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青少年網絡主體影響很大。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網絡主體,如果缺乏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在虛擬世界中迷失方向、心靈扭曲,產生價值沖突、責任感弱化、網絡犯罪等嚴重的道德問題。
一、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及原因分析
道德識別意識缺失,抵制不良信息誘惑能力不足。網絡產生于西方國家,西方國家在輸出網絡技術的同時,也把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輸入進來。網絡信息的超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國家、地域之間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不同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相互交匯、激蕩,使人們在網上交換信息的過程中,面臨著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傳統(tǒng)、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沖突。我國在網絡技術方面與西方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流量和流向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可以趁機利用信息資料的壟斷優(yōu)勢,到處傳播其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信仰。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道德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而目前的網絡社會又是一個沒有中央控制設備和中心的開放的離散結構,網絡技術對于網絡信息無法進行較好的識別與控制,各種不良信息在網上肆意傳播。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道德認知也正處于激烈的動蕩和交鋒之中,長期接觸互聯網易于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出現道德認知上的混亂和動蕩,再加上我國網絡道德教育的步伐沒有及時跟上,使青少年對網絡道德的認知處于缺失狀態(tài)。網上泛濫的色情、暴力、賭博、游戲信息,對青少年的誘惑力更大。調查表明,上網的不少青少年訪問過色情網站,崇尚暴力,迷戀游戲,醉心于賭博,盲目模仿網上的東西,一些意志薄弱、缺乏教育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沖動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墮落和犯罪的道路。在近幾年涉及網絡的案件中,青少年被網絡虛假信息迷惑而上當受騙甚至被殺害的或搶劫殺人的,不在少數。
道德選擇能力降低,不道德行為增多。全球化時代,信息跨國界、跨地域傳播,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不同倫理道德之間的碰撞,不同國家、民族、地區(qū)甚至個人的獨特倫理道德習俗,為人們的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和評價標準。對于經常上網的青少年來說,經常接觸多種道德評價標準,他們的價值觀念在網絡的沖擊下趨于個性化、多樣化,以至于在個人社會道德生活中形成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局面,而社會道德的主要規(guī)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則可能消失,造成道德選擇迷惘和價值取向紊亂,無法判斷是非,道德的選擇能力因此下降甚至喪失。失去了道德選擇能力,就很容易被色情信息、黑色信息、網絡游戲所淹沒,不知道自己如何選擇,不知道自己怎樣選擇才是對的,使自己的行為搖擺變化。在失去道德選擇能力的情況下,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相對滯后和網絡的弱規(guī)范性,不少青少年道德失衡,不道德行為增多。有的青少年受利益驅動,利用金融網絡偷竊、詐騙資金。1999年,一位電腦黑客闖入美國舊金山“CD宇宙”公司網絡,盜用了30萬個客戶的銀行賬戶,然后向該公司敲詐10萬美元。
自我意識模糊,道德責任感弱化。傳統(tǒng)社會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熟人社會”,依靠熟人的監(jiān)督,青少年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也相對嚴謹。一旦進入反正沒有人認識“我”的互聯網,無法直接感知自己應承擔的責任,那些熟人的目光、輿論和感情筑起的防線便很容易崩潰。網絡世界的特點之一就是可以“匿名”,網絡的匿名性帶來了網絡行為的無約束性,個體基于內心準則和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而形成的行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復存在。網絡行為的“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使圖像、文字甚至人以數字的終端和符號顯現,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難對網絡公民的行為加以確認、監(jiān)管?!熬W絡社會”比傳統(tǒng)社會更少人干預、過問,更難以管理和控制,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開始放縱自己的行為,想怎樣就能怎樣,不愿意承擔對他人、對社會和對集體的責任,進而出現不負責任的言論,不負責任地做出明顯違背道德甚至違犯法律的事,道德責任感逐步弱化。調查顯示,不少青少年承認有過入侵機密網頁的想法,對瀏覽黃色網站、網頁持“無所謂”態(tài)度,不負責任地在網上散布下流的言論、有害信息,隨意公布他人隱私,任意傷害他人,剽竊他人成果,惡意制造計算機病毒,甚至充當黑客對他人進行攻擊等。他們不認為網上聊天時撒謊是不道德的,認為在網上說說粗話沒有什么大不了,在網上做什么都無所顧忌。
逃避現實,情感冷漠,人際關系出現障礙。沉湎于虛擬空間,面對沒有生命、思想、情感的符號,無法經歷和體驗對現實世界的需要、感情及物質生活,有意識體驗現實世界的能力就慢慢弱化,思想、感情就漸漸鈍化,進而冷漠人的情感和人類的價值關懷。在時空隔離狀態(tài),見不到對方受傷和痛苦的表情,體驗不到自己的言行所帶來的后果,人性的世界、心靈的世界、情感的世界隱退了,進而迷失自我,變得冷漠和自私。青少年崇尚個性自由,思維比較活躍,追求反叛,喜歡以自己的方式發(fā)現和檢驗外在的價值信條,以自己為中心,以個人需要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個人意志自主地設計“自我”,不需要奮斗,不必經歷挫折、失敗,就能從網上得到而現實中又無法得到的東西,在網上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世界中無所成就的自我相比,他們寧愿永遠遁于虛擬世界,滿足一種虛擬的成就感?;ヂ摼W的交互性、隱匿性使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在眾多人中選擇自己的交流對象,并可同時與其中的許多人交流,不用直接面對面,不用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上網交友、網上聊天、在BBS中高談闊論成了他們忘記權威壓制、排遣孤獨、宣泄不滿的暢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壓力、平衡心理。但過多的虛擬網上情感交流使他們總想將自己真實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同現實世界活生生的人進行情感交流。一些青少年平時很內向,在網上卻異常積極活躍,下網后往往又變得更加孤獨內向,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習慣了虛擬社會的人際交往,對現實人際交往則產生厭惡、逃避、恐懼心理,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惡性循環(huán)的社交恐懼癥。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擇網上與人交往,主要通過“人—機”系統(tǒng)與外部世界進行溝通聯系,以虛擬交往代替現實的人際交往,破壞了正常的人際交往模式,打破了人們在心理和感情上已經建立起來的平衡,出現了人際關系的障礙。
二、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以先進文化占領網絡文化陣地,構建網絡道德規(guī)范維護體系。以上種種情況說明,我們必須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輸入網絡,通過互聯網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網上錯誤思想作斗爭,在網上更多地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讓青少年感興趣的內容,使他們不僅從中受益,還能得到樂趣;要利用網上論壇、電子信箱、交友、熱線服務等形式,掌握青少年關注焦點和心理動態(tài),給青少年提供一些與國家民族或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熱點問題的討論,引導青少年在網絡中汲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營養(yǎng)。要構建網絡道德規(guī)范,維護網絡生活的正常秩序,必須使網絡社會合理、有序、協(xié)調、穩(wěn)定地發(fā)展。首先,建立網絡社會規(guī)范體系,維護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目前,我們缺乏一套完善的規(guī)范,無法對網絡行為進行較好的調整和控制。我們要根據網絡技術發(fā)展、網絡社會現象的特點,摸索出一套能推進網絡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符合本國國情、與國際互聯網接軌的網絡規(guī)范。其次,要營造一種與網絡社會相匹配的道德文化氛圍,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文化體系在整個網絡世界文化體系中的位置,接受網絡社會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使他們的行動不僅符合其所處的特定現實社會的規(guī)范,而且也符合網絡社會所要求的特殊社會規(guī)范形式,從而讓網絡行動者自律,盡量減少其失范行為。最后,建立網絡監(jiān)督機制,堅持網絡法治與網絡德治并行實施,用行政手段對網絡進行規(guī)范,實施強制性的控制措施,鼓勵人們對網上不良現象進行譴責。
提高青少年網絡道德素質,增強道德主體意識。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不在于網絡,用禁止青少年上網的辦法解決網絡道德問題,無異于本末倒置。解決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絕不能像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那樣僅僅滿足于要求學生接受和遵守幾條道德規(guī)范,而應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主體性上,實施以主體性發(fā)展為核心取向的網絡道德素質教育,從他們的內心信念入手,在內心層面確立起網絡道德秩序和道德觀念,培養(yǎng)和提高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素質。比如綜合運用“知、情、意、念、行”各要素的整體功能,誘導青少年網絡主體主動接受道德教育,使他們通過獨立、積極的理性思考,自覺、自愿做出道德選擇,形成一定的道德自覺意識,遵守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另外,還要對青少年進行系統(tǒng)的網絡法規(guī)教育,普及網絡法規(guī),使青少年樹立良好的網絡法制觀,提高青少年的自身免疫力,自覺抵制網上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違法的行為。
注重人文關懷,培育青少年網絡主體的人文精神。抵消網絡的異化作用,培育健康的人格,就必須在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關注對人的尊重和關懷,以培育青少年網絡主體的人文精神。重視青少年網絡主體的心理需求,注意分析其上網心態(tài)和行為特點,幫助他們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學校和社區(qū)要充分利用網絡交流的互動平臺,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和輔導中心,設立心理咨詢主頁,利用網絡服務功能強大、安全、便捷、保密性好,且不受時間、地點、環(huán)境限制的優(yōu)勢,通過電子郵件,開展心理問卷調查,形成各類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技術統(tǒng)計資料,由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對訪問的青少年進行心理咨詢,解答問題,幫助他們正確地評價自己的發(fā)展狀況,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心靈。德育的人格化和人性化,就是要把學生看作是有思想、有積極能動性的發(fā)展中的人,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選擇、反思、建構和改變自我的空間。因此,多開展一些能吸引不同個性學生注意的課外活動,豐富課外生活,改善部分青少年玩網、戀網的現狀,激發(fā)青少年網絡主體的道德情感。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努力運用優(yōu)秀的人格、富有感情的教育素材、溝通方式和熱情奔放的教育氛圍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去進行情感體驗,催化感動之心,使他們把這種感動內化為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為,培養(yǎng)道德認知,進而引導學生真正從理性自覺著眼,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素質。
強化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在強調青少年道德主體性和自律的同時,要根據青少年網絡道德素質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完善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促進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實施,制定比較完備的青少年網絡行為準則,確定青少年網絡道德素質的具體標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檢查和評估,把遵守網絡道德準則和遵守日常行為規(guī)范納入學生品德量化測評當中,使學生通過外在道德評價自覺遵守網絡行為準則,不斷提高自身網絡道德素質;加大網絡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青少年網絡行為監(jiān)督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監(jiān)控技術對登錄網絡的青少年的行為進行登記,由專職網管人員負責對青少年的上網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對違規(guī)者要及時予以必要的批評教育或相應的處罰;加強網絡立法,規(guī)定網站與網民的權利、義務,規(guī)范網絡信息和網絡行為,提高司法人員在網絡管理與執(zhí)法方面的能力,發(fā)揮法律和制度的規(guī)范約束作用,防止網上不良行為等問題出現;探索網絡控制管理的技術手段,用技術手段建立“信息海關”、“信息安全防火墻”,防止不良信息進入,從源頭上凈化網絡。
(作者單位: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