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這包括: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對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yǎng)中,最能體現(xiàn)學生語文能力的還是寫作能力。從現(xiàn)在作文教學的實際狀況來看,學生厭寫導致教師厭教,教師厭教,因而不去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于是學生就更加厭寫,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產(chǎn)生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強調了作文的“題材”。在作文開始前,教師就注重引導學生一定要選“有意義”、能提煉出主題、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題材來寫。多次反復強調的結果,學生心目中自然早就形成了一個題材優(yōu)先的框框。還未下筆,思維就受到了束縛。為了尋找能概括出有意義的中心和主題的題材,往往煞費苦心,搜腸刮肚。這樣,就自然忽視了自己身邊那些豐富多彩饒有趣味值得一寫的熟悉的東西。這種做法,恰恰將作文的過程顛倒了過來:作文時,不是讓學生有感而發(fā),卻要讓學生按圖索驥找題材。這不僅封閉了學生的心靈,還使學生感到非常乏味,自然也就寫不出好文章。
其次,過分強調了作文的思想性。既然要概括出中心,當然這中心就必須是“健康”“向上”的。從表面上看,這似乎都不錯。問題是,什么樣的中心才算是“健康”“向上”的呢?這實際又給學生定了一個框框——主題先行。學生多了所謂的“健康”“向上”的中心,往往就脫離實際去編造虛假的故事,或者進行千篇一律的議論。
再次,教師過分強調作文的可操作性,熱衷于炮制作文的種種寫作方法。這法那法,搞得學生削足適履、依樣畫葫蘆?,F(xiàn)在有很多熱心的教師為幫助學生備考,早已把各種文體的作法都歸納出來了。學生只管用就是了,同時城鄉(xiāng)各大小書店里作文選之類的書又鋪天蓋地。
綜觀以上弊端,集中到一點,就是作文教學忽視了學生。作文是學生“自我”的一種精神性的實踐活動,它與學生真實的心靈感受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我們也應當尊重學生在學習寫作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作文教學中大膽地激勵學生擺脫束縛,表現(xiàn)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糾正目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重術輕道、舍本逐末現(xiàn)象。
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fā),不脫離自我,盡情地抒發(fā)自我情感、敘述自我經(jīng)歷、描述自我內(nèi)心?;蛘?,在寫人敘事繪景議論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體驗。一般來說,這樣的作文,學生既可寫得真實貼切,又可寫得生動感人。在這樣“表現(xiàn)自我”的作文中,往往會包含豐富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包含生動的敘事和描寫。作文中所表現(xiàn)的自我一旦是真實的自我,作文的內(nèi)容就鮮活生動起來了。那樣,現(xiàn)實生活通過學生的內(nèi)心感悟,就會非常自然地融入學生的作文之中。
(責編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