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的輕絕、雅絕、艷絕,可以比擬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艷”。白先勇將她那種素到極至的艷描繪得頗見功力,可是畢竟不如這均瓷的艷至骨髓。它無生無死,任是無情也動人了。
一、 “黃金有價鈞無價”
“黃金有價鈞無價”,鈞瓷是中國四大名瓷之一,產于河南許昌之禹州市神后鎮(zhèn)。禹州古稱夏禹國,啟大會諸侯于鈞臺,以鈞臺命名,窯曰鈞窯。鈞瓷始于唐,盛于宋。所產鈞瓷觀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麗奪目,濃艷晶瑩,加之燒制難度,十窯九不成,鈞瓷成為連城之寶,人們將它和玉器、金銀并列,“鈞與玉比,鈞比玉美。黃金有價,鈞無價,”被譽為國之瑰寶。
二、 “鈞不隨葬”
最早產生于唐代的鈞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鈞瓷列為御用珍品,相傳唐玄宗曾下昭立令:“鈞不隨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shù)亦寥寥無幾。故傳有“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雅堂無鈞,不可夸富”之說。
三、“夕陽紫翠忽成嵐”
在宋代五大名窯(汝瓷、鈞瓷、官窯瓷、哥窯瓷、定窯瓷)中,鈞瓷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條件下燒制出窯變銅紅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玫瑰紫等多種窯變色彩,紅里有紫,紫中有藍,藍里泛青,青中透紅,青藍錯雜,紅紫掩映,宛如蔚藍的天空中出現(xiàn)的一片彩霞,五彩滲化,交相輝映。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鈞窯瓷器不但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布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窯變流紋。其胎質堅硬敦實,造型古樸典雅,釉色厚重艷麗,窯變色彩變化萬千精美絕倫而為其特色,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后世的珍藏。
四、“老樹發(fā)新枝”
鈞瓷的制作工藝,自宋代發(fā)展到頂峰之后,各代都有其獨特的工藝特點:北宋的雍容厚重、南宋(金)的玲瓏自然、元代的奇幻斑斕都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不過,經過元末的社會動亂,人民離散之后,明清的鈞瓷藝術內涵就開始衰落,到了晚清時期,雖然其間有人重新發(fā)掘燒制過一些均瓷產品,但在離亂之中鈞瓷藝術幾乎失傳湮滅。直到解放以后,鈞瓷藝術才煥發(fā)了新的生機。
新中國建立之后,人們在研究鈞瓷藝術的同時,對其燒制工藝同樣有強烈的探知欲。從鈞瓷生產工藝的拉胚、制胎、上釉、托器、窯溫等都有發(fā)掘研究的成果,對今天再現(xiàn)鈞瓷藝術的光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反復研究和科學實驗,能工巧匠們在古鈞瓷工藝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眾多的鈞瓷產品,進窯一色,出窯萬彩。品色最出色悅目的有朱砂紅、梅子青、雞血紅、胭脂紅、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蔥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紅里有紫,紫中有蘭,蘭中泛青,青中透紅,五彩滲化,相映生輝。更令人叫絕的是,鈞瓷經過窯變,釉面上自然出現(xiàn)一幅幅神奇畫卷,有的似高峽飛瀑,翠竹生煙,仙臺瓊閣,有的如晨星滿天,煙火怒放,龍鳳飛翔等。其中帶有云林層出、高山瀑布、河山相映中,老者過橋的那些具有窯變色彩圖案的雙龍瓶、雙龍虎頭瓶被譽為蓋世珍品。
一件近乎完美的鈞瓷花瓶,經過窯變后產生色彩被稱為“雨淋墻”或者“孔雀開屏”——淺藍色的釉面上自外向內均勻分布著從大到小的艷麗色斑,而局部若斜雨稀疏濡濕了的淡藍色墻壁,若從中心看又似孔雀開屏般美麗自然。碗口線形清晰,釉面均勻厚重,棕毛孔若隱若現(xiàn),蚯蚓走泥紋清晰細小……
鈞窯瓷器豐富多彩的銅紅窯變釉的成功燒制,使其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達到了類翠似玉賽瑪瑙的美麗程度,形成了鈞釉無可比擬的獨有特色,確有巧奪天工之美,徹底改變了以往青釉類瓷器一覽無余的單色格局,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裝飾的內容,并為今后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在中國青瓷發(fā)展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發(fā)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