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今年兩會的一個熱點話題。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大家十分關注著在新的形勢下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fā)展;關注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人的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關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概括。
怎樣構建和諧社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報告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提出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興國戰(zhàn)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科學、教育、文化事業(yè),并給予足夠重視。我認為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最重要的基礎。
為什么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基礎?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先進文化是引導一個民族和國家不斷走向現代文明的思想保證。我們現在進行的事業(yè),是21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現代經濟文化水平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我們的文化基礎是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其中有些優(yōu)秀文化需要發(fā)揚。但是現代社會中存在一些丑陋現象,比如,有些人當官不為民、以權謀私;有一些人富裕了以后,缺乏為公共事業(yè)服務的觀念等。其根本是一個文化的問題,是否具有先進文化素質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要有現代的物質文明,重要的是要有先進的文化來引領社會的發(fā)展。而科學的思想,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特別是科學的知識,這都是現代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怎樣向社會,向廣大公民傳播和普及科學文化,體現現代文明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大家知道,近現代科學不是產生在中國。從外邊引進一些科學文化思想,怎樣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搞好嫁接,怎么樣用先進的文化來武裝我們的民族,武裝我們的廣大民眾顯得十分重要。
在實施我們黨的第一要務,加快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的進步??萍歼M步要依靠我們培養(yǎng)起來的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更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作基礎??萍歼M步不是單純引進的科技進步,買來的科技進步是不能持久的,必須依靠國家自己培養(yǎng)起來的一批又一批、掌握了具有現代科技知識的科技人才隊伍,否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如果科教興國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話,就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梢赃@么說,如果廣大的公眾沒有掌握科學文化,不斷實施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的話,就不能實現全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科技創(chuàng)新是很重要的。人類之所以與其他動物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會使用工具,而在于他會制造工具。同樣,對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來說,僅僅從國外買進一些先進設備,并使用這些設備是遠遠不夠的。國家的發(fā)展,在于你能不能夠自己去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工藝技術,并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產生物質的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
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要與廣大公眾生產、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實踐相結合。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向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都要避免空對空,單純地去講,則是既不看對象,也不看實際需要的做法。我和一些專家探討中國文化發(fā)展史時提出過一個問題,中國的道教、儒學都有相當扎實的根基。但是,到了漢朝,佛教卻能長驅直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比道教和儒學更加力求和普通老百姓的生老病死保持比較密切的結合。它的教義和理念,讓老百姓感到要做好事,現在做好事為后世積德,盡管輪回這種東西,以唯物主義的觀點講是不科學的,但是它的理念是緊緊抓住老百姓還沒有掌握科學知識的現實情況,把自然世界中的各種現象神化和迷信化來宣傳,就達到效果了。由此可見,佛教能在我們國家的道教和儒學根深蒂固的情況下進來,確實在聯系實際方面下了大力氣,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傳播科學文化的人借鑒的。所以科學文化的傳播,一定要跟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實踐相結合,使群眾感覺到我們的先進文化和科技文化與他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讓他們認識到掌握了科學文化生活水平就能不斷地提高,就能過上現代人的文明生活。
傳播科學文化,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一個戰(zhàn)略性的、長期的任務,是急不得的。實際上,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戰(zhàn)略性任務。如果指望著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立馬見效,那是不現實的,也是違背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一個民族的先進思想文化的培育和建設,不同于建一幢大樓,完成一個工程。育人工程是一個長期的戰(zhàn)略任務。但是,如果不從今天做起,就會丟掉明天。我們各級干部一定要樹立為祖國大業(yè)長久發(fā)展,為子孫后代負責的思想,在實際工作中為先進文化、科學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努力工作。我們可能一下子還看不到什么功勞,但是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我們祖國的偉大復興來說;是有著深遠意義的。
對科學普及工作的理論思考
首先要探索一下科學普及工作本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我們過去對科普工作,抓項目抓活動多一些,但是怎樣對我們的科普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使科普工作做得更具科學性,更符合客觀規(guī)律,這是科普工作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說當前我們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應該就是一個好的開頭。這種計劃不單是安排項目對象,其本身就是要理性地思考向公眾傳播科學文化的客觀規(guī)律。
其次科普工作要重視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樹立并弘揚科學精神。人類的文明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那么,既然文明的腳步沒有停止,我們現在傳播和普及的科學文化跟人類幾千年的歷史是什么關系呢?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度里,怎么樣把現代科學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植根于中國公眾的思想呢?要做到這一點,不研究歷史,不研究文明史,是不行的。在我國歷史上,孔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作為儒家圣賢被推崇的,近代科學的發(fā)展是從1654年哥白尼的天體論以及牛頓自然科學原理開始的?,F代科學則是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開始。今天我們在以孔子為榮的同時,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到底哪些是應該繼承,哪些是揚棄的呢?幾千年的基本觀念、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形成很多人自覺不自覺地,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的行為方式,這都是在文化歷史積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我們需要研究現代的科學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發(fā)揚和發(fā)展中的歷史傳承關系。
再次,科普工作對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與當前我們所倡導的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設應該怎樣很好地結合。對于這個問題,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應達成共識,使科普工作有更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一些人由于急功近利,不理解不認識,往往對科學普及工作還沒有足夠的重視。
總的來說,建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是要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大系統(tǒng)的概念。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是健康發(fā)展,是系統(tǒng)的整體的協調與和諧。所以,對所有的科技工作者來說,一方面要看到不專不深是不行的,社會需要有分工,如果大家都是萬金油的話,社會不可能健全發(fā)展。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專門人才,必須知道你是整個社會大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盡管你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你是為整體服務的,某一方面的專家只有在整個大系統(tǒng)里,才能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從而為推動整個社會的整體發(fā)展作貢獻,如果不知道這一點恐怕鉆得再深也沒有用處,鉆得深是為了在廣泛的領域里面得到更好的應用。同時,即使專,也應該了解社會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識,鉆研某一學科的知識,而不用其他新的知識,再專的也是不行的。實際上,一個好的科學工作者,必須有一定的哲學理論的造詣。如果沒有這個辯證的思維和唯物的精神,沒有基本的哲學思想,就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科學家。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科學的思維方式和一個探索世界和認識社會的強有力的工具,這就是所謂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
科普工作者要做好為整個宏觀系統(tǒng)搞好服務的準備。要懂得人文情懷和人文知識,如果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沒有跟社會文明進步很好的結合,就是失敗的科學家。此外,現代科普工作的設施和手段以及科普建設工作需要不斷地加強,這一點目前已經有了新的局面和變化。比如,科技館在向科學中心發(fā)展,未來的科學館很重要,它必將在未來的文明社會里成為人們喜歡去的地方。人們購買物質生活晶,要去商店,要提高文化水平,從兒童到青年要進入學校,而廣大公眾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則要進入科技館。這個事情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