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一個終日刮著“妖風”的田徑場,一段“就像每天燒水只燒到溫吞就停止”的訓練生活……2005年7月,在美國訓練半年的國家田徑隊短跑小組結(jié)束“飛人計劃”,回到北京。他們的心中,裝著頗豐的收獲,也裝著不少的困惑。
這半年,太平洋的那端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我們又能從這些故事中得到什么?8月初,在短跑小將楊耀祖飛赴芬蘭世錦賽之前,記者采訪了他和教練劉俠。
“簡約而不簡單”的專項訓練
2月1日,楊耀祖開始了在美國的第一次正式訓練。雅典奧運會200米比賽他進入復賽,是中國男子短跑選手中最耀眼的新秀。
拿到訓練計劃一看,楊耀祖別提多開心了:每周五天,每天一個半小時,這也太輕松了!
的確,與國內(nèi)的訓練計劃比,這份計劃確實顯得“輕飄飄”。國內(nèi)奉行的是“三從一大”,每天的訓練從大清早的跑步開始,下午才結(jié)束,特殊時期晚上還時常加“小灶”,時間長,量也大。
可第一天練下來,楊耀祖臉色就不對了。幾天下來,興奮勁兒全無,他抱怨道:“還不如在國內(nèi)呢!”
負責楊耀祖訓練的是美國著名田徑教練克萊德·哈特,他有著42年執(zhí)教經(jīng)歷,曾經(jīng)培養(yǎng)了200米、4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邁克爾·約翰遜、雅典奧運會400米冠軍杰米·瓦里納。與國內(nèi)教練員制訂的針對性計劃不同,哈特的這份計劃非常“全能”。他帶的所有運動員都根據(jù)它訓練,而且也沒有大小周期調(diào)整和賽前調(diào)整。
劉俠保留了這份計劃的主要內(nèi)容:
雖然每天都是不同的形式,但歸根結(jié)底就一個字:跑!看似簡單的練跑,要完成起來卻并不容易。
哈特的訓練計劃十分重視跑量的堆積和訓練的密度,對各分段的跑法都很有講究,他要求跑多少就得跑多少,不能快也不能慢,要求加速的地方必須加速。
如500米練習中,哈特要求前400米的強度為58秒,后100米全力;中,全程強度為1分12秒5。雖然這樣的要求在國內(nèi)也能承受,但國內(nèi)運動員都穿釘鞋,摩擦大,腳底發(fā)力更輕松,能降低跑的強度。哈特則要求隊員穿著普通的膠鞋完成。在美國的160堂課,隊員們穿釘鞋訓練的時間,也就20堂課左右。
對于這樣的訓練,楊耀祖充滿了強烈的抵觸。一方面,這次短跑小組在美訓練的貝勒大學田徑場,是個“百年不遇的風水寶地”,“每天訓練不管跑到哪兒都是頂風,運氣好的話那個風是會很賣力地招呼我的哦!”訓練場外20米處就是一條鐵道,每天訓練都有運貨的火車隆隆通過,汽笛聲淹沒了教練的哨聲。
另一方面,楊耀祖剛從200米上升到400米,很多強度要求無法完成,讓他覺得身心俱疲。直到兩個月之后,赴美訓練的四個中國小伙子才逐漸適應了這種高密度的訓練。
劉俠對這份計劃也有困惑:國內(nèi)講究對癥下藥,一人一方,畢竟每個運動員都存在個體差異,難道美國的世界冠軍都是這樣練的?
盡管有疑問,但短跑組充分相信哈特,半年來,一直按照哈特的計劃進行訓練。劉俠說,由于時間短,訓練效果還不是十分明顯,只能通過今后的比賽來檢驗。
“小”步驟大作用
半年的訓練還給楊耀祖補了一課,那就是準備活動的重要性。
哈特制訂的準備活動是一支緊湊的“三部曲”:3圈100米直道變速跑,加一個200米變速跑,這是第一步;拉伸、牽拉肌肉練習,由上肢到下肢,從細小關(guān)節(jié)到大關(guān)節(jié),這是第二步。完成前兩個步驟用時約20分鐘。第三部分是一整套專門的美式新練習,快速高抬腿跑、折疊跑、抬腿、后伸等,距離在20米到30米之間。整個準備活動的時間為30至40分鐘,內(nèi)容則每天固定不變。
與國內(nèi)的很多運動員一樣,楊耀祖開始對這些準備活動并不以為然,沒有好好地貫徹要求,到正式訓練就感覺活動不開,專項跑的訓練質(zhì)量也不高,不能很好的完成強度要求。經(jīng)過教練的提示才明白,這個原來在他眼里并不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整個訓練有著不小的影響!
劉俠認為,相比國內(nèi)慢跑三圈、拉肌肉等近一個小時的準備,這套準備活動節(jié)奏更快,調(diào)動也快,而且充分到位,肌肉、關(guān)節(jié)、內(nèi)臟、競技狀態(tài)馬上能夠提升到所要達到的要求,為訓練的完成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值得借鑒。
“新”比賽“新”體驗
美國的比賽設置也讓中國的教練員、運動員大開眼界。
國內(nèi)不管大賽小賽,教練員都會提前對訓練計劃進行有針對性的調(diào)整,根據(jù)運動員的特點或減少或加大訓練量,時間基本都在一周以上,賽后也會有一周左右相應的調(diào)整恢復期。
而美國的比賽往往被安排在周六進行,周一至周三按照正常的訓練計劃進行,只是稍微減少跑量、提高跑的強度,周四開始作一些賽前的起跑練習,周五作賽前的準備活動,周六上賽場。比賽完休息一天,到周一重新投入正常的訓練,根本沒有比賽完休息調(diào)整的時間。
從3月26日開始,每隔兩周,楊耀祖就要接受這樣的一次考驗。半年來,他一共參加了7場比賽。
5月14日,亞特蘭大,楊耀祖參加了他在美的第五場比賽,也是在他眼里“最夸張”的一場比賽。
這場比賽類似于美國大學生聯(lián)賽中的一站比賽,對參賽選手也沒有限制,誰都可以交錢報名,裁判以每個人的報名成績進行排組。雖然不是什么大型的比賽,但水平可不低,楊耀祖去年20秒59的最好成績,只能被排到邊上的道次。
賽前三四天楊耀祖才接到比賽通知,馬不停蹄地趕到比賽現(xiàn)場,還沒來得及好好休息,就參加了比賽。然而,令楊耀祖和教練意想不到的是,那次比賽他100米、200米的成績分別為10秒40和20秒88,還是基本發(fā)揮了水平。
這次比賽使楊耀祖充分體會到,緊湊的訓練、比賽對提高連續(xù)比賽的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也幫他建立了充分的自信:雖然身體狀態(tài)不佳,但跑下來之后并不覺得怎么累,并且整個跑的節(jié)奏也很穩(wěn)定,這樣的情況下都能發(fā)揮出水平,如果完全調(diào)整好呢?
楊耀祖的主項本是200米,但去年6月約翰遜訪華時曾表示,他是一位很有潛力的隊員,應該加練400米。他這次到美國,主要就是練400米的??上У氖牵粎⒓恿艘粓?00米的比賽,那也是他在美國的第一場比賽.就在貝勒大學的訓練場上進行。
比賽當天下著雨也比較冷,楊耀祖跑完200米后就不知道怎么跑了,動作也很僵硬,最后的成績是4日秒61,對這個成績,他充滿了疑問。楊耀祖說:“2002年在國內(nèi)訓練時,我還跑出過47秒.那時候也沒練過?,F(xiàn)在專門練了400米,成績怎么反而不如從前呢?”
哈特認為,在氣候不好的情況下,這個成績還是能接受的。楊耀祖真實的水平應該遠不止這些,只是現(xiàn)在還不會跑而已。
這次比賽之后,劉俠考慮到楊耀祖對400米的節(jié)奏尚未完全掌握,參加比賽為時尚早,在他的要求之下,之后楊耀祖放棄了400米,只參加100米和200米。
“戀”上力量訓練
很多人再見到楊耀祖時,都說他黑了不少,臉也明顯瘦了,“可是我的身體結(jié)實了,體重還增加了一公斤呢!”這也是此次美國之行的又一收獲。
楊耀祖第一次400米比賽后程的乏力,跟他上肢及軀干的力量小不無關(guān)系,擺臂無力,動作變形,速度減慢,這也是我國短跑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在力量環(huán)節(jié),我們的訓練手段比較少。一般上肢是臥推和高翻,下肢是深蹲和蹲跳等.側(cè)重點放在大力量上。
在美國,綜合力量訓練花樣多,實效性好,尤其是上肢軀干力量,一些細部的小力量訓練,效果非常好。通過一段時間的力量訓練,楊耀祖便能夠把擺臂的動作維持在一個比較快的速率,從而獲得很好的助力,跑的動作不再變形,為提高比賽成績奠定了基礎。
在力量練習器材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大健身球。練的時候要求隊員躺在球上完成啞鈴直臂舉等動作,不熟練者還真控制不好。劉俠在國內(nèi)曾經(jīng)見過幾次,但從未用過,而在美國,這是田徑運動員的“常規(guī)武器”。
還有一塊看似平常卻一定要雙腿才能站穩(wěn)的海綿墊,要想在這樣的器械上既保持平衡,又做完整的動作,非得協(xié)調(diào)好身上的每一塊肌肉不可!
除了這些“新式武器”外,常見的膠帶練習也給隊員們帶來了麻煩。
膠帶練習的器械,就是一根皮筋,國內(nèi)的做法是將跑的動作分解成幾部分進行,著重髖關(guān)節(jié)的擺動速度,主要練習大腿肌肉,每次動作只是后蹬腿,并不接觸地面。而專職力量教練丹尼·布拉哈姆的要求是:做膠帶練習時,要完整地接近跑的動作,后蹬、折疊、前擺,一次性完成,同時完善做這些動作所需要的各部位的力量。
楊耀祖開始做的時候,老感覺這個不對那個不好,聽了布拉哈姆的解釋之后才明白……
雖然經(jīng)歷了很多從不會到會再到適應的一個個環(huán)節(jié),但半年練下來,楊耀祖覺得美國的力量訓練還是“挺對自己胃口的”,他的上肢及軀干力量都提高了不少。
全面推廣為時過早
在楊耀祖眼里,美國的訓練“就像燒水每天只燒到溫吞就停止,雖然每天都能保證訓練的系統(tǒng)性,但缺乏強有力的能夠達到沸點的鍛煉”。
他所謂的沸點,指的就是更針對亞洲人身體條件的一些爆發(fā)力和絕對速度的訓練。這對黑人運動員來說是天生的,中國的運動員則必須通過后天的訓練去提高。這也是讓楊耀祖對哈特訓練計劃產(chǎn)生抵觸的主要原因。
盡管后來習慣了哈特的訓練,但在準備活動及專項訓練中,楊耀祖還是保留了自己在絕對速度及爆發(fā)力方面的訓練要求,在實踐中嘗試尋找真正適合中國運動員的訓練方法。
這些經(jīng)驗是否能在國內(nèi)推廣,劉俠認為就目前而言還不成熟。畢竟這個訓練究竟有多大好處,還需要通過一些比賽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