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紀念堂》是一篇題材重大、蘊涵深遠的現(xiàn)場短新聞。作者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把真摯的感情傾注筆端,用繪聲、繪色、繪情的描述,全程展示了人們瞻仰毛主席遺容的場景,使受眾讀后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具有很強的可感性、可親性和可信性。
主題鮮明,通篇貫穿一個“情”字。先是記者在寒風(fēng)習(xí)習(xí)的天安門廣場,“發(fā)現(xiàn)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紀念堂涌去”。緊接著是寫毛主席的親屬來了、主席生前身邊的工作人員來了、在校大學(xué)生來了、外國朋友來了,尤其是那位彎腰弓背的白發(fā)老人的一聲哭泣,把這篇文章推向了高潮……記者的滿腔熱情、親屬的骨肉親情、群眾的一片真情,都融入了對毛主席的深切懷念之中。
題材重大,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毛主席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著,不僅為全國各族人民所愛戴,而且在國際上也享有崇高威望。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記者以這天人們來瞻仰毛主席遺容為題材,意義非同尋常。記者緊緊抓住特點,組織材料,謀篇布局,突出主題,寫出這篇具有較高價值的現(xiàn)場短新聞。
觀察仔細,體會用心,現(xiàn)場感極強。作者通過深入現(xiàn)場,認真觀察,捕捉到許多生動的細節(jié),然后用心體會,經(jīng)過去粗取精,把大量有價值的材料巧妙地“化”在對現(xiàn)場情景的描述之中,避免了平鋪直敘。這一點在文章高潮部分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突然,身旁傳來一聲哭泣。轉(zhuǎn)頭看去,是一位彎腰弓背的白發(fā)老人,他姓黃,從江西來,73歲。他還特地從家里帶來一捧稻子,說他要向主席報告如今的好日子,他哭了片刻,才一步一回頭地離去,到了出口又折回頭再看上一眼?!焙唵蔚膸拙湓?,有聲有色,十分傳神,作者準確地把握了此時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把人民群眾對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愛戴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讀者如臨其境,耳濡目染,產(chǎn)生了強烈的現(xiàn)場共鳴,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借景生情,意味深長。作者用“在主席遺體旁,有20多位不同膚色的外國朋友深深地鞠躬,久久不肯離去”,來襯托毛主席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位置;用來自江西農(nóng)村73歲的白發(fā)老人,來表達億萬普通老百姓對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作者還以“24盆怒放的君子蘭飄出陣陣清香,花放得很開,像張大的嘴巴,要說什么”,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花兒似乎要告訴人們,用鮮血換來的新中國來之不易,或是想告訴人們要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
前后呼應(yīng),巧妙運用背景材料?!肚闈M紀念堂》在最后通過對紀念堂管理局局長徐靜的采訪,巧妙地將背景材料轉(zhuǎn)化為第一手材料,靈活地穿插于文中,有利于深化主題,使現(xiàn)場看不到的東西得到了補充說明,讓讀者對毛主席紀念堂的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說明,毛主席他老人家雖然躺在中國最中心的那片開闊的廣場上永久地睡眠,但他并不是孤立地被封存在歷史中,他的精神仍在感召著人們,更增強了新聞的厚度。
觸類旁通,聯(lián)想豐富,出手不凡。據(jù)悉,記者并非專程為寫短新聞而來,而是隨某廠到北京參加新聞發(fā)布會偶然遇之,觸發(fā)靈感,憑著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zé)任感,在諸多不便的情況下,緊緊抓住機遇,爭取到了采訪的主動權(quán),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對紀念堂里的環(huán)境、人物、氛圍進行了詳細觀察,就連毛主席遺體旁的君子蘭有多少盆都一一數(shù)清。瞻仰毛主席遺容的人很多,作者只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場面、人物,把一個濃濃的“情”字傾灑在字里行間,成為不可多得的獨家新聞。
但是,這篇文章在某些段落遣詞造句值得商榷。如“發(fā)現(xiàn)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紀念堂涌去”,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實際情況是人們自覺排隊,懷著肅穆的心情,緩緩步入紀念堂,“涌去”顯得有點雜亂無序;第七自然段中“主席遺容依然紅光滿面”,不如改為“主席安詳?shù)靥稍谒Ч桌铩?;“君子蘭飄出陣陣清香”中的“飄”字不恰當(dāng),不如用“散發(fā)”較為準確。
盡管文章中有些地方描寫不當(dāng),但畢竟瑕不掩玉,記者能在短時間內(nèi)寫出如此好的文章也實屬不易,不失為現(xiàn)場短新聞的一篇佳作。
(作者單位:伊川縣委宣傳部)
附原文:
情滿紀念堂
□陳鋼
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誕辰紀念日。我行走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fā)現(xiàn)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紀念堂涌去。寬闊的天安門廣場寒風(fēng)習(xí)習(xí),臉上每一個毛孔都針刺一般,我在寒冷中匯入人的熱流。
9點零5分,毛岸青、邵華帶著兒子毛新宇來到毛主席坐像前,獻上花籃,靜默、鞠躬、留影。幾乎同時,李敏的丈夫孔令華、李訥和丈夫王景清也帶著孩子來到了這里。他們的花籃緞帶上寫著:深切懷念敬愛的爸爸。
在他們獻的花籃左側(c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學(xué)生敬獻的花籃,鮮紅的緞帶上寫著:敬愛的毛主席千古。在毛主席坐像的最左側(cè),還有一略小的花籃,緞帶上寫滿密密麻麻的敬獻人的名字,我拿起緞帶仔細一看,是主席生前身邊的工作人員李銀橋、韓桂馨、徐肖冰……
10點整,毛澤覃烈士和賀子珍妹妹賀怡所生的兒子賀麓成帶著妻子來到了毛主席坐像前,這位導(dǎo)彈專家告訴我:“每年我們都要來這里,緬懷主席?!彼麄兡А⒘粲?。隨他們一齊來的還有為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jié)目獻上巨書“雄風(fēng)”的書法家孫鑫,他說,他是從山東淄博專程趕來的。
在毛主席遺體旁,有20多位不同膚色的外國朋友深深地鞠躬,久久不肯離去。在他們的隊伍中,有一位黑皮膚的小男孩,他兩眼盯著主席的遺容,像大人一樣入神而專注。突然,身旁傳來一聲哭泣。轉(zhuǎn)頭看去,是一位彎腰弓背的白發(fā)老人,他姓黃,從江西來,73歲。他還特地從家里帶來一捧稻子,說他要向主席報告如今的好日子,他哭了片刻,才一步一回頭地離去,到了出口又折回頭再看上一眼。
主席遺容仍然紅光滿面,覆蓋在身上的黨旗鮮紅鮮紅,周圍24盆怒放的君子蘭飄出陣陣清香,花放得很開,像張大的嘴,要說什么。
在紀念堂出口,一對夫婦帶著3個孩子,爸爸正對孩子說話。上前一問,男的是齊齊哈爾市水產(chǎn)公司的張德相,他們?nèi)覐凝R齊哈爾搬到青島,昨天路過北京,張德相問妻子想到哪里玩玩,妻子第一句就是“先去看看毛主席”。今年42歲的張德相拍著孩子的頭:“他們新一代對毛主席印象不深,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有責(zé)任讓他們知道毛主席,緬懷毛主席?!?/p>
紀念堂管理局局長徐靜告訴我,目前,每天來瞻仰毛主席遺容的約有2萬人,一些單位的新黨員還到毛主席遺像前宣誓,不少高校的學(xué)生到紀念堂來過團日,好多到北京服役的新戰(zhàn)士第一個假日便是到紀念堂來。
(原載《新華日報》,1990年12月27日)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