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唐山市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調(diào)查中,于河北玉田縣彩亭橋鎮(zhèn)洪陳府村發(fā)現(xiàn)一塊木制橫匾。匾長220厘米,寬75厘米,由兩塊厚5厘米的木板粘對而成,整體黑色。匾正中陰刻楷書“金石同貞”四個描金大字(圖一),上、下款為朱紅小楷,上款“旌表孺人張楹之妻楊氏節(jié)孝”,下款“光緒壬寅年梅月張慶昌、王緒……(共44人姓名,從略)公送”(圖二)。
據(jù)查,光緒壬寅年梅月即1902年的7、8月份。從中國近代史的角度看,該匾的立匾時間當屬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前夕,中國婦女是在立此匾的十余年后才看到封建社會的解體和婦女解放的曙光??梢哉f,無數(shù)類似的徒有虛名的“金石同貞”榮譽匾曾經(jīng)壓迫了中國廣大婦女近3000年。
追溯歷史,對“貞節(jié)”觀念最早做出解釋的是《易經(jīng)》:“家人利女貞正位乎內(nèi)?!薄昂闫涞仑懀瑡D人吉?!睗h代史學家劉向編寫了《列女傳》,使“貞節(jié)”觀成為女人在社會上享有的最高榮譽。明朝是獎勵貞女節(jié)婦最重的時代,也是節(jié)烈婦女最多的一朝,可以想像,一位喪夫女子若想獲得“金石同貞”匾將付出何等的代價!清代對婦女的壓迫以及貞節(jié)觀念的風行,有學者稱之為“登峰造極”。清初,王相將《內(nèi)訓》、《女誡》、《女論語》及其母所編的《女范捷錄》合成一部《女四書》,傳遍妝樓繡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婦女行為的“閨典”,使得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更為低下。雖然到清中晚期也出現(xiàn)了相反的聲音,如反對納妾,反對算命合婚,承認男女平等,主張女子參政等進步主張,但這樣的呼聲面對幾千年的沉痼是多么微不足道,即使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也難以改變這幾千年的痼疾。玉田縣發(fā)現(xiàn)的這塊“金石同貞”匾正是戊戌維新以后的產(chǎn)物,且是由民間集資制作而成的,它說明此時社會對婦女的貞節(jié)觀念并沒有改變。從時間上推算,這塊匾有可能是中國封建社會婦女崇尚貞節(jié)的最晚的物證了,它為深入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貞操觀及廣大婦女的血淚史、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也為我們留下了沉重的回憶與思考。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