扁長體,通體純白,由奉復印石公司承制,立于長方座上,碑身通高1.8米。紀念碑正向港口樹立,正面陽刻隸書八分體大字:“葫蘆島筑港開工紀念”,背面陰刻魏碑體碑文,為張學良親自撰寫。碑座正面刻“中華民國十九年七月二日立”,背面刻粗體“1930”年代標記,兩側(cè)雕刻盾形云紋。張學良撰寫的8行正楷碑文,共219字,碑文由東三省公報王希哲先生篆額,北寧路局徐濟甫秘書書丹,碑文如下:
“葫蘆島者形勢天然,??诓粌霰狈街几垡?。自有清末葉迄乎今茲,倡議興筑者屢矣。顧以費巨工堅,事弗克舉。民國十八年夏,國民政府鐵道部孫部長科,以北寧鐵路無良港為之吞吐也,乃賡續(xù)前議。移北寧之羨余,資斯港之完成。于是命北寧鐵路管理局高局長紀毅董其役,復于路局附設港務處以專其責,屬荷蘭治港公司以承其工,期以五年又半港工告竣。同時規(guī)劃市井,辟為商埠,崎嶼盛哉!二十載經(jīng)營未就之偉業(yè),行將觀厥成功,其于中國北部海陸聯(lián)系之利,顧不重且大歟?爰于肇基之日,泐石記其涯略,以示方來,且為程功之左券焉。張學良撰?!?/p>
紀念碑的右方有旗桿一根及炮臺一座,炮為海圻軍艦之物,是英國阿姆士莊產(chǎn)所造的12寸巨炮,為島上唯一武器裝備。紀念碑上覆蓋國旗一面,由張學良和鐵道部代表吳鐵城兩人揭幕,隨后國旗升于旗桿之上。然后,由高紀毅合攏了轟山的電閘,轟然一聲巨響,500磅炸藥將高粱垛(山頭名)的峰頂炸去一半。炸山后,開工典禮結(jié)束。
第七項,合影。揭幕和炸山儀式結(jié)束后,各界來賓在原地合影。
第八項,余興。全體與會人員觀看了海軍會操和武術表演。張學良檢閱沈鴻烈部的海軍。當時駐守海面的軍艦有5艘:海圻、海琛、永翔、楚豫、鎮(zhèn)海,受檢閱的水兵共300余人,列隊步伐整齊,軍容威武雄壯,沈鴻烈介紹了各艦長,張學良非常滿意。
由張學良籌劃的葫蘆島港建設,在當時是國內(nèi)最大的工程,是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的大事。從7月2日起,全國各地郵局往來信件加蓋“葫蘆島港開工紀念”戳記3天,以資紀念。
筑港
葫蘆島筑港工程開工后,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僅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將半拉山、高粱垛夷為平地,僅延伸一段防波堤,并修建了車站、宿舍、水泥庫等。建設期間,對北寧鐵路局港務處負責的港口附近各處的建筑費用和籌備費用,東北當局“恐不敷用,擬行增加”,在原定為北寧鐵路局承擔的現(xiàn)洋1500萬元基礎上,新增加現(xiàn)洋700萬元,由遼寧省政府承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張學良的10多萬東北軍奉命撤入關內(nèi),東北三省隨后被日軍占領,葫蘆島淪陷,筑港工程被迫停止。
“九一八”事變后到1945年,日本為了掠奪中國資源,1934年起陸續(xù)對葫蘆島港進行建設,把葫蘆島港建成了能夠使用但條件異常簡陋的港口。
日本投降后,葫蘆島成為國民黨在東北的唯一港口,因只用不建,葫蘆島港日漸衰微。
新中國成立后,葫蘆島港成為中國重要的軍用港口。1960年渤海造船廠建成投產(chǎn),成為中國船舶工業(yè)的重要基地。1984年12月6日葫蘆島港對內(nèi)開放,1999年1月21日國務院批準2000年5月17日宣布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國家一類口岸。(責任編輯陳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