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后媽”在我的心目中便成了刻薄、狠毒的代名詞,這當(dāng)然與母親和奶奶的灌輸是分不開的。長大以后,特別是到農(nóng)場當(dāng)了一名牧工后,因為有一段親身經(jīng)歷,“后媽”的概念在我的腦海里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剛到農(nóng)場時,我就跟師傅放一群“生產(chǎn)羊”。對于牧工來說,最艱苦的就數(shù)羊產(chǎn)羔和剪羊毛的日子。二月下旬,高原牧場依然是冰天雪地,寒氣襲人。白天跟著羊群爬了一整天的山,后半夜又被師傅從被窩里叫起來值班“守夜”。那天有好幾只羊要產(chǎn)羔,我到羊群中巡視了一圈,又回到窩棚里穿上皮大衣,坐在羊糞爐子邊,豎起耳朵,警惕地聽著羊群的動靜,不知不覺地又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
當(dāng)我被凍醒后,扭亮手電筒,到羊群里一看,又有四個小生命降生了。其中三只綿羊羔子雖然身上還沒有完全干燥,但已經(jīng)站立起來,摸索著吃奶了;而一只山羊羔子橫躺在地上,盡管還有一絲呼吸,母山羊還在伸出舌頭不住地在它的身上舔著,但它的四條腿已經(jīng)被凍成僵直的冰棒。我趕緊把它抱進(jìn)窩棚,點燃火爐給它“送溫暖”。不幸的是,這只山羊羔最終還是沒有站起來——由于我的失職,它被寒冷奪去了生命。
失去了孩子的母山羊白日里還是那么溫順、安詳,晚上一回到圈窩子上,就顯得焦躁不安,不停地“咩咩”叫喚著,滿地找它的孩子,看上去像是要瘋了一樣。
五天以后,母山羊的情緒才慢慢趨于穩(wěn)定。正在這時,一只綿羊產(chǎn)了一對龍鳳胎兄妹。那時牧場的條件還很差,基本上是靠天養(yǎng)畜,沒有多少飼料貯備。一個羊媽媽要帶兩只羔子,往往是羔子養(yǎng)不活,大羊晾了皮。一般情況下,牧工們總是讓近期失去了“孩子”的羊媽媽“領(lǐng)養(yǎng)”雙胞胎中的一個,借以提高羔羊的成活率。有的羊媽媽比較隨和、“好說話”,我們讓它給羊羔子喂上幾次奶,它很快就接受了過繼的子女;有的羊媽媽則不愿承認(rèn)這種強(qiáng)迫的過繼關(guān)系。那只死了孩子的母山羊就屬后一類。為了讓它“認(rèn)子”,我們想出了種種辦法,諸如把它的尿液或奶汁抹到羊羔身上,甚至把它死去的孩子的皮剝下來,給它的“繼子”“穿”上等。
我在師傅的指導(dǎo)下,抱了雙胞胎兄妹中的“哥哥”去讓母山羊喂奶。我摟著它的脖子,把綿羊羔放到它的身子底下,小羊羔很快找到奶頭噙住吃起奶來了。母山羊轉(zhuǎn)過頭去在它的屁股上聞了聞,抬起一條后腿一蹬,正中它的脖頸??蓱z的羊羔就橫躺在了地上。饑餓難耐的羊羔翻身起來,繼續(xù)尋找“新媽媽”的乳頭,我緊緊抱住母羊,強(qiáng)迫它喂奶,在它不停的反抗中,完成了第一次“認(rèn)親”。
以后每次喂奶,它的掙扎慢慢減弱,到了第三天就完全停止反抗了。它總算承認(rèn)了這個“過繼”的兒子。此后,它將自己全部的愛都傾注到了兒子身上。每當(dāng)羊羔吃奶時,它就溫順地站在那里,三條腿著地,一條后腿微微抬起,悠閑地倒著沫,不時地回頭聞聞小羊羔的屁股,又抬起頭來倒沫,眼里充滿了母親的自豪感。
山羊“后媽”舍不得兒子離開半步。不會吃草的小羊羔最喜歡結(jié)伴睡覺,一旦睡著很容易和媽媽失散。每當(dāng)羊羔睡覺時,山羊“后媽”寧可“掉隊”,也不肯離開它的孩子,總是在兒子周圍吃草,哪怕已經(jīng)沒有草可吃。有時羊群離它遠(yuǎn)去,它就停止吃草,站在兒子身邊焦急地呼喚著。直到喚醒兒子,才領(lǐng)上它追隨羊群而去。
五月初,青草剛剛露頭,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也是牲畜死亡的高峰期。恰在這時,師傅請假下山,迎接他即將出世的兒子去了。我上山還不到10個月,對野外工作還沒有完全適應(yīng),一下子要獨立地面對許多問題,一時不知所措,緊張得幾乎要崩潰。
一場大雪埋沒了所有的牧草,我?guī)细杉Z,把羊群往山口外趕。午后,強(qiáng)壯的羯羊和不帶羔子的母羊依然精力充沛,爭先恐后地向山下跑,老弱幼羊逐漸掉隊,“一條鞭”變成了“滿天星”。別說是趕路,就是將羊收攏到一起,也很難辦到。大多數(shù)羊媽媽跟山羊“后媽”一樣,守著她們的孩子,不肯前進(jìn)??纯慈疹^就要落到西山那邊去了,山口還是“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我的心里急得火燒火燎的。本來就弱不禁風(fēng)的羊群,一天沒吃上草,又走了很多路,加上積雪的阻力和羔羊的羈絆,母羊們都不愿再向前挪動一步。我只好抱起兩只羊羔向前走,羊媽媽們也跟著我前進(jìn)。我向前走幾十步,把懷里的羊羔放在地上,又回過頭去再抱上后面的羊羔……如此往返了幾十個來回后,我再也沒有一絲力氣了,無可奈何地躺在雪地上。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的心情也像這天色一樣灰暗。對于放羊娃來說,在野外過夜是司空見慣的,算不得什么稀罕事。重要的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保證羊群的安全。這時,我唯一能做到的只有攔住先頭“部隊”,讓“先鋒”融入“后衛(wèi)”中,停止前進(jìn),集中休息,以保證“隊伍”中任何一員不走失或淪為野狼、狐貍口中的美味。
為了守護(hù)羊群,也為了保持適量的運動以抵御寒冷的侵襲,我繞著羊群在雪地上不停地轉(zhuǎn)圈。白天的超額消耗使我漸漸地放慢了腳步,只是始終不敢停止運動。漸漸地,我堅持不住了,便找了一塊比較平整的大石頭,拂去上面的積雪,坐在上面打起盹來。
羊群一陣騷動,我從夢中驚醒。不知何時悄然升起的殘月,已懸掛在了天上,潔白的雪地給清冷的月光平添了三分光亮。我揉揉眼睛,目光向羊群中搜尋過去。只見北邊羊群的邊緣有一團(tuán)紅光在跳動。啊,偷羊羔的狐貍!我正要跳起來趕走它,只聽“撲”的一聲——顯然是從羊鼻孔中發(fā)出的聲音,使那紅狐貍倒退了幾步。狐貍的本事比狼差遠(yuǎn)了,它只能伺機(jī)向處于“嬰幼兒”時期的羊羔子下“手”,半大的羔羊和成年羊,它是沒有能力征服的。好奇心使我忘記了自己的職責(zé),為了一飽眼福,居然冷漠地來了個坐山觀“虎”斗。
我看清楚了,發(fā)出怒吼聲的正是那只山羊“后媽”,只見它毛發(fā)直立,低著頭,下巴幾乎挨到前腿,亮出兩只并不鋒利的犄角,儼然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架勢。它的綿羊兒子驚恐地站在它身后,竟然不知道鉆進(jìn)羊群里躲避敵人。
狐貍試圖繞開山羊“后媽”,直取它的孩子。狐貍一會兒跳到它左面,一會兒又跳到它右面。但是,無論狐貍從哪個角度進(jìn)攻,都無法迂回到山羊“后媽”的后方或側(cè)翼,更無法接近它的孩子。山羊“后媽”兩只眼睛瞪得溜圓,鼻孔里不時噴出“撲、撲”的氣流,隨著狐貍進(jìn)攻方位的變化,不斷調(diào)整著自己的姿勢和朝向,永遠(yuǎn)是一對犄角對準(zhǔn)敵人。這樣對峙了大約三五分鐘后,狐貍一個跳躍,凌空而起,已到了山羊頭頂?shù)纳峡?,如果它落下來抓住羊羔,瞬間就可以咬斷羊羔的喉管,我就只能為可憐的小綿羊收尸了。我忍不住大吼一聲,想嚇退狐貍。不料山羊“后媽”略一后退,昂頭向狐貍撞去。狐貍朝后跌落下去,就地一滾,翻身起來,一溜煙跑了,眨眼工夫,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山羊“后媽”在這次保衛(wèi)兒子的戰(zhàn)斗中被抓瞎了一只眼睛,一只耳朵也被撕成了兩半。我被山羊“后媽”為保衛(wèi)自己的孩子不畏強(qiáng)暴、勇于戰(zhàn)斗的精神震撼了,在心里暗暗地感激這只“不通人性”的山羊“后媽”,它使我對“母愛”的認(rèn)識前進(jìn)了一大步。我不敢想像,沒有愛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但是,要愛到忘我的境界,愛得無私、愛得純潔、愛得高尚、愛得偉大,山羊“后媽”則是我當(dāng)之無愧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