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于石片臺面研究問題的問題

        2006-01-01 00:00:00衛(wèi)
        文物春秋 2006年4期

        【關鍵詞】石片臺面和石片關系;基礎知識;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

        【摘要】石片臺面是石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存在從屬包含關系,石片可以包括各種石片臺面類型的石片。因此,石片臺面分類可以視為石片分類的一種。本文也討論了一些有關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問題,特別對當前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出現的一些錯誤觀念進行了剖析。

        “為解無知入門來,入得門后更無知。人生自有黃昏日,未到知處已暮時?!盵1]這首打油詩原創(chuàng)于一幅漫畫的題詞,漫畫表現的是一本書上開了扇門,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進去,出來卻變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頭。2001年在我退休之際,將其文稍加變動,以此作為對自己科學生涯的感受和寫照:越學越知學海無涯。

        《江漢考古》2004年第2期發(fā)表了《關于石片臺面研究的一些問題——兼與衛(wèi)奇先生商榷》[2](以下簡稱《商榷》)一文,對筆者的《石制品觀察格式探討》[3](以下簡稱《格式》)進行了評說?!渡倘丁芬晃谋砻嫔纤坪跏侵笇_面的研究,實際上卻暴露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諸多問題,既有學術問題,也有學風問題,還有學術刊物的質量問題,以及國家學術研究機構高層面的研究水平問題。

        筆者認為,當前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界,有些基本概念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很值得探討。這門學科由于多年在特定環(huán)境下發(fā)展,一些基礎知識本應該是學生啟蒙時期完成的學業(yè),卻使人們長期陷于可憐的摸索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悲哀。

        一、《格式》文章的寫作背景

        《格式》一文的內容,初始創(chuàng)意于1981年河北省東谷坨遺址石制品的研究。因為發(fā)現的材料多,依照前人的研究模式,標本整理難于入手,尤其難以領悟寫報告選擇描述標本的原則。閱讀有關的研究報告,同時萌發(fā)了關于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方法的科學規(guī)范設想。

        近十多年來,筆者在華北泥河灣盆地進行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研究,特別是1990~1992年間,通過參加中國和美國的東谷坨遺址聯(lián)合發(fā)掘以及學術交流,越發(fā)體會到規(guī)范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和術語的必要性。1993年,筆者受委托負責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qū)的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發(fā)現了一批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為了規(guī)范其考古調查報告的編寫,筆者在1995年春節(jié)期間草擬了一個關于三峽舊石器研究的石制品觀察格式。

        筆者曾經呼吁舉辦“舊石器研究規(guī)范科學研討會”,希望對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廣泛進行討論,互相切磋,博采眾長,彼此達成共識和取得理解。

        1999年4月20日,筆者向一些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者發(fā)出《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規(guī)范》(草稿),并加了按語:“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猶如一個景色不錯的大花園,這個大花園應當管理好,應該上檔次,大家責無旁貸。最近,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森水指出:‘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加強基礎研究的必要性?!\然,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的問題相當嚴重。為了不辜負前輩人的希冀,建議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大家能聚在一起或者通過筆會,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知識創(chuàng)新提出寶貴意見。當然更希望前輩指點迷津。呈上一個不成體的拙文作為靶子,為的是喚出您的靈感,請按照您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提出高見?!惫P者只準備接受向我開火,并不指望向我靠攏。

        1999年,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在云南玉溪舉辦第七屆學術年會,筆者在會上宣講了《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規(guī)范》的報告,引起一些同行的興趣和關注。會后,在大家的建議下對文章做了大幅度修改,特別割舍了一些暫時難以說明白的問題,例如“文化”、“工業(yè)”等條目。

        2001年,筆者將其文稿分成兩篇:《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反思》和《石制品觀察格式探討》,并分別在《文物春秋》雜志和《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發(fā)表。

        如果將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比作大海,那么《格式》僅僅是海灘拾貝,只能領略大海的一點氣息?!陡袷健坊旧蠈儆谫Y料的編排,如果真的認為它是“引進和普及”,甚至是“高層次的研究”,那是不夠恰當的,因為當今舊石器時代考古學遠不是發(fā)展初期那種簡單無序的描述,已經進入了文化的解讀和人類行為與認知的演繹時代。然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仍然處于發(fā)展的初步階段。20年前,周明鎮(zhèn)和張彌曼對中國古生物學的發(fā)展狀況做了高屋建瓴的評述,指出:“我國的古生物學,像它研究的化石記錄一樣,在發(fā)展歷史上有一個‘缺失的環(huán)節(jié)’?!盵4] 相比之下,中國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歷程存在著更大“缺失的環(huán)節(jié)”?!段奈锎呵铩冯s志很有見識地發(fā)表了美國著名新考古學派創(chuàng)始人Lewis Binford在1985年訪華的觀感[5],讓我們從外國學者的眼光里看到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真實地位。

        《格式》一文的發(fā)表,目的是樹靶子,“拋磚引玉”,以便引出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科學研究范本,進而促使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盡快由地理資源優(yōu)勢向研究優(yōu)勢轉化。正如筆者在《格式》一文開頭所說:“通過實際工作對石制品的觀察進行了規(guī)范性嘗試,更希望不久的將來在大家取得共識基礎上能建立石制品檔案庫,最終達到舊石器資源共享,以便促進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發(fā)展。本文石制品觀察格式和內容尚需不斷完善,望乞同仁的指正?!?/p>

        文章的編寫雖然歷經7年,并且廣泛向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者征求過意見,但《格式》仍然屬于一種構想,它的內容確實有待進一步改進。

        《格式》一文共有21個條目,其中的5個條目包括73個小條目?!渡倘丁芬晃淖髡邔Α陡袷健分?個條目的5個小條目的部分內容做了點評,不僅重新塑造了關于石片臺面的學說,也廣泛傳授了巖石學、文法、治學作風等方面的見識。其實,《格式》一文還存在不少尚未指出的明顯錯誤以及潛在的重大基礎研究問題。

        二、關于石片臺面和石片的分類

        分類學是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基礎。分類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論文報告的科學質量。近20多年來,石片的分類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中主要有兩大派系:張森水的打片技術分類方法和李炎賢的石片臺面分類方法。此外還有兩個小派系:越來越少用的傳統(tǒng)分類法和近十多年來新興的Toth動態(tài)分類法。

        《格式》一文曾經容納了石片臺面分類說,也指出了其石片分類“劃分在同一層面上使用了性質、形態(tài)不同的標準,明顯違背了科學劃分準則”。盡管“無邏輯與有邏輯,正是宇宙的兩個不可少的狀態(tài)”[6] ,但是,能夠遵照形式邏輯劃分準則的石片臺面分類卻被弄得糊涂了,這不能不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件憾事。筆者在《格式》編寫過程中也曾經有過邏輯與非邏輯的困惑,例如:臺面的“點狀”、“線狀”和“脊狀”,是歸在“形態(tài)”類還是“輪廓”類??紤]到“點狀”、“線狀”和“脊狀”已經失去普通常態(tài)的面,似不存在普通面的輪廓,因此暫時把它們視作為形態(tài)的另類,用“;”分開以區(qū)別于其他。

        《格式》中臺面的“點狀”、“線狀”和“脊狀”是從《關于石片臺面的分類》[7](以下簡稱《分類》)一文引用或演繹的。但在《分類》一文中,不僅石片臺面的分類不完全符合形式邏輯的劃分準則,而且術語詞義也有些隱晦。點、線、面,這是數學常用的基本術語。兩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面、四面成一體,這是點、線、面、體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在科學研究報告中,作為臺面的點有多大?線有多粗?《分類》文章沒有做量的界定?,F在《商榷》一文把點狀臺面和線狀臺面重新劃歸于“縮小的臺面”類型,但是依然不能遠離邏輯認識的誤區(qū),而且劃分仍然缺乏量度。

        《商榷》一文指出:“《格式》作者硬說筆者搞了‘石片分類’,純屬無中生有?!?“石片和臺面是兩個概念,它們雖然有一定聯(lián)系,但區(qū)別也是非常明顯的?!薄芭_面和石片是兩個概念,它們雖有一定聯(lián)系,但畢竟不同,不能混為一談。筆者討論的是石片的臺面分類,而《格式》的作者卻把它改為‘石片分類’。從形式邏輯看來,這是違反了正確思維的初步規(guī)律之一的同一律,是偷換了概念?!盵8]

        其實,《格式》中的有關觀點完全來自于《分類》的作者,絕非“純屬無中生有”。

        《分類》一文明確向世人宣布:“我國學者中比較系統(tǒng)地對石片臺面加以分類的,首推賈蘭坡等。他們在關于許家窯石制品發(fā)現的初步報告中,把石片分為五種……雖然他們是對石片進行分類,實際上亦可視為臺面分類的一種?!薄拔覀儼延^音洞的石片臺面分為……?!比欢凇队^音洞——貴州黔西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遺址》[9]一書中,曾經所記述的卻是石片的分類。例如:“觀音洞下文化層出土石片二百二十五件,……一百十六件保留有臺面,以加工或使用情況可約略分為天然臺面和人工臺面兩大類?!腥斯づ_面的石片依實際情況可再分為素臺片、小臺面、有疤臺面、有脊臺面和修理臺面等幾類?!庇绕湓诒?2 “有臺面的石片在各層位的分布情況”中,將“有臺面的石片”分別列為“天然臺面、素臺面、小臺面、有疤臺面、有脊臺面和修理臺面”。其中的文法和邏輯錯誤且不論,《分類》一文在“討論的是石片的臺面的分類”之時和之前,分明已經把石片分類和石片臺面分類實實在在“混為一談”了。

        關于石片和石片臺面,眾所周知,石片臺面是石片及其母體石核臺面的重要組成部分。石片臺面的所有特征被包括在石片特征之內,但石片的特征并不都反映在石片臺面上。這就是說不管什么臺面類型的石片都是石片,因此石片的臺面分類無疑可以歸屬于石片分類。

        現在,《商榷》一文中提出的新理念與《分類》文中的基本理論相悖。事實上,近20多年來,石片臺面分類學說經常被應用在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報告的石片分類之中,現在,如果認為以石片的臺面分類作為石片分類“有些偏頗”,那么就應該向同仁明確說明石片的臺面分類不可用于石片分類。

        三、一些有關的基礎知識問題

        1、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一直存在術語混亂的現象,許多術語的出現是不講道理的,這和世界整個考古學界在發(fā)展初期缺乏規(guī)范、依賴經驗和常識的研究方法有密切的關系。在上世紀下半葉的學科發(fā)展中,國外學界隨著研究范例的變化,理論方法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術語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國的考古學界由于缺乏學術交流,仍然采用當時比較老式的術語,或者自己獨立創(chuàng)造一些術語來分析遇到的問題。由于行內學者共識不足,所以我國學界的術語一直處于無標準化和自我對話的研究狀態(tài),其學科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無不受到嚴重影響。

        在《商榷》一文中,“石片的平面”如果是破裂面,那么同一篇文章又出現“腹”緣和“破裂面”不同的術語。無疑,這屬于“不應該出現的常識性錯誤”?!渡倘丁芬晃恼f得好:“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訓練,看起來是小事情,但關系重大。小處不可隨便。這些存在于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界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鉆牛角尖的問題,實際上是關系到我國這門學科基礎和整體水平的問題?!惫P者建議論文完稿后,至少擱置一個月,然后再修改,效果非常好。

        2、《商榷》一文指出:“修整(retouch)一詞,多數學者都用于描述第二步加工,而對石核臺面上的處理,屬于第一步加工的工作,通常都稱為修理(preparation)?!瓏乐數膶I(yè)人士使用起來是有區(qū)別的。早在1957年,賈蘭坡先生在科普讀物《舊石器時代文化》一書中就已經清楚地指出……。這兩段引文在講述‘修理’和‘修整’時,說得多么清楚呀。最近一二十年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獻都把這兩個詞嚴格區(qū)分開。在21世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專業(yè)文章中,解釋‘修理臺面’為‘石核臺面上有意修整打出的痕跡’,不僅文句不通,而且混淆了第一步加工和第二步加工,這樣的說明,未免有點滯后了?!?/p>

        《商榷》一文恪守并捍衛(wèi)“第一步加工”和“第二步加工”原始概念的精神可嘉。但是,其論斷至少有10個疑點值得商榷:(1)在K. P. Oakley的《Man the Tool-maker》一書中對于第二步加工(secondary work)主要有“trimming”和“dressing”的記述[10],1965年,周明鎮(zhèn)根據其第五版本,在裴文中的幫助下,將其術語分別譯為“修飾”和“修整”,還有“整修”(trimmed)等,而“retouch”卻被譯作“修制”。對于臺面的修理(preparation),或被譯作“修整”, 或被譯作“修制”[11]。(2)石核臺面的修理,有的不論是工藝技術,還是加工出現的痕跡,其精良程度均不比器物的加工遜色。所以修理臺面的解釋有時用“修整”較“修理”合適。蓋培在研究陽原石核的工藝程序時,在石核預制的4步加工流程中全部應用了“修

        整”[12],筆者認為其選詞十分恰當。(3)目前有的西方學者對于器物分成兩大類:retouched piece(精制品)和modified piece(粗制品),前者是加工比較成型的器物,后者是打幾下的不成型器物。說明第二步加工之說已經有了分化,“修整”仍然作為第二步加工的唯一專用術語的思想顯得有點偏廢。(4)一些以礫石為原型的器物一步加工到位,甚至有的很難區(qū)分是器物還是石核,所以判斷“修理”和“修整”實際上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暗诙郊庸ぁ敝辽傩枰拚麕紫拢恐伙@示一兩個人工修疤的器物,其“第二步加工”如果也認為是“修整”,那么英語詞典中的“retouch”詞條是否應該增添新的內容解釋?(5)器物在使用過程中受損后的修復以及一些器物出于其他原因的特別修飾,如果統(tǒng)統(tǒng)用“修整”定性,不免太委屈豐富的中文詞匯了。(6)“通?!币辉~雖然表達得模糊而且來由不明,但其作者已經清楚,“通常”之外“第一步加工”確實也有不以“修理”記述的。例如,1994年,張森水在丁村54∶90地點石制品的研究報告中用過“修整”[13];2000年,高星在研究周口店第15地點的剝片技術時,曾經用過5個“修整”[14];2003年,侯亞梅在研究東谷坨的石核中竟然用了27個“修整”[15];同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出版的《水洞溝——1980年發(fā)掘報告》在勒瓦婁哇石核的描述中,解釋修理臺面不僅用了2個“修整”,而且還用了4個“修制”[16];同年還有裴樹文和高星等在井水灣研究報告中記述“打片時不對石核的臺面進行修

        整”[17]。(7)《商榷》一文關于“修整”一詞“多數學者都用于描述第二步加工”的論斷不符合客觀事實。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報告表明,器物加工用詞主要有兩派:一派以張森水為首,用“修理”;另一派以李炎賢為首,用“修整”。實際上,絕大多數學者用“修理”描述“第二步加工”?!渡倘丁芬晃囊玫氖琴Z蘭坡所著科普讀物關于“修理”和“修整”的解說,但是尚未注意到,賈蘭坡在晚年的科學論文報告中,對器物的加工并不用“修整”,而是用“修理”或“修制”,例如在許家窯、峙峪和鵝毛口等遺址的發(fā)掘報告中。據粗略統(tǒng)計,在1985~2004年《人類學學報》發(fā)表的涉及“第二步加工”解說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報告115篇中,其中完全用“修理”的59篇,占51.3%;完全用“修整”的33篇,占28.7%;混合用“修理”和“修整” 的15篇,占13.0%;完全用“加工”等的8篇,占7.0%。表明在最近一二十年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獻中,完全用“修整”描述第二步加工的文章絕對不是“多數”。(8)《商榷》一文明明坦白“多數學者”用“修整”一詞描述第二步加工,而第一步加工“通?!倍挤Q為“修理”,卻偏偏又說“最近一二十年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獻都把這兩個詞嚴格區(qū)分開”,前后表述,思維混亂。統(tǒng)計數字表明,后面的論斷也是虛構的。(9) 《商榷》的作者依據自己的標準,將中國絕大多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者列入“混淆了第一步加工和第二步加工”的“非專業(yè)人士” 和非“嚴謹的專業(yè)人士”另冊,至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目前所有在職的和退休返聘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者無一幸免。(10)“修理”和“修整”的應用,可以經過大家的協(xié)商妥善解決,筆者認為應用“修整”的主張不無道理。

        3、石片左右的定位,賈蘭坡早在《舊石器時代文化》一書中就已經指出:石片“背面的左側邊緣稱作‘石片左緣’,在背面的右側邊緣稱作‘石片右緣’。”[18]說得明白,因為未曾發(fā)現賈蘭坡觀察和記述石片是臺面向下尾端朝上的。張森水也指出石片“其定位是臺面向上,破裂面向外”[19]。筆者在中美合作發(fā)掘東谷坨遺址時,也發(fā)現美國學者有相同的認識。筆者考慮到,這樣的石片左右定位與其石核上相對應的石片疤(陰痕)的左右相吻合。況且,優(yōu)秀的舊石器時代實驗考古學家在打片前就基本能判斷出從石核上將要產生的石片的大體形狀,其預見石片的左右無疑只能從將剝落的石片背面觀察。另外,在石片描述中經常出現腹面和背面等人格化術語,所以從石片背面觀確定石片的左和右具有一定道理。因此,筆者認為從背面觀確定石片的左右較為合理。

        然而《商榷》一文認為:“《格式》推崇的僅僅是美國少數學者的主張,沒有必要把已經與國際大多數同行所奉行的方法接軌的方法加以改變?!?/p>

        其論述存在5點疑惑:(1)當前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真正需要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問題尚未涉及。(2)缺乏交代“中國大多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外國大多數同行”的石片左右定位是臺面朝上的破裂面觀,還是臺面朝下的背面觀。(3)“大多數”是如何統(tǒng)計出來的,也沒有交代。(4)大多數奉行的就一定合理,也未加說明。(5)《商榷》作者曾經是中美合作發(fā)掘東谷坨遺址最后一年(1992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導的特派加強隊員,也被委派到美國參加過合作研究。關于石片的左右定位,《商榷》作者理應說服美方科學家向“國際大多數同行”靠攏或“接軌”,但是結果十分遺憾,未能實現領導的期望。

        4、《格式》作者曾經查閱過有關文獻資料,有的術語因為不好理解而未被采用。例如“復向加工指正向加工或反向加工與交互加工或兩面加工或對向加工的結合”(《人類學學報》第5卷第168頁腳注1)。其復向加工的解釋確實“頗為新鮮”,但“實在晦澀難懂”?!皬拖蚣庸ぁ笨赡苁菑埳紫忍岢龅?。復向的“復”在詞典里可以解釋為繁多的,不單一的,指的是兩個和兩個以上的計數,是相對單一而言的。除了石片有人分正向和反向外,石核和自然石塊的加工如何確定“正向”和“反向”?這是不是“篡改了張氏的原意”?請允許筆者冒昧將其定義改寫為:“復向加工指雙向或多向加工,包括交互加工和錯向加工等。”然而,就是在同一篇文章的同一頁上,其作者還有這樣的論述:“白巖腳洞的單邊刮削器的修整方向以反向加工(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為主,其次為正向加工(向背面加工),復向加工較少;還有少數標本為交互加工、轉向加工、橫向加工。兩刃以上的刮削器,不同邊緣加工方向相同的少,相不同的多?!逼浔硎觥靶拚较颉焙汀凹庸ぁ钡母拍钜约拔姆ǖ膯栴}暫不討論,令人費解的是既有“復向加工”,又有“交互加工、轉向加工”,同其腳注聯(lián)系起來不難看出,原作者仍然陷于邏輯認識的誤區(qū),理不清交互加工和轉向加工與復向加工的關系。出現這樣一類的問題,正像《商榷》一文所說:“究其產生原因,除了基礎知識和基礎研究不足之外,完全是閉門造車、自以為是、缺乏相互交流的結果。如果能及時交流、溝通信息、相互切磋,這些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上面分析的一些問題,只要看書時細心一點,多看幾遍,真正搞懂原文的含義,是可以避免一些誤解、誤判的。引用別人的文章要仔細,反復核對幾遍,要避免抄錯和隨意亂改的事,盡量避免用自己的主觀想象來代替客觀的事物。文章寫出后,不要急于發(fā)表,自己多看幾遍,請有關人士多看幾遍,無論如何,可以避免,至少可以減少不該出現的常識性錯誤。這樣,發(fā)表出來的文章的質量才有保證。不然的話,急急忙忙地發(fā)表出來糊里糊涂的文章,雖然可以在自己的著作目錄上增添記錄,但難免出現一些不應該出現的錯誤甚至笑話。”

        5、《商榷》一文中有“縮小的臺面”的記述,同樣在《分類》文中也有“臺面縮小的情況”、“臺面再進一步縮小”的描述。其臺面不管在短語中作主詞,還是在句子中作主語,按照《商榷》一文所述,“臺面是無生物,也不是能活動運轉的自動化機械”,不可能是活動的主體,臺面在常態(tài)下怎么可能會有明顯的“縮小”呢?顯而易見,詞不達意。退一步講,即使其“縮小”尚可理解,那么“線狀臺面”應該屬于“縮窄的”臺面,劃歸于“縮小的”臺面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商榷》一文根據臺面保留情況,將石片臺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分了4種:缺失臺面(臺面缺失者)、無“面”臺面(臺面小到不保留“面”者)、縮小的臺面和普通臺面。其分類的邏輯性暫且不論,但分類等級仍然缺乏量度。

        《商榷》一文將“零臺面”歸入無“面”臺面類型。然而,如果打擊點屬于臺面的一部分,那么“零臺面”石片的打擊點長度一般在15毫米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20毫米,顯然具有這樣打擊點的臺面,不僅不應該屬于無“面”臺面,也不應該屬于縮小的臺面。它應該屬于普通臺面類型或凸面自然臺面,確切地說應該歸于球面狀背緣凸面自然臺面類型。

        《分類》文中所述“點狀臺面”和“線狀臺面”,既然“這類臺面雖小或很薄,但還是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那就是其面仍然存在,其臺面應該歸于素臺面或自然臺面類型?!斗诸悺泛汀渡倘丁肪狈ζ渑_面的量化。

        6、觀察石片臺面,兩眼視覺健全的人通常是用兩眼同時觀察,可以獲得立體效果。

        《商榷》一文描述有脊臺面“這種棱脊多垂直于石片的平面”。然而,張森水在《中國舊石器文化》一書中已經清楚地指出:“用錘擊法生產的石片……是最常見的……其石片角接近或稍超過直角,一般在100°左右。”[20]如果有脊臺面石片是用錘擊法生產的石片,那么其臺面角通常會大于90度,其棱脊不可能多垂直于石片的破裂面,有關描述明顯與實際情況基本不相符合。

        7、筆者在《格式》編寫過程中發(fā)現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石核臺面和石片臺面的長和寬的定位,暫時以臺面的最大長距作為其長度,垂直其長距的最大臺面距離為寬度。筆者曾經考慮過以剝片作業(yè)面的左右定位石核和石片臺面的寬,垂直其寬的為石核和石片臺面的長。不過,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尚需要進一步探討?!渡倘丁芬晃恼J為《格式》文中的石片臺面的長度和寬度應該分別以“寬度”和“高度”表示,其根據是“大多數人采用的方法”,盡管也沒有交代其“大多數”的由來,不過已經表明還有一部分人尚未采用“大多數”人采用的方法。在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里,不一致的地方舉不勝舉。事實表明,編寫論文報告應該稍加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以便為讀者理解或傳譯。

        《商榷》一文界定的石片臺面的“寬度”和“高度”如果合理,那么“線狀臺面是一個左右延伸的窄長的面”,其中用“窄長”恰恰又與《格式》文中的石片臺面“長度”和“寬度”的界定一致。很顯然,“窄長”用得比較恰當。

        8、發(fā)現的石核,實際為剝片完畢的石核剩余部分或剝片過程中的報廢品,其臺面應該屬于未被利用作臺面的石面,最大限度只能稱之為殘留臺面。而石片臺面應該是被剝離的石片從石核上帶下來的臺面部分,除Kombewa石片的原型石片外,其石片臺面的功能已經消失?!斗诸悺芬晃淖髡咭呀浟私狻昂芏鄬W者”贊同不用其“臺面”術語,但依然用“石片臺面”和“石片的臺面”作表述。由此看來,“國際大多數同行所奉行的方法” 并不為《商榷》一文完全采用。如何選擇執(zhí)行“大多數”人的主張,《商榷》一文尚未傳授其秘訣,令人無不困惑不已。

        9、原料的鑒定對于探索人類行為是不可少的一項內容?!陡袷健芬晃闹嘘P于原料的記述,目的有二:(1)石制品原料名稱應該隨從巖石學術語;(2)石制品原料名稱的確定進行到巖石分類的第二層面或第三層面即可。巖石分類實際操作比書本理論難度大得多?!陡袷健分杏浭觯骸俺练e巖類,根據組成巖石的顆粒大小分為碎屑巖和粘土巖,有礫巖(包括角礫巖)、砂巖、粉砂巖、泥巖、頁巖、千枚巖。還有生物化學巖,包括硅質巖(燧石、石髓、碧玉、水晶、瑪瑙、蛋白石等)、碳酸巖(石灰?guī)r、白云巖等)、鐵質巖、錳質巖?!薄吨袊蟀倏迫珪さ刭|學卷》中解釋硅質巖是“由化學或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二氧化硅為主要造巖成份的沉積巖。”“燧石和碧玉歸于化學硅質巖,蛋白石屬于凝灰硅質巖?!薄笆@晶質變種主要有水晶?!薄半[晶質變種可分為兩類。一類由纖維狀微晶組成,包括石髓(玉髓)?!旇Ф汲示佼a出,……另一類由粒狀微晶組成,……主要有:燧石,灰至黑色,俗稱火石。碧玉(碧石)……?!庇种赋觯簬r石“一般為礦物為主天然幾何體。主要由一種或幾種造巖礦物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是在地球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經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堅硬產物?!盵21]根據巖石定義,石髓(玉髓)、碧玉、水晶、瑪瑙、蛋白石屬于主要由一種造巖礦物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堅硬產物,作為巖石或石頭看待是有理的。在有關詞典中,玉髓(calcedony, white agate, chalcedonite)、碧玉(jasper)、水晶(rock crystal, mountain crystal, lake george diamond, )、瑪瑙(agate)和蛋白石(opal)中,只有和蛋白石有相對應的蛋白石巖(opal rock)記述,其他不僅是礦物名,也是巖石名。石英是最常見的造巖礦物,但石英巖體中的石英塊當然是巖石的類型。非要指明玉髓硅質巖、碧玉巖、石英硅質巖、蛋白石硅質巖才是巖石,考古學界能否推廣應用?其實《格式》文中已經指明,燧石、石髓、碧玉、水晶、瑪瑙和蛋白石就是硅質巖類的不同類型。燧石在考古報告中常常與一部分硅質巖混淆,甚至籠統(tǒng)都稱之為火石。在遠古時代,歐洲人曾經在白堊層中打十多米深的豎井開采成層的燧

        石[22]。在山西塔水河遺址出土的石制品,其原料幾乎全部是來自當地石灰?guī)r層中的灰黑色燧石。至于千枚巖,也有巖石學家歸于沉積巖類,例如1958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Ф.Ю.列文生—列格星和Д.С.別亮金所著《巖石鑒定表》(第五次修訂補充版)的“巖石一覽表”(表10)中,“千枚巖(一部分)”是劃分在“水成巖(及風成巖)—沉積巖”一欄里。

        10、對《商榷》文中一些欠嚴謹表述的修訂。(1)“我國北方大多數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現的文化遺物,是以石片和石片石器為主體?!备臑椤拔覈狈酱蠖鄶蹬f石器時代遺址發(fā)現的石制品,是以石片和石片石器為主體。”因為華北大多數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特別是重要的遺址發(fā)現的文化遺物中,包含著大量動物碎骨。(2)“臺面……進行分類”、“臺面的形態(tài)”、“石片和臺面是兩個概念”和“臺面和石片是兩個概念”。準確地說,應該是“石片臺面……進行分類”、 “石片臺面的形態(tài)”、“石片和石片臺面是兩個概念”和“石片臺面和石片是兩個概念”。因為臺面和石片臺面是兩個概念,以概念限制規(guī)則,其石片臺面的限制詞“石片”不可省略。(3)“臺面本來是打片時礫石(確切地說,通常是中礫)……?!备臑椤芭_面本來是打片時礫石……。”因為舊石器時代的人選擇原料是受地質地理環(huán)境控制的,有的遺址附近當時只有細礫(如薩拉烏蘇河遺址等)或大礫(如高家鎮(zhèn)遺址等)?!巴ǔ!边x擇中礫的行為只能局限在某些遺址中,更何況中礫的量度在不同的領域各不相同。(4)“制成一件礫石石器或石核石器,要打下好幾塊石片才能完成?!备臑椤爸瞥梢患[石石器或石核石器,要打下幾塊、幾十塊甚至數百塊石片才能完成?!惫P者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CRAFT實驗室曾經看到過實驗,制作一件黑耀石手斧產生了300多件石片(不包括碎屑)。

        四、關于文風和文法的問題

        1、 雖然科學研究重要的就是創(chuàng)新,即發(fā)現和填補前人研究的錯誤和空白,但是語言文字對于科學家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科學報告應該以準確、簡潔、通達的文字表述??茖W研究報告畢竟不同于國家文書、法律條文以及經典巨著,外交辭令和商業(yè)語言不需要,刻意道貌岸然的包裝也不需要,弄虛作假更要不得。

        2、《分類》一文明明白白說的是“石片臺面的分類”,正文中還用了18個“分類”。但是,其作者經過將近20年的“一段時間思考之后”,在《商榷》一文中突然宣布:《分類》“不是分類,……是尚未完成的分類”,“文章是尚未全部完成的作品”,是“原作者都還沒有說出來、寫出來,甚至還沒有考慮好的事”。這樣的態(tài)度表露,其作者不僅對自己的研究缺乏自信心,而且對發(fā)表其文的刊物以及其讀者缺少責任心。

        3、盡管《商榷》一文強調研究中嚴謹的重要性,但是,其文表達仍然存在不應該出現的紕漏。例如:(1)《商榷》一文將《格式》中“打擊或打制”,誤判為“并列”關系。其實,“或”字是學習中文必須掌握的屬于選擇關系的一個連詞。(2)《格式》中對修理臺面解釋為“臺面為了有效剝離石片而在石核臺面上有意修整打出的痕跡”,這是一個短語?!渡倘丁芬晃陌阉卸橐粋€句子,將作為位置狀語詞的“臺面”視為主語,特別是把修飾“痕跡”主詞的限定詞組“有意修整打出的”其中“有意修整”當成了所謂句子的謂語,這當然不能看作是妥當的。

        4、作者不同,思維方式和寫作習慣也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采和表述風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論文的文風,筆者從《商榷》和《分類》文中各選出一例進行剖析。

        其一,在《商榷》一文中,在論及石片臺面沿革為后端或后跟時說:“這一建議得到很多學者的贊同,但仍然有不少學者保留原來的叫法。”其中直言判斷的特稱量項“很多”和“不少”是如何統(tǒng)計出來的,作者也未作交代。顯然這是兩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從文章內容分析,其中的“很多”和“不少”的含義似乎應該分別大于一半和小于一半。但是,“不少”是少的否定,仍然屬于多,也可以指示大于一半的數量,而“很多”有時其數量也不一定大于一半。在科學研究報告中出現這樣模棱兩可詞語的表達,貌似科學,實屬沒有論據的論據。

        其二,在《分類》文中作者描述有疤臺面時說:“這種臺面上的小疤,有時彼此相連,有時則不相連,往往是在臺面背緣或側緣,有時在臺面的腹緣也可見到。臺面上的小疤形成的原因較多,或者是石片剝落前產生的,或者是石片剝落后產生的,此外還有少數是與打片同時產生的。”這段話包括兩句三個內容,粗略看似乎講得十分完美,各種可能都提到了。但是,仔細品味又好像什么話也沒說,恰似相聲段子笑談天氣預報:風向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有時南有時北;風力一、二、三、四、五、六級,最大超不過十二級。

        5、素臺面(plain platform),近年來在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報告中稱之為“平坦打

        面”[23]。筆者認為日本科學家的譯文較為準確。

        素臺面在《分類》文中解釋為“凡石片臺面由一塊石片疤的一部分構成,其表面沒有小疤也沒有棱脊者稱為素臺面。它可能是平的、凹的或凸的?!逼浣忉屧凇陡袷健肺闹泻喕癁椤芭_面為打擊或打制單平面或單凸、凹面?!北舜顺宋淖值姆焙啿顒e外,其內容不存本質性差別。甚至可以再簡練些:素臺面,即人工單面臺面。“石片疤的一部分”必然是“人工”“打擊或打制”的,“單面”只能是“一塊石片疤”的部分面,其面不是“平的”就是“凸和凹的”。《商榷》一文認為“《格式》一文把原文的很關鍵的幾個字—‘其表面沒有小疤也沒有棱脊者’—刪掉了”。其實刪掉的正是多余的話,因為按照《分類》一文的表述,臺面有小疤者為“有疤臺面”,有棱脊者為“有脊臺面”。臺面“可能是平的、凹的或凸的”,僅有的3種可能性都存在,說和不說一樣,不說更好。不過,按照《分類》一文的英文解釋,素臺面應為平臺面。

        6、根據《分類》和《商榷》文章的解釋,筆者將“點狀臺面”和“線狀臺面”分別劃歸為小型素臺面或小型自然臺面類型和窄長素臺面或窄長自然臺面類型。這樣,上述臺面的描述就可以趨向合理,它們既有輪廓和形態(tài),又有性質和大小。雖然《商榷》一文注意到了“在漢語中,‘形’與‘狀’字義相近”,“在一些場合下,‘形’與‘狀’字義相同”,但是我們不應該不琢磨先民創(chuàng)造這兩個象形文字的精深意境,用得好可以產生妙筆生花的效果。蓋培將“楔形石核”變更為“楔狀石核”,一字置換,惟肖惟妙,拍案叫絕。

        7、《商榷》一文既然說“衛(wèi)奇先生在引進和普及這些知識……”,卻又說“在基礎研究不足的情況下,就急于進行各種各樣的較高層次的研究,難免出現一些謬誤。連基礎知識都還沒有學好,就急于基礎研究或高層次的研究,雖然精神可嘉,但難免出現幼稚的笑話”,前后表達欠一致。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術語,例如石核、石片、臺面、背面、破裂面、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錘擊法、砸擊法、碰砧法、第二步加工、修理和修整等是誰最早創(chuàng)建或翻譯的,暫且不論,但所有研究者習慣于自由應用這些術語是事實,也是現實,至少目前尚無受知識產權保護之說?!凹庸し绞健笨赡苁菑摹凹庸さ姆椒ā毖葑儊淼模钤缫娪诶钛踪t和黃慰文的研究報告中[24],后來演變成了“加工方法”或“加工技術”以及加工“方式”置于加工“方法”的分類次一級層面。然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方式”解釋為“說話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25],顯然“方式”在分類系統(tǒng)中應該高于“方法”。因此,筆者認為“加工方式”用于記述石器的制作較為準確,所以在《格式》文中重新啟用了李炎賢等已經廢棄的術語“加工方式”,與張森水的“加工”、“方式” [26]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以及邏輯劃分層面均是不相同的。

        五、結語

        1、有關石片和石片臺面的學術爭論,雖然有些問題看上去微不足道,顯得有點小題大做,但是這樣的學術討論對于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健康發(fā)展是有益處的。

        當前,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術界對一些十分重要的基本問題仍然處于缺乏共識的狀態(tài)。值得指出的是,像石片和石片臺面特征的描述只是一種靜態(tài)觀察的印象,如果從石器打制實驗的角度來分析,很可能得出的看法會完全不同。所以拘泥于一些靜態(tài)的形態(tài)分析,進行一些所謂規(guī)范化的探討,并非是當前研究的關注熱點。因為現在的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已經突破了單純對石制品的分類描述,轉向對人類行為方式和適應能力的研究。

        不同石片和不同石片臺面的形態(tài),只不過是人類在利用某些原料,采用某種技術,制作某些所需要石制品產生的結果。在石制品的生產過程中,由于工作目的以及原料質地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種類和不同功能的石制品。于是,這些石制品在生產過程中留下的石片,可能由于原料特點、加工順序和工藝技術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類型。用扁平礫石進行摔擊剝片時,一般產生球面狀背緣自然臺面的石片,而且礫石面保留較多。但是如果原料豐富或質量高,剝片時,臺面修理可能不是很重要,但是對石核進行強化剝片時,臺面修理就十分關鍵,不然石核很快就無法剝片,必須廢棄。石核在反復進行臺面修理時,脊狀臺面和由幾個小面組成的修理臺面石片就比較多。所以,石片種類和臺面特點是加工和剝片過程中由加工程序和技術決定的。

        如果僅僅局限在對石片臺面的分類,不是從廢片和石制品的特點來了解人類加工石器的技術和生產流程,那么石片和臺面的分類再細再規(guī)范,所能提供的人類活動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這樣的分類僅僅是標本的記述,對于提供深層的分析和科學的解釋作用極其有限。

        當前的舊石器已經引入了廢片分析、拼合分析和操作鏈分析的概念時代,石制品已經從類型學的靜態(tài)分析描述轉向探索古人類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行為和決策,注重從原料采集、經剝片到成品加工、器物再生、直至廢棄的有機流程的動態(tài)分析。一個石制品組合中可能包括了整個生產流程不同解讀中產生的副產品和廢片,這些副產品和廢片由于生產中采用的策略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臺面特點和石片形狀。而這些不同石片形狀和臺面特點,應該根據打片實驗來分析和復原史前工匠的剝片工藝和處理技巧,探索是什么樣的動力機制和策略,產生出了這些類型的石片,造就了這些臺面的特征,從而了解史前工匠在處理問題中的思考方式和應對策略。這才是我們從石制品來了解人類行為和復原歷史的途徑[27]。雖然《分類》和《商榷》一文中的石片臺面分類提供了一種觀察石制品的入手方法,但是由于缺乏一種對人類行為和打片工藝流程的考慮,這種臺面分類只停留在表象觀察的層面,并不能提供對古人類行為、工藝技術和生存策略的了解。因此,從對石制品的靜態(tài)觀察和分類轉向對人類行為的動態(tài)分析,雖然20多年前蓋培,后來王建和王益人,以及陳淳和沈辰等已經有過研究,但是在中國舊石器考古研究中仍需努力提倡。

        2、石片臺面是石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存在從屬包含關系。所以,石片可以包括各種石片臺面類型的石片,石片臺面分類可以視為石片分類的一種。

        因此,石片類型包含各種臺面的石片類型,石片臺面分類可視為石片分類的一種?!斗诸悺肺闹兴觥皩κM行分類,實際上亦可視為臺面分類的一種”,[28]恰恰顛倒了石片和石片臺面概念的屬種關系,把屬看成了種,把種看成了屬。

        3、“有疤臺面”和“刃狀臺面”的科學意義存疑。《分類》一文“提出兩種世人不太注意的類型:有疤臺面和刃狀臺面”,竟然論述“有疤臺面”的小疤“或者是石片剝落后產生的”,這是其作者陷入對石片臺面概念認識誤區(qū)的顯影。眾所周知,石片形成以后在其邊緣出現的人工小疤應該屬于石片的加工或使用特征?!斗诸悺纷髡唠m然注意到了石片剝落后“流水搬運沖磨”使“素臺面的表面也會產生若干小疤”,但是沒有論證如何辨別自然力引動的碰撞以及人類和動物的踐踏所產生的小疤。原作者主張“有時在臺面的腹緣也可見到”的小疤“則可確定其為打片同時或石片剝落之后的產物”,但尚未舉證說明其小疤一定就是石片臺面的本質屬性。因此,如果石片臺面上的小疤不能證明是打片前或打片過程中人為的產物,而且屬于非修理臺面痕跡,那么“有疤臺面”的這一發(fā)現值得疑義。其小疤顯然可以出現在各種類型的石片臺面邊緣,即使小疤是打片前或打片過程中的人為產物,有關臺面也只能作為有疤素臺面或有疤的其他臺面類型看待。

        關于“刃狀臺面”,《分類》一文指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fā)現的兩極石片中,有一部分標本的背面和破裂面相似,均有剝落碎片的痕跡,臺面則呈刃狀?!辈⑶乙灾芸诘犋澴犹芒驅拥脑覔羰≒.2162)作圖示(第255頁,圖1之8),顯示其石片一端的背面和破裂面分別帶有5個和3個“剝落碎片的痕跡”,其破裂面上的“剝落碎片的痕跡”從圖上看似乎不大可能全部是剝片時的產物,很可能有的是石片形成后產生的。如前所述,在所謂“石片臺面”上石片形成以后的“剝落碎片的痕跡”應該視作為石片的屬性,作為石片臺面的特征看待是很不妥當的。即使破裂面上的“剝落碎片的痕跡” 是打片時產生的,也只能說明該石片臺面遭到了破壞,其真正的石片臺面并非是破壞結果的臺面。因此,《分類》一文尚未對其石片一端破裂面上的“剝落碎片的痕跡”做出合理解釋,所以“刃狀臺面”的科學性就不能不令人懷疑。

        4、粗略統(tǒng)計,1985~2004年在《人類學學報》上發(fā)表的涉及石片或石片臺面分類記述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報告有85篇,其中應用李炎賢石片臺面分類方法進行石片分類和石片臺面描述的18篇,占20.9%;而應用張森水按打片技術對石片分類方法的有33篇,占38.4%;混合使用他們兩人方法的13篇,占15.1%;用其他方法的22篇,占25.6%。事實告訴我們,石片和石片臺面的分類是多重性的,是屬于研究者為了研究的分類。

        統(tǒng)計數字顯示:石片臺面分類法尚未被大多數同行采用。但是,筆者不認同《商榷》一文所說的“如果被大多數同行所拒絕,則只能算做地質學家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茶余飯后的助興談笑話題罷了?!盵29] 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是不斷推陳出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出現開始無疑是“少數”,而且往往會受到舊勢力“多數”的壓制。所以,筆者認為科學問題的論證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思想方法是非常不恰當的。

        5、當今的職業(yè)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應該德才兼?zhèn)洌?既有高尚的道德, 又有高超的技藝,并且必須在工作部門受到器重,同樣應該得到同行的賞識。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對事業(yè)充滿激情和責任心,在科學活動中必須老老實實,絕對容不得嘩眾取寵甚至弄虛作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必須具備有關科學基礎知識并受過專門訓練,不僅能夠有效地組織田野調查和發(fā)掘,而且有能力客觀提供田野工作的科學資料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斷[30]。

        本文寫作得到了眾多學者的善意忠告和有益幫助,在此向他(她)們致以衷心感謝。

        [1] 衛(wèi)奇:《新世紀寄語》,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世紀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高星、侯亞梅主編,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5~16頁。

        [2][8][29]李炎賢:《關于石片臺面研究的一些問題——兼與衛(wèi)奇先生商榷》,《江漢考古》2004年2期,第35~42頁。

        [3] 衛(wèi)奇:《石制品觀察格式探討》,載《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鄧濤、王原主編, 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209~218頁。

        [4] 周明鎮(zhèn)、張彌曼:《“遲到的信息”——關于分支(支系)系統(tǒng)學的兩篇〈前言〉》,《古脊椎動物學報》1985年4期,第307~316頁。

        [5] 劉景芝譯、裴樹文校:《外國學者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文物春秋》2001年5期,第75~78及61頁。

        [6] 柯云路:《人類時間——透視人類文化現象》(上部·文化學批判),改革出版社,1999年。

        [7][28] 李炎賢:《關于石片臺面的分類》,《人類學學報》1984年3期,第253~258頁。

        [9] 李炎賢:《觀音洞——貴州黔西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遺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

        [10] [22] Oakley, Kenneth P.《Man the Tool-mak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pp.1~101.

        [11] 奧克萊·K.P.著、周明鎮(zhèn)譯:《石器時代文化》,科學出版社,1965年。

        [12] 蓋培:《陽原石核的動態(tài)類型學研究及其工藝思想分析》,《人類學學報》1984年3期,第244~252頁。

        [13] 張森水:《丁村54:90地點石制品研究》,《人類學學報》1994年3期,第209~222頁。

        [14] 高星:《周口店第15地點剝片技術研究》,《人類學學報》2000年3期,第199~215頁。

        [15] 侯亞梅:《“東谷坨石核”類型的命名與初步研究》,《人類學學報》2003年4期,第279~292頁。

        [16]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水洞溝—1980年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233頁。

        [17] 裴樹文、高星、馮興無等:《井水灣舊石器遺址初步研究》,《人類學學報》2003年4期,第261~278頁。

        [18] 賈蘭坡:《舊石器時代文化》,科學出版社,1957年。

        [19] [20] [26] 張森水:《中國舊石器文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

        [21] 《中國大百科全書·地質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

        [23] 大場正善、佐川正敏:《平城京左京二條二坊十四坪發(fā)掘調查報告——舊石器時代編(法華寺南遺跡)》,《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學報第67冊》,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03年。

        [24] 李炎賢、黃慰文:《云南宜良舊石器調查簡報》,《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2年第6卷第2期,第182~189頁。

        [2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

        [27] 陳淳、王波:《舊石器考古學的新進展》,《自然科學和博物館研究》2005年創(chuàng)刊號,第117~131頁。

        [30] 衛(wèi)奇、陳哲英:《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反思》,《文物春秋》2001年第5期,第1~6頁。

        〔責任編輯:張金棟〕

        亚洲经典三级| 人妻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性色av|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7久久草草超级碰碰碰|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色另类| 亚洲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100集发布| 国产精品女视频一区二区|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二人码|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亚洲人妻无缓冲av不卡| 国产女主播在线免费看| 小妖精又紧又湿高潮h视频69| 欧美老熟妇欲乱高清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高清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日本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青青草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综合网| 能看不卡视频网站在线|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av精品一区二|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 国产对白刺激在线观看|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视频|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2022| 国产另类av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 国产性生交xxxxx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