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至今已經(jīng)歷七年之癢。7天的長假既滿足了現(xiàn)代都市人對休閑的渴望,也成為不少人頭疼的事情。有人從幾個月前就開始謀劃黃金周做什么,也有人到了黃金周就蒙頭大睡,把黃金周變成“黃金睡”。其實不妨翻開歷史,看看前人的假日休閑,體味那個時代的摩登風尚。 現(xiàn)代假日制度是工業(yè)革命后工時制度確立的附屬品,在中國更是近代的產(chǎn)物。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盡管從未成文規(guī)定,但幾乎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和春節(jié)、中秋、上元等節(jié)日,百官都會放假,百姓也盡可輕松玩樂。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和風尚影響,西方的假日開始“東漸”,放假逐步制度化,獨特的假日文化開始形成。
文人雅集 曲水流觴蘭亭“敘”
文人雅集、沙龍聚會、購物時尚,從古至今的休假方式對我們今天的黃金周是有借鑒意義的。
在古代,每年的三月初三為上巳日。這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時間大概比今天的五一黃金周早一個月左右,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聚集到水邊組織修禊儀式,在水邊嬉戲游樂,以消災(zāi)除兇,祈求平安。
如此黃金佳日,文人們自然不會錯過。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邀集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2人到紹興城外的蘭亭修禊,組織“曲水流觴”活動。曲水流觴有點類似于現(xiàn)在擊鼓傳花式的即興娛樂:淌水的小溪中有許多“港灣”式的小曲,從上游漂下的觴停在誰面前的“港灣”中,誰就得使出自己的絕活,或者表演事前約定的節(jié)目。曲水流觴比我們現(xiàn)代人的游戲多了一點自然,少了一點人為控制,誰出節(jié)目,完全由水中漂著的觴來決定。
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們約定的活動是即興作詩,觴到就做詩,詩不成就得罰酒。當時參與修楔的42人中,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等11人各賦詩二首。郗曇、王豐之、華茂、庚友等15人各成詩一首。9歲的王獻之等16人詩句不成,各罰酒三觴以助興。后來,王羲之將已成之詩匯編成集,并應(yīng)眾人之邀,乘著酒興在集子之前寫了一篇324個字的序文,舉世聞名的《蘭亭序》就此誕生。蘭亭集會成為書家佳話,蘭亭也成為中國書法的圣地。
在魏晉時代,不羈的魏晉風度盛行,假日郊游也是時尚之舉。不少著名的詩人、文人如謝靈運同時也是著名的旅行家。而這樣一次蘭亭的度假活動有點像我們今天假日休閑中的遠足,而“曲水流觴”的創(chuàng)意即便放在今天仍不過時,吟詩作對的風雅更為聚會增添了幾分文化的風度。
沙龍聚會 思南路上的法國假日
上海的思南路至今仍是充滿法蘭西風情的。梧桐樹后隱藏著的性感,而又優(yōu)雅的陽光就如法式的浪漫,從容而又雋永。在上世紀30年代,西式的假日休閑方式開始入侵上海時,這里連同周邊的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拉斐德路(今復興中路)一起迅速成了以沙龍聚會為代表的法式假日休閑方式的試驗田。
當時上海最出名的兩個沙龍都位于這一區(qū)域。一個是《孽?;ā返淖髡咴鴺愀缸釉谖挥谒寄下?時稱馬斯南路)的家里創(chuàng)辦的法文沙龍;另一個是位于拉斐德路上一幢法式洋房里的“中法聯(lián)誼會”。其中前者因幾乎集結(jié)了當時上海灘上最瀟灑倜儻的一批文人而聞名上海。
當時的上海,放假已成制度。每逢周末假日,便會有一批文質(zhì)彬彬的年輕人來到位于思南路81號的曾家,參加曾氏父子舉辦的法文沙龍。他們中有翻譯家徐蔚南、李青崖、美學家張若谷,還有當年上海灘一代風流才子邵洵美、郁達夫、詩人徐志摩、田漢等人。他們擁有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審美趣味和共同關(guān)心的話題。在這里,上海話和英文是被排斥的,只有艱深而又帶點神秘的法文才是標準化的通行語言。
郁達夫曾記錄過這個法文沙龍的場面:“我們有時躺著,有時坐起,一面談,一面也抽煙,吃水果,喝釅茶。從法國浪漫主義各作家談起……” 就在這個法文沙龍里,他們把法文“Chanson”(歌曲,歌謠)翻譯成了好聽好看的名字“香頌”,他們在這里開創(chuàng)了優(yōu)美的法語譯文,翻譯了無數(shù)法國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自由的法文沙龍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曾家客廳里燈光常常亮到深夜,遇到長假更是天天如此。
幾十年后,李歐梵在他的《上海摩登》里記錄了這段往事,引發(fā)時下無數(shù)時尚人士的效仿。每到黃金周,在上海一些網(wǎng)絡(luò)論壇上便可以看到“征人舉辦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沙龍”的帖子,但這大多是像英語角一樣鍛煉口語的聚會活動,少了作為一種時尚假日休閑和假日社交方式的舒適感受。
假日購物 從香港到上海的時尚
中國的百貨業(yè)是從香港起步的。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百貨公司中的先施、永安和大新的總部和第一家店都設(shè)在香港。在上世紀初的10余年里,香港一度成為南中國的購物中心。當時的節(jié)假日一到,不少廣東一帶的人便坐船到香港逛商場,買了東西再返回廣東。如果當天時間來不及,就在香港住上一晚,第二天接著采購。這大概是今日“香港自由行”假日購物旅游的雛形了。
幾年之后,香港的購物時尚開始向上海轉(zhuǎn)移。時稱大馬路的南京路在短短幾年之內(nèi)就有以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百貨為代表的多家百貨公司開業(yè)。為了競爭客源,各大公司紛紛想盡絕招。新新公司在上海第一家安裝了空調(diào);第一家有日光燈的是永安百貨,而大新公司是東亞第一家有輪帶式自動扶梯的;先施不僅高檔化妝品頗有名氣,而且是第一家“不二價”、第一家開發(fā)票、第一家聘用女售貨員的百貨公司。
百貨公司的開辦讓上海人的假日有了新的去處。在當時,節(jié)假日去購物是最了不得的時尚,男人們會穿上最昂貴的西裝,女人們也要花上大量時間精心裝扮。而百貨公司也總是看準假日的購物風尚,一到節(jié)假日前夕就會開始大規(guī)模的廣告戰(zhàn),并推出“彩票”、“禮券”、“摸獎”等購物優(yōu)惠活動,在報紙、電臺上公布中獎名
單。百貨公司不但成了購物的所在,更成了富人們比拼時尚的名利場。
而對于一些女校學生和大學女生來說,百貨公司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她們的假日購物路線是去一些洋人開辦的小店。法國女郎愛米莉在常熟路上開辦的服裝小店和一些銷售歐洲最新小玩意的商店平日里根本不營業(yè),但一到節(jié)假日便會被女生們擠滿,歐洲的新款式、新玩意兒總是具有無窮的吸引力。
假日讓我們的生活走向奢侈。短短的假日,卻是當下日常生活的濃縮和精粹。就如曲水流觴是魏晉風度的張揚,沙龍聚會是舊上海文人風尚的濃縮,假日購物是消費時代來臨前兆的表達一樣,“黃金周”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精品生活的濃縮。享受假日就是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