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yī)學認為:冬季進補,一定要講究原則,即以溫補為主,重在養(yǎng)腎益肝。由于冬季“在天為寒,在人為”腎”,而腎在五行中又屬水,故腎氣最旺,一旦寒邪入腎,便會引起諸多疾病。再由于腎陽有促進機體溫煦、運動、興奮、化氣的功能,腎陰則對人體起著滋潤和濡養(yǎng)的作用,而兩者之功效,既是相反,又是相互制約。所以,陰陽失衡,開合失調(diào),則排尿失常,故而必須重視補養(yǎng)腎臟。又因腎屬水,水生木,肝屬木,故而肝氣相對較旺,因此也得重視滋益肝臟。當然,還得兼顧調(diào)理心、肺兩臟(因為這兩臟在冬季都處于弱勢)。正常情況下,居上位的心火下降于腎,居下位的腎水上濟于心,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即所謂“心腎相交”,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則導致腎水凝聚或其它病癥。所以,我們必須要協(xié)調(diào)心腎之間的關系,從而滋腎水、降心火。再因肺主呼吸為水之上源;腎主納氣統(tǒng)管水液代謝,這兩者在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方面關系尤為密切,因此,時逢冬到之時,進補顯然應該調(diào)養(yǎng)肺臟,補氣滋陰,以免肺腎功能的失調(diào),而導致哮喘、水腫之類的病癥或其它炎癥發(fā)生。
為此,人們根據(jù)冬季氣候的特點和人體適應的能力,自古以來,便把冬季作為進補的最好季節(jié)。所以,中國幾千年來民間就有“冬令進補,春來打虎”的說法及傳言。鑒于此情,筆者將所收集到的數(shù)款很適合冬季食用的食療菜譜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當歸燉羊肉:取羊肉250克,切塊洗凈;當歸30克,生姜15克(裝入紗布袋內(nèi)),放鍋內(nèi)燉至肉熟。去藥袋吃肉喝湯,溫中補血。此菜適用于身體虛寒、血虛頭暈、產(chǎn)后腹中冷痛、血枯經(jīng)閉等。若是腎虛陽衰、腰膝酸軟、陽瘺陰冷,可配伍人參、大棗、海參、栗子同用。
土豆燒牛肉:牛肉300克,洗凈切塊,下熱油鍋稍煸,加黃酒、醬油、生姜,用文火燉至肉將熟時再投放切塊土豆200克,加白糖適量。適用于老年冠心病、中風后偏癱、神疲乏力,筋骨損傷、慢性腎炎、術后恢復期。若用于氣血虛弱、虛損贏瘦可配伍人參、山藥同用;若用于腰膝酸軟可單用煮食或配伍枸杞子同用。
茴香燉豬腎:豬腎2只,洗凈后從凹處剖開,填入茴香15克,以線縫合后放入沙鍋內(nèi)加黃酒、生姜、鹽,加水燒沸后改文火燉熟。該萊可溫腎散寒、暖腰止痛,適用于腎虛腰痛,腰肌勞損、老人步履不堅。若因脾陽不振、腎陽衰微導致的水腫配伍杜仲、核桃肉同用。
番薯燉狗肉:取狗肉500克,洗凈切塊,加黃酒、鹽、姜,以水燉肉至半熟;將番薯500克,去皮切塊,然后同狗肉一起燉熟。此菜能補中益氣,溫腎助陽、固精強腰,適用于脾腎虛弱、四肢浮腫。尤適宜于中老年人腎陽虛弱,腰酸足冷,夜尿頻數(shù)。若是為了壯陽,還可配伍附片15克,菟絲子10克同用。
海參燴魚肚:水發(fā)海參100克,魚肚(即魚鰾)150克,水發(fā)猴頭菇100克,韭黃50克。先將猴頭菇、海參、魚肚分別燙20分鐘,撈起切粗絲;韭黃切段。熱鑊下上湯1500毫升煮沸放入海參、魚肚、猴頭菇煮至將熟,散入韭黃,調(diào)味后勾芡,攪勻成羹即食。食物功效:海參補腎壯陽;魚肚含多種蛋白質(zhì)、脂肪及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zhì),能補腎滋肝、止血抗痙;猴頭菇含多種肽類、多糖類物質(zhì),助消化利五臟;韭黃壯腎補陽。此菜冬、春時節(jié)食用皆可。
黃芪燉烏骨雞:烏骨雞一只,拔毛去內(nèi)臟,將黃芪50克填入雞腹,加姜、蔥、鹽及水適量,燉熟后吃雞喝湯。黃芪益氣固表,健脾利水;烏骨雞養(yǎng)血益陰,尤其有補腎作用。此菜適用于病后體虛、血虛頭暈、老人步行乏力,對于因中氣下陷所致的內(nèi)臟下垂,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過多、痛經(jīng)、子宮下垂有功效。
蟲草百合全鴨:綠頭老雄鴨一只,冬蟲夏草10克,百合30克,黃酒15克,生姜5克,蔥白10克,胡椒粉3克,食鹽3克。將鴨去毛剁爪,剖腹去臟,沖洗干凈,用開水略焯片刻,將鴨頭順頸劈開,取10枚蟲草納入鴨頭內(nèi),再用棉線纏緊,余下的蟲草同姜、蔥一起裝入鴨腹內(nèi),放入容器中,再注入清湯,加食鹽、胡椒粉、黃酒調(diào)好味,用濕棉紙封嚴容器口,上籠后蒸約1.5小時,鴨即熟,出籠揭去棉紙,加味精即可食用。該萊能補肺腎、益精髓。適用于病后虧損、虛勞咳嗽、陽痿遺精、腰膝軟弱。
補髓湯:甲魚1只(約500克),剖洗干凈后放鍋內(nèi),加姜、蔥、酒、胡椒粉,以文火煮至將熟;放入豬脊髓200克,煮熟后即食。此湯滋陰補腎,填精補髓。適用于中老年人腎陰虛、頭昏目眩,腰膝疼痛,多夢遺精。亦可作為中風偏癱、癡呆癥及腫瘤病人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