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懷安縣;明代;昭化寺;水陸畫;壁畫
【摘要】水陸畫是佛教舉辦水陸法會時供奉的宗教人物組畫,明代水陸畫包含了大量的宗教、藝術(shù)、民俗、服飾等歷史信息,被譽為是敦煌壁畫的延續(xù)。本文在介紹懷安縣昭化寺大雄寶殿明代水陸畫的同時,對壁畫的布局、人物組合、繪畫藝術(shù)等進行了初步探討。
昭化寺位于河北省懷安縣懷安城鎮(zhèn)西街路北,坐北朝南。據(jù)寺內(nèi)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敕賜昭化寺碑》載,該寺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現(xiàn)存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東配殿,占地面積3648平方米。
大雄寶殿是昭化寺的主體建筑(圖一),位于中軸線的中部,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該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琉璃瓦頂,殿內(nèi)四壁現(xiàn)存明代繪制的精美水陸壁畫,其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F(xiàn)將壁畫內(nèi)容做一介紹,并對其布局、人物組合、繪畫藝術(shù)等做初步的探討。
一、大雄寶殿水陸畫概況
水陸畫是佛教舉辦水陸法會時供奉的宗教人物組畫。水陸法會亦稱水陸道場,是佛教法會的一種,以誦經(jīng)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超度”水陸一切鬼魂為目的。我國在宋代已盛行在水陸法會上供奉水陸畫。水陸畫原為軸幅,長方形,以后寺院根據(jù)水陸畫軸幅粉本繪制為壁畫。明代的水陸畫包含了大量的宗教、藝術(shù)、民俗、服飾等歷史信息,被譽為是敦煌壁畫的延續(xù)。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壁畫繪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面積93.13平方米,繪人物故事畫47幅,人物總計達560多人。
北壁:中部為門,門之東西兩壁各繪一幅2.6×5米的巨幅壁畫。西部壁畫已漫漶不清,依稀可看出中央繪釋迦牟尼,趺坐于須彌座上,雙手于腹前作禪定印,左右各有兩尊菩薩,四角為護法天神。東部壁畫為中央繪毗盧遮那佛,趺坐于須彌座上的蓮花中,雙手于胸前作外縛?。ǚ舛?);西為普賢、文殊菩薩,東為觀音、地藏菩薩,左上角和右上角為明王,左下角和右下角為護法四天王及其從者。
東壁:壁畫高2.7米,寬10.85米,分上下兩排,每排11幅,每幅的右上角都有墨書榜題。上排從北至南依次繪圣僧羅漢眾、玉皇大帝無色界四空天眾、色界四禪天眾、欲界上四天主并諸天眾、星主北極紫微大帝、太乙諸神五方五帝等眾、上清十一曜星君等眾(圖二)、天地水府三官北極四圣真君、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星君眾、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星君眾、天曹府君掌祿算諸司判官。下排從北至南依次繪往古帝王王子王孫文武官僚眾、阿修羅大羅剎等眾、般支迦大將矩畔拿等眾、冥府十殿王官等眾、地府三司六案地府都司判官眾、地府五道將軍牛頭阿傍五瘟使者、起教大士面然鬼王依草附木、往古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道士女冠等眾、往古儒流賢士九流百家眾、枉濫無辜銜冤抱恨赴刑都市誤死針醫(yī)橫遭毒藥諸產(chǎn)亡等眾、投崖赴火□寒自焚兵戈蕩滅水火漂焚□數(shù)孤魂諸鬼等眾。
西壁:壁畫高2.7米,寬10.85米,亦分上下兩排,上排11幅,下排10幅,每幅的右上角亦有墨書榜題(圖三)。上排從北至南依次繪□□□羅漢眾、天藏王菩薩后土圣母眾、忉利帝釋天主并諸天眾、大梵天主并諸天眾、北斗七星左輔右弼等眾、南斗六星火鈴將軍等眾、十二宮辰星君等眾、五岳大帝江河淮濟四瀆源王眾、十二元辰星君等眾、主風主雨主雷主電諸龍神眾、阿利帝母大羅剎等眾。下排從北至南依次繪太歲大煞黃幡豹尾神眾、水府扶桑□林大帝等眾、陂池井泉諸龍神眾、護國護民城隍社廟殿塔迦藍眾、九禹十八獄主等眾、陰官奏書蠶官五鬼神眾、金銀銅鐵五湖百川諸龍神眾、四值功曹順濟龍王安濟夫人等眾、往古宮嬪姝女列女孝子順孫等眾、病疾纏綿自縊六道四生有情嚴寒大暑客死他鄉(xiāng)仇冤報恨。
南壁:殿門兩側(cè)壁各繪一幅金剛力士,每幅高2.5米,寬1.5米(封二,2)。
另外,在殿內(nèi)四面的拱眼壁上,皆繪有一佛端坐于蓮花上,共48幅,形象基本相同,皆繪有三縷胡須(圖四)。
二、幾個有關(guān)問題的初步探討
1、昭化寺壁畫反映了明代的宗教面貌。該壁畫內(nèi)容包含儒、釋、道三教,屬于佛教的有佛、菩薩、天王、羅漢、天龍八部等;屬于道教的有四御五岳、日月星辰、真君大帝等;屬于儒教的有君臣父子、文武官僚、孝子烈女等;另有佛、道混合成分的,如諸龍神、十殿閻王、六道輪回等。這種將儒、釋、道三教人物共同繪于佛教殿堂的水陸畫,在其它地方的明代建筑中也可以看到,如河北省石家莊市西郊毗盧寺毗盧殿明代水陸畫[1],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腰殿明代水陸畫[2]等,它反映了明代儒、釋、道三教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日益加深。
2、壁畫在布局上以佛教為主,儒、道為輔。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水陸畫按幅數(shù)多少有大水陸和小水陸之分,大水陸一堂可達120幅至200幅,小水陸一堂32幅至72幅,分上堂和下堂兩部分,上堂為佛、菩薩、明王等佛教人物像,下堂為儒、釋、道三教人物像。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共47幅,應屬小水陸范疇。在壁畫的布局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軸幅水陸畫的上、下堂進行布局的,如大雄寶殿北壁是殿內(nèi)的主墻,繪上堂的釋迦牟尼、諸菩薩、諸明王等,而東、西壁則繪下堂人物,其排列順序由北向南為佛教的羅漢、諸天眾,其次是儒、釋、道三教人物。這說明,雖然是三教同堂,卻是主次分明,體現(xiàn)了超孔超老、唯佛為貴的思想。
3、壁畫人物多,組合有特點。水陸畫在發(fā)展過程中,每幅所繪人物可多可少,可分可合。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在人物的組合上亦較有特點:一是單幅畫面積大,包含的人物眾多,是其它水陸畫中所少見的。如北墻的兩壁都是2.6 ×5米的巨幅壁畫,每幅都繪有40多個人物。二是內(nèi)容合并的多。在47幅壁畫中,有22幅的內(nèi)容是把其它地方水陸畫的兩幅或兩幅以上的內(nèi)容合并在一起了,占了壁畫總數(shù)的近一半,如“五岳大帝江河淮濟四瀆源王眾”,在山西省右玉縣寶寧寺明代水陸畫中,五岳用了3幅,四瀆1幅,共用4幅畫表現(xiàn);又如“主風主雨主雷主電諸龍神眾”,在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腰殿明代水陸畫中,分別用4幅來表現(xiàn)風、雷、雨、電。三是在人物的組合上打破了宗教界線,把佛、道兩教的人物合并在了一幅之中,如“天藏王菩薩后土圣母眾”和“往古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道士女冠等眾”等。該壁畫雖然屬小水陸范疇,由于進行了大量的人物合并,所繪的人物之多卻超過了大水陸。如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腰殿水陸畫面積130平方米,繪人物約300多人;河北省石家莊市毗盧寺毗盧殿水陸畫126幅,繪有人物506人;而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47幅,面積93.13平方米,卻繪有各種人物達560多人,為研究水陸畫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組合情況提供了實物資料。
4、繪畫藝術(shù)精湛。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屬工筆重彩人物畫,在壁畫的制作上,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壁畫繪制方法,先用淡墨起稿,勾出輪廓,再施色彩。人物以墨線為骨,平涂著色,在著色上以朱紅為主,兼以黑、黃、綠色、瀝粉描金,顯得富麗渾厚,深沉古樸。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不論男女都面容豐滿,尤其是女性,圓臉高髻,豐腴肥碩,有唐代的遺風(封二,3)。畫師對人物畫的造詣較高,所繪人物造型優(yōu)美,形神兼?zhèn)?,如“主風主雨主雷主電諸龍神眾”(封二,4),畫面以雷公為中心展開,畫中雷公面如青靛,猴臉尖嘴,火眼金睛,怒目豎發(fā),裸胸袒腹,狀若力士;周身環(huán)繞連鼓八個,上飾火焰,其雙臂肌肉突起,左手執(zhí)楔,右手執(zhí)槌,作欲擊狀。在他的周圍有手持圓鏡的電母,身背風袋的風伯及左手持碗、右手作彈指狀的雨師等,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整個畫面中飛轉(zhuǎn)的連鼓,噴發(fā)的火焰,飄揚的衣帶,無不動感強烈。畫師憑借高超的線描技法,不僅把人物的外形刻畫得形象鮮明,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亦表現(xiàn)得細膩生動,如“十二元辰星君等眾”,表現(xiàn)了十二生肖駕云遨游于天空的情景,其中前排左二的紅臉黑須老者(肖兔)頭戴五梁冠,雙手執(zhí)圭,正向身右的白面長須者(肖龍)訴說什么,而對方右手持圭,左手食、拇指捻須,低眉作沉思狀(圖五)。畫中訴說者側(cè)首傾身的急切形態(tài)和聽者低眉捻須的沉思,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躍然壁上。
縱觀昭化寺大雄寶殿壁畫,畫師繪畫技法嫻熟,線條流暢自如,衣紋縐褶自然,人物神態(tài)生動。畫面旗幡衣帶,隨風飄拂,可以看到“吳帶當風”的藝術(shù)淵源。但亦有不足之處,如部分人物形象雷同,給人以程式化的感覺。但畢竟瑕不掩瑜,仍不失為明代水陸畫中的優(yōu)秀之作。
5、昭化寺壁畫有明確的作者及繪制時間。在南墻西邊金剛力士畫的左上方現(xiàn)存墨書題記:“時大明嘉靖肆拾壹年歲在壬戌冬拾月初拾日吉時謹志,畫工匠人任朝相”(圖六)。據(jù)此可知,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完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初十,由明代民間畫師任朝相繪制。目前,有關(guān)畫師任朝相的生平不詳,待考。
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以儒、釋、道三教人物為主,同時也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大量的古代人物服飾、兵器、儀仗、生活用具、花草樹木和民俗風情等,包含了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其豐富的內(nèi)涵有待于進一步揭示。
[1]孫啟祥:《毗盧寺創(chuàng)建年代、壁畫繪制年代考》,《文物春秋》1994年2期。
[2]王澤慶:《稷山青龍寺壁畫初探》,《文物》1980年5期。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