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尉犁縣順著塔里木河一路下來,看到進36團的標識牌時,我們高興極了。然而,才走了一兩公里,就覺得不對勁:起伏的沙丘伏臥在柏油路上。不到10公里,越野車已無計可施。大家意識到這是一條廢棄的路。只能先到若羌,才能進入36團。從若羌到36團所在的米蘭鎮(zhèn),85公里左右的路程。由于還在建設中,全部是沙子路。時近傍晚,大家都有點著急,而岔路口又多,來的車又少,好不容易碰上一輛車,問清路線,就急匆匆往前趕。如果天黑還趕不到的話,大戈壁晚上的寒冷和白天的熾熱可是兩個世界。恍惚時,只聽轟然一聲響,車急速駛離了路面,一頭扎向路基下,在車中像皮球一樣被顛簸的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車要翻。幾秒鐘宛如一個世紀,在路基下的搓板地上連續(xù)幾次拋起后,車狠狠砸向地面,居然沒翻。下車一看,都倒吸一口冷氣,車的右前胎爆掉不說,保險杠也耷拉下來,就連輪子的那個叫“鍋”的部件也像舌頭一樣翻卷了起來,看來是撞到了一塊大石頭上。在路過的一輛汽車師傅幫助下,換好胎,在茫茫夜色中又前進了兩個小時,終于找著了地圖上標著的這個小鎮(zhèn)。已是凌晨1點了,我們找到一個小飯館,大家舉杯共慶沒有出現(xiàn)大的事故,即使不死,但要是傷了一個,此行也就不成行了。
回到賓館,幾個人拖著疲憊之極的身體想洗個澡,沒水。好在服務員送來兩盆水,勉強對付洗了一下,沒想到米蘭如此缺水。記得地圖上標有米蘭河,就是《西游記》中唐僧、豬八戒喝了水的那條河,在當?shù)赜纸凶幽负印?989年,國家科學考察隊對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qū)進行綜合考察,證明河水中的確含有某種微量元素,對動物的生殖系統(tǒng)能產生特殊影響,可以增加受孕機會。
米蘭地勢平坦,周圍綠洲面積560平方公里,位于阿爾金山北麓,羅布泊南岸,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生態(tài)極為脆弱,冬暖無積雪,年平均溫度攝氏11.5度,米蘭河年流徑量1.3億立方。米蘭是一個小小的綠洲,周圍全部是沙漠。若羌是全國最干旱的地區(qū),而米蘭大概是若羌最干旱的地方,否則,不會連米蘭的所有賓館、招待所夏季都是限時供水。而且由于白天水的蒸發(fā)量大,所有的田地都選擇在晚上澆水,賓館、招待所和住戶家里停水也就不足為奇了。
出米蘭小鎮(zhèn)約十幾公里,遠遠地,就看見了黃色的沙漠。到了一個掛著牌子的平房,看到上面寫著:中國米蘭文化保護區(qū)。我們找著了這里的文物區(qū)協(xié)管員張玉國。老張帶路,我們駛向久已心儀的米蘭古城和佛寺。不一會兒,車又陷進了沙里,為了抓緊時間,只有棄車徒步而行。中間的沙路有一段隱約可見的鵝卵石鋪的地面。于是問老張,老張說這是上世紀50年代用過的313國道,也是古玉石之路和絲綢之路的老路??赡茏吡擞袃晒锒?,老張操著河南腔,突然一指:“佛寺到了?!蔽覀円惶ь^,一個帶有明顯印度覆缽特色的佛寺進入眼簾。
這座佛塔高約2.7米,上部呈圓柱狀,下部有殘斷的回廊,是地道的密宗風格。就在下部的回廊里,斯坦因在1907年盜走了舉世聞名的“有翼天使”像和其他壁畫以及吐火羅、梵、婆羅迷、吐蕃、漢文文書。面對著“有翼天使”,斯坦因驚呆了,他驚呼:這種畫像必須追溯到希臘的神話,以有翼的愛神為其直接的祖先,并認為這也是佛教的乾達婆——樂神“飛天”?!坝幸硖焓埂蹦谴蟠蟮难劬?,長長的眉毛,炯炯的眼神,高高的帶著鷹鉤的鼻子,微笑的渾圓臉龐,無一不散發(fā)著異國他鄉(xiāng)的情調。學術界認為,“有翼天使”的成像時間最遲不晚于公元3世紀,是采用古希臘、羅馬的藝術技巧和形式以宣傳印度佛教思想內容。這種文化移植的跨度宣告了羅布泊盆地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中西文化的交織是如此的密切,往往出乎今天人們的想象。
往東約兩公里,位于羅布泊南岸與樓蘭遙相呼應的就是伊循古城了。伊循古城名稱來自于斯泰基語,來源于希臘史料中提及的“伊塞頓”,也就是大月氏人。大月氏在唐朝時又被稱為“吐火羅”,是典型的歐洲血統(tǒng)人種。看起來,大月氏人從哈密、巴里坤東天山被烏孫擊敗后,基本上退居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塔克拉瑪干”的本意是“吐火羅人的家園”,并不是“進去出不來”的意思。
伊循古城南北長270米,東西寬290米,城高7米。站到城堡上,可以看到城堡南邊古米蘭河隱隱約約的河床。這是從敦煌進入哈密黑戈壁后沿疏勒河到樓蘭的重要關口,扼樓蘭道南北要沖。城墻是就地取材,用夯土打成的土坯,和紅柳夾筑修成的。這一點和新疆絕大多數(shù)的烽燧、古城基本一樣。遙想2 000年前,從長安來的名將傅介子和他帶著的40名士兵就在這里屯墾戍邊,與長安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及時把塞外邊事報告漢王朝。今天來自天南地北的新疆建設兵團戰(zhàn)士已把這里建設成一片生命的綠洲了。
在米蘭,最引人矚目的是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漢唐時代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離米蘭綠洲不遠,在東面的地方,有一塊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的土地,地表面密布著直徑約3厘米左右的小礫石,寸草不生,荒無人煙。但就是這塊不毛之地,卻分布著米蘭古灌溉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1973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勘測設計隊發(fā)現(xiàn)的。
米蘭古灌溉系統(tǒng)由一條總干渠、七條支渠和許多斗渠、毛渠所組成,呈一扇形由南向北展開,所灌范圍東西約6公里,南北約5公里。西漢的屯兵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水利技術,使米蘭古灌溉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了高超成熟的農業(yè)社會特征,充分考慮到了新疆的實際環(huán)境。新疆位于歐亞大陸的中心,距離海洋相當遙遠,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雨量非常稀少,年均降雨量只有100~200毫米,而若羌、米蘭等地僅有10毫米。但新疆又有很多著名的高山大川,冰川豐厚,每到春夏之季,融化的冰雪一路狂奔而下,沖向盆地。建立起實際耐用的灌溉系統(tǒng),可以充分利用山上流到盆地的水,積累水資源,可謂一舉數(shù)得。這個水利灌溉系統(tǒng)直到唐代還為吐蕃人所使用,對于今天的我們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啟迪。從生存的實際出發(fā),建立合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用以調節(jié)人對自然的消費,已是刻不容緩了。
要離開米蘭了。這里的人們已開始注意到人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規(guī)律,這是成熟的人文社會的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