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為了追趕信息時代的步伐,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早在20世紀90年代,歐洲一些健康專家就開始提倡“慢生活”。而在我們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士,開始放慢自己的腳步,只是,一些人是主動的,而一些人是被動的。
家住北京的張力就是一個被動著慢下來的人。曾經(jīng)他非常不適應這樣的慢生活,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變得平和。他說,如果按生活節(jié)奏來分,人生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無錢有閑;第二是有錢無閑;第三是有限物質,無限精神;第四個層次則是超凡脫俗,平淡入靜了。
用了4年的時間,現(xiàn)在的張力說自己已經(jīng)進入到第四層次了,而這其間,自有一番刻骨銘心的轉變過程。
2002年以前,張力的生活節(jié)奏是飛快的。大學里,他學的是理工,理性的思維方式貫穿著他的工作和生活。他善于利用統(tǒng)籌學把時間安排得見縫插針,分秒必爭。而他自己就是一架高速而精確運轉的秒表,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堅定地邁進。
當時,張力是一家德國公司的中國區(qū)經(jīng)理,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就是在全國各大城市飛來飛去。2002年初,長期的健康透支,讓疾病擋住了他前進的道路。經(jīng)過幾天馬不停蹄的商業(yè)旅行,張力因突發(fā)性腦溢血被送進了醫(yī)院的搶救室。幾個小時后,他從一個生龍活虎的健康人變成了一個喪失自理能力的病人,也因此改寫了他的下半生。
出院后的張力,停下一切工作,回家靜養(yǎng)。
4年的時間,是個適應的過程,從“極快”到“極慢”,速度的落差讓他一時難以接受。在張力的心里,這種“慢”生活等于扼殺了生活的意義,自己成了一個廢人了。在家人和朋友們的關愛下,張力艱難轉身,放下過去,開始新的生活。他一邊積極配合康復治療,一邊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閱讀了很多健康書籍,尤其是中國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之道,給了他很大的啟迪。
4年后的今天,再見到張力時,他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和過去不同的張力。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真是“脫胎換骨”!他更懂得享受生活了,一進家門,他熱情迎上來,讓我們先品功夫茶;他更懂得珍愛親情和友情了,遞過來的的影集里,是他這一年里和家人、朋友、同學的一次次聚會;他更懂得關心周圍人的快樂了,小區(qū)里的打工仔都和他成了朋友,他親自為他們設計“10元錢瀏覽北京方案”,他把自己總結的修身養(yǎng)生之道打印出來,送給周圍的鄰居;他更懂得自己的人生價值了,物質是有限的,而精神是無限的,他正一步步走出曾經(jīng)那個忙忙碌碌的小我,成就著一個“超凡脫俗,平淡入靜”的大我……
從張力的經(jīng)歷中,是否能映照出我們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其實“慢生活”的核心就是“平衡”。一個人必須同時具備事業(yè)心和平常心,這個杠桿一定要把握好。目前,西方國家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中國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所以他們的“慢”我們還沒法照搬。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們不走極端的生活理念和讓心“慢”下來的生活意識。
比如,我們可以在一年的開頭做個計劃,清理掉不必要的應酬和消費項目;每個月爭取去郊外走一走,和老朋友、老同學聚一次;將工作和生活劃分開,每周兩天的休息時間全部用來睡覺、看書、和家人相處,哪怕是發(fā)呆都行;每一天,中午擠20分鐘時間睡個覺;盡量按時下班,買菜回家去慢慢做、慢慢吃;晚上不上網(wǎng),少看電視,能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散步的話,就不要猶豫。
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一個真正會工作、會生活的人應該“流淚流汗不流血、拼腦拼勁不拼命、寬容謙讓不窩囊”,滿足了這樣的目標,才能擁有積極而又健康的生活。而這也正是“慢”生活的追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