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的股市和媒體近幾個月非常熱鬧。話題無非兩個,一是股權分置,二是如何在股市抄底和尋找漲停先鋒。
竊以為,多數(shù)人忘記了一個事實: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噪音,或者至多是次一級的問題。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公司治理究竟有無改善,以及一個股票的內(nèi)在價值究竟幾何。
我建議在苦海中掙扎的股民們退后一步,認真分析一下兩個對股民和股市都至關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公司治理和公司質(zhì)量的改善。為什么中國上市公司質(zhì)量如此差?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企管人員在市場經(jīng)濟的戰(zhàn)場上還是小學生,尚無經(jīng)驗。搞了50年計劃經(jīng)濟,自然缺乏真正懂得企管的企業(yè)家;二是公有制以及相關的政府干預。公有制的真正含義是所有者缺位,政府干預又意味著企管人員眼睛向上,不向市場。
提高中國公司的質(zhì)量,需要民營化、政企分開以及幾代人謙虛地學習做生意的ABC??墒桥e國上下如此浮躁,哪里有心思學習市場調(diào)研、產(chǎn)品研發(fā)乃至客戶服務?哪里有心思潛心于制度建設和風險控制?而如果不從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質(zhì)量,上市公司至多只夠短炒,根本就談不上投資。
第二個問題是對所關心的股票作出十分冷靜的、客觀的估值。不懂估值的人怎么辦?花三年時間惡補。中國專業(yè)炒股的隊伍很龐大,大家有時間傳播小道消息,卻沒有時間學點真東西。有些人總說實在太忙,無暇學習和做公司調(diào)研,可是他們有時間炒股和“燒錢”,買房子之前有時間看樓盤。
很多人做公司調(diào)研和分析時淺嘗輒止。因為他們早就下了結論要買某只股票,調(diào)研只是應付自己,走個過場?!凹辈豢赡偷刭I股票”是一個很常見的毛病。另一個毛病是講宏觀故事,諸如中國的人均啤酒消費量只相當于外國的十分之一,某公司的襪子世界馳名,等等。
不少人身上的“文革”惡習很重,只要聽到別人說某公司估值過高或股市下跌,就把政治覺悟提到最高:“你代表誰說話?動機如何?是不是在拋空?”“文革”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一些年,可是這些人受其遺毒影響還是不淺。
關于股權分置改革,不少人存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控股股東在取得了流通權之后,不一定真的會賣。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如同把黃鼠狼送到雞籠旁邊,還說黃鼠狼不一定會吃雞。我想問,如果不想賣,為什么要申請做股權分置的改革呢?如果對公司前途看好且股票又嚴重低估,那么控股股東為什么不大量回購股票,甚至把這個公司私有化?
我在今年5月本欄目文章中問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如果上帝把某個股票的市盈率打到了2倍,請問這個公司會因此停止新股發(fā)行嗎?或者會大量回購它的股票嗎?
當然不會的。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些公司只想圈錢,根本不在乎攤薄或凈資產(chǎn)收益的下降,因為公司是別人的。申請做股權分置的改革的公司其實就已經(jīng)向世界做了聲明:它的大股東在未來要賣股票;而且為了取得這個流通權,他們甚至不惜花很大的代價買通現(xiàn)有的流通股股東(比如10送2或10送3)。這樣,他們的動機己經(jīng)昭然若揭,事實上也變相承認了股票現(xiàn)在是嚴重高估。
改革也好,不改革也好,上市公司發(fā)新股或用其他手段圈錢的本性是不會變的。這也就是我們的經(jīng)濟制度走到了極限的根本原因。
我從來就反對股權分置改革,因為我不認為“A股含權”有任何道理。我曾于今年2月在本欄目稱“‘A股含權’是個美麗童話”;我認為A股上市時的“暫不流通”并非“永不流通”。況且,一個公司流通盤子究竟是40%還是80%,根本不影響它的基本面或者估值,所以也不存在補償流通股股東的必要?,F(xiàn)在大門一開,后面的問題就來了。換言之,我買郵票集郵,如果虧了錢,政府要不要補償我?我買房子虧了錢怎么辦?這樣的“道德風險”是很大的。
當然,虧了錢的股民有一肚子話要說,但政府不該用破壞市場紀律和原則的辦法來對待,應該檢討過去十幾年的IPO改革,防止這五年的大股災重演,應該檢討我們的經(jīng)濟制度:我們的很多公司為什么根本算不上是“公司”?因為他們一天到晚一門心思只知道圈錢。另一方面,股民們不甘心做犧牲品,也不應成為這種市場的助長者。有些人說,我買股票只是為了用更高的價格賣出去,也就是說,等待下一個傻瓜來接棒——可是,如果下一個傻瓜不現(xiàn)身呢?
作者為UBS(亞洲)董事總經(jīng)理、中國研究聯(lián)席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