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的揭曉,勾起了無數(shù)人對印章歷史的追憶?!碍t”,“寶”可謂是皇權時代最好的見證。只是,今時今日,歷代帝王存世的寶璽已寥寥無幾。而其中大多數(shù)都已被各大博物館收藏,剩下的,拍賣價也都是600-2300萬的絕世藏品,所謂價值連城,毫不夸張。
早期的印章,是以“信物”的形式出現(xiàn)的,大約在商代晚期,作為持信和憑證,印章廣泛用于古代貿易封檢文書,是榮譽、權力、地位的象征。當歷史的長河流到春秋戰(zhàn)國時候,璽印的使用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朝代的皇帝寶璽存世的寥寥無幾,唯有明清兩代有較多的遺存,這些寶璽都是皇帝御用之物,制作時由皇帝下旨,工匠完成,包含選料、雕鈕、選擇印文、書篆、呈皇帝御覽、修改、刻制、磨光、進呈等程序,要求十分嚴格,做工精細,極具皇家雍容華貴之特色。
璽寶獨領乾坤,至高至尊
皇帝寶璽從秦始皇“乘輿六璽”開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以前,無論官印私印都稱做“璽”。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六國,推行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為“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朕即國家,一言九鼎,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這里面就包括秦代的印制,雖然無完整的文獻記載,但是從一些史料和出土的秦代印章來石,秦代已經有了統(tǒng)一的印章制度,按照規(guī)定,皇帝的印章則為“璽”,是皇帝印章的專用詞語,用楚國的玉石雕刻。臣民的印章一律叫“印”,而且材料不能用玉。自此,“璽”成了印章中最高的等級名稱。凡是皇帝發(fā)布詔書或其他文告所用的印章,就相當于今天的公章,人們稱其“御寶”、“御璽”,“國寶”等,是最高權力的標志。失去國寶則意味著對整個國家的占有權、統(tǒng)治權的喪失,意味著一個朝代的結束。
說到國寶,人們往往容易想到二十五寶,把國寶定為25方是在乾隆時期,排定后,每一方國寶都有其特有的用途和使用范圍。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又指授儒臣制定滿文文字的篆法,將滿文刻入國寶,這樣一來,乾隆十一年所指定的25方寶中,除青玉“皇帝之寶”、“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四寶保持原來的樣子沒有改篆之外,其他21寶全部改為漢、滿篆書的形式。
另外有的皇帝璽印內容和有的國寶內容一樣,只不過為了突出,在前面加了皇帝的年號,比如“雍正赦命之寶”、“雍正尊親之寶”等,這些用于特別場合的璽印具有國寶一樣的效果和作用,同樣體現(xiàn)出皇帝的至高至尊。
皇帝璽印也有稱“寶”的,《舊唐書·輿服志》記載,武則天認為“璽”與“死”同音,在延載元年(694年)就改稱為“寶”。后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璽”。到宋元明清的時候,稱“璽”和“寶”的都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遺存的漢印中,不是皇帝的印章也有稱“璽”的,比如“皇后之璽”、“淮陽王璽等,這是因為漢代雖然也承襲了秦朝的制度,但制度已經有放寬,所以諸侯王、王太后用的印也可以叫“璽”。《漢官儀》記載,漢代皇帝有六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都是玉制,而諸侯王用璽則是黃金制,稱“X王之璽”。
官印 龍騰虎躍,千狀百態(tài)
據(jù)記載,戰(zhàn)國時候的大小官員都靠國君所頒發(fā)的璽印來行使其權力,因此各大級官吏部十分看重這個權力的象征,不但生前重視,就是在命歸黃泉后,也不忘將其復制品隨葬,以證明其生前的爵位等級。
秦朝的時候,專門設置了監(jiān)管印璽制度實施的機構,有“符節(jié)令丞”。這種印章制度,為以后的歷代王朝所沿襲,可謂影響深遠,制度中對印章的名稱,使用材料、形狀、印鈕式樣等,都作了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
秦印傳世本來就很少,有些很容易和漢印混淆,區(qū)分的標準主要看印章上的義字是否和度量街上所刻秦權量、泰山石刻等是否相似。
當時最重要的官吏的官印,印形為正方形,原先印而中的界格在先秦古璽那里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裝飾,而先秦以后,卻成了一種專用格式,這種格式的強制推行,是與秦代的制度有密切關系的,這種邊欄界格的制度,成了現(xiàn)在分辨是否秦印的重要依據(jù)。
除了在印章材料上的特別外,歷朝歷代對印章的紐首都有一些要求,與普通百姓分開,體現(xiàn)皇權的至高無上。
紐首的產生最初是為了便于印章的使用,如果沒有合理的提取把柄,就很難取得理想的印面效果。紐首隨著篆刻藝術的發(fā)展也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不同時代的紐首也反映不同時代的特定觀念。秦漢以來,歷朝官印,可根據(jù)紐首的不同來顯示不問的爵位?!稘h舊儀》記載:“皇帝,玉璽虎紐,皇后,金璽虎紐,諸侯上,黃金璽駝紐,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與三公、前后左右將軍,黃金印龜紉……”。
在給兄弟民族頒發(fā)的官印中,大多是蛇紐和駝紐等。宋元以后,由于官印越來越大,不再穿孔佩帶了,紐也變成了手握的把手。而私印則并無什么規(guī)定,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可以自定造型。
鑒藏印
在書畫作品上鈐蓋收藏印,也稱鑒藏印,據(jù)說始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曾自書“貞觀”二字的朱文印,命玉工篆成后,專門蓋在內府珍藏的書畫典籍上,由此可見,皇帝還有一些為自己所喜歡的,表示收藏的、玩賞性的閑章。很多著名的書畫作品,是從歷代皇帝收藏中承繼過來的,皇帝們在鑒賞、學習之余,常常在這些作品上鈐蓋收藏印,累朝疊加,有的竟有幾十方,別有一番風景。
這些都可以稱為閑章,閑章雖稱“閑”,但意義不“閑”,千言萬字濃于數(shù)字,且縮于方寸之間,意義十分豐富,也是篆刻的經典之所在,集書法、雕刻、美術于一體,難怪篆刻大師吳昌碩說:“刻畫金石豈小道,誰得鄙薄嗤雕蟲”。誠如乾隆皇帝所講“擇言鐫璽,以示自警”,力求能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性情和意志,在寥寥幾個字中間,把皇帝鮮活的個性展示得淋漓盡致。
乾隆皇帝是制作鑒藏最多的皇帝,有記載說乾隆“逐年御題書畫巨幅長卷,每條皆鈐有小璽,其文往往相同,甚有重至一百九十余璽者?!彼窃跁嬜髌分辛舸嬗≯E最多的皇帝。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室名印、齋館印。始于唐代李泌,有他留下的一方白文玉印“端居室”為證。歷代文人墨客紛紛仿效,留下了各種雅致的齋館室名印,文人墨客如此,在宋代的時候已經是相當普遍,皇宮里面也不例外。而且這也反映了國家在當時的政治狀態(tài)。比如清代康熙的時候,處于滿漢民族的融合時期,文化方面的發(fā)展很有成效,故而與他有關的室名多與文化活動有關。如“淵鑒齋”,則有以之命名的《淵鑒齋古文》、《淵鑒類函》、《淵鑒齋法貼》、《淵鑒齋摹古寶類》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