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式虎嘯龍吟
圖解:承上式。將高四平馬一坐轉(zhuǎn)為低樁四平馬;同時兩肘飛出,雙掌收于肩上,掌心朝天;然后連臂左右搖擺幾次,并開口合齒,發(fā)“耶、耶、耶”三聲(圖55)。
要旨:口發(fā)“耶”聲,手臂搖蕩。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貫內(nèi)力于肘臂之間,不以技擊開論。
注釋:練此勢時,在雙臂搖擺幾下之后,即可感到臂力猛增。相傳洪家功夫,可從一斤力練出九斤力來;故練習(xí)洪拳者,向重內(nèi)功,而技擊則在其次。因洪拳之威力,全在于將內(nèi)勁貫注于一招一式之中。
第五十六式
圖解:承上式。從低樁四平馬中,振身而起,成立勢四平馬;隨將肩上兩掌,沉下一拍,再向前一標(biāo),口喝一聲“吃”(圖56)。
要旨:標(biāo)掌時口喝一聲“吃”,以聲催勁。
實戰(zhàn):此寸掌劍手,擊人中路,勢猛難擋。但在此則以強壯筋骨為主,仍取內(nèi)功之義。
注釋:寸橋乃洪拳十二橋手之一,有左右寸橋(第六式)、側(cè)身寸橋(即單寸橋,見第三十三式)、與此雙寸橋三勢。習(xí)者當(dāng)留意其與標(biāo)串掌之區(qū)別。
第五十七式制橋
圖解:承上式。四平八分馬不動,將雙寸掌反掌一沉再運至兩耳下,隨后三節(jié)握拳,徐徐將兩拳向前斜壓而出;同時閉口,以鼻將氣呼盡,口出一聲“喳”(圖57)。
要旨:逼力于兩手橋臂,口出“喳”聲。
實戰(zhàn):此勢又名責(zé)橋手,專制直拳。
注釋:此勢形與第十九式相同,而運氣之法有別。前者口發(fā)“”聲,而此勢口出“喳”聲;并要用鼻將氣呼盡。習(xí)者當(dāng)細(xì)辨之。
第五十八式分金拳
圖解:承上式。四平八分馬不變,先將雙拳一變?yōu)槭纸患咏鸺羰郑ㄓ冶墼谕?,左臂在?nèi)),置于胸前;然后養(yǎng)息片刻,再合口閉氣,鼻出“唔”一聲,迅速將兩拳分別向左右劈去,目視前方(圖58)。
要旨:蓄氣貫力于兩臂間。
實戰(zhàn):此分劈拳勢,臂堅如锏,力猛勢雄,可擊兩側(cè)來敵。
注釋:分金拳屬洪拳硬橋硬打手法;其勢足可以一當(dāng)十。惟須內(nèi)功到家,能
于發(fā)出前逼力使橋臂如鐵。
第五十九式二虎潛蹤
圖解:承上式。四平八分馬不變;開口吐氣發(fā)“嗬”聲三次,將原分金拳之兩臂隨聲分三次后收(圖59)。
要旨:二拳歸后,手不帖腰。
實戰(zhàn):此勢拳藏腰后,為蓄力換勢之準(zhǔn)備,攻防均可。
注釋:凡二虎潛蹤,皆藏拳腰后。然前第二十一式為兩拳貼而藏,此勢則拳歸后不貼腰,其力在臂彎與雙拳之中。
第六十式麒麟步
圖解:承上式。左足前踏一步,與右足斜交,接著轉(zhuǎn)身左扭,將兩拳由后向前提起至齊口處,交臂成金剪手,同時鼻發(fā)“唔”聲。然后右足踏上一步,交置于左足前,接著轉(zhuǎn)身右扭,從左扇面變成右扇面;最后將身擺正,成十字手四平馬勢(圖60)。
此勢因左右腳各踏一步并扭身,故名麒麟步。
要旨:左右腳互交踏步要穩(wěn);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內(nèi)。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左右腳前跨逼馬,不作技擊論。
注釋:麒麟步為洪拳有名步法,亦稱十字手扇身走馬法;即踏一步,轉(zhuǎn)一勢。練習(xí)時,可以不斷地如法走轉(zhuǎn),久則馬步落地生根。
第六十一式夾木槌
圖解:承上式。左腳踏進(jìn)一步,上身帶十字手一扭,轉(zhuǎn)成左弓右箭子午馬;接著右拳順勢向下一壓(拳心向上),左拳曲肘望下冚,口發(fā)“唔”一聲(圖61)。
此名夾木槌
要旨:兩拳成夾擊之勢,口發(fā)“唔”聲。
實戰(zhàn):此勢為洪拳脫手連攻法之一。當(dāng)我十字手被壓時,鄧可以此手解脫并還擊。
注釋:夾木槌乃洪拳著名五行拳之一,屬木火土金水五拳中之木拳。另四拳為火箭槌、土撞槌(又叫土拋拳)、水浪槌和分金槌。
第六十二式提壹敬酒
圖解:承上式。轉(zhuǎn)身由左子午馬變右子午馬。轉(zhuǎn)馬時帶拳一扭,隨即將右拳一抽,向內(nèi)提至耳邊;左拳則順勢一扭打落,并口喝一聲“嗬”(如圖62)。
要旨:右手提拳沖上;“嗬”聲喝出,氣沉力穩(wěn)。
實戰(zhàn):此勢左冚其拳,右撞其顎。
注釋:此提壹敬酒,實名提橋,乃洪拳十二橋手之一;專以提手撞人,亦屬其常用之絕命手法。
第六十三式橫割手
圖解:承上式。右子午馬不動;將提起右拳變?yōu)辁梽莼⒆?白虎爪),向下一劃,再橫斜割下;左拳順勢向上一沖,同時鼻“唔”一聲,目視左拳(圖63)。
要旨:右掌成白虎爪割下,鼻出“唔”聲助力。
實戰(zhàn):此勢為下截手法。當(dāng)我成提壺勢時,若敵一拳打我中腹,我即可一變白虎爪割其來拳,而出左拳一沖,打其面部。
注釋:橫割手屬剛橋一類;以氣逼力割下,剛硬無比。惟練習(xí)時動作要緩,手勢要開,有拖帶之力。實戰(zhàn)中,此勢可變牛角槌抄擊敵首。
第六十四式內(nèi)膀手
圖解:承上式。右子午馬不變,左手沉肘前臂豎起,曲拳向內(nèi);右手則成一指掌勢。然后鼻出“唔、唔、唔”三聲,右手指掌隨聲內(nèi)收(圖64)。
要旨:兩臂漸向內(nèi)收,注力其向。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內(nèi)膀肘勢。其右肘名橫肘,左肘名沉肘。
注釋:肘法乃洪拳大技,共有六種;分別為橫肘、直肘、沉肘、后肘、高肘和低肘。
內(nèi)膀手一般往里收,而外膀手則向外展。
第六十五式內(nèi)膀柔橋
圖解:承上式。身向左轉(zhuǎn)、變子午馬為立勢四平八分馬;接著左拳右掌向左一運至腋下,同時閉口出“唔”一聲,拳掌徐徐向前推出(圖65)。
要旨:合口發(fā)聲,以聲帶橋柔推而出。
實戰(zhàn):此勢由內(nèi)膀變?nèi)針?,旨在修煉手橋?nèi)功。
注釋:練此式時,須知要領(lǐng)。左拳應(yīng)內(nèi)曲抽入,以此引力于臂;手則成一指常撐起,注力于指端;然后兩手柔緩?fù)瞥?,切不可急?/p>
凡練十二橋手,須先將其名參透,練時方能不悖其義。如剛橋名剛,則其出必猛;而柔橋顧名思義,其勢當(dāng)徐緩柔出。
第六十六式內(nèi)膀柔橋
圖解:承上式。從正四平八分馬一轉(zhuǎn)而為左子午馬,同時將左拳右掌收回腋下,然后合口發(fā)“唔”一聲,以氣催力,拳掌柔緩向前推出(圖66)。
要旨:馬轉(zhuǎn)子午勢。余與上式相同。
實戰(zhàn):換馬轉(zhuǎn)勢,義無差別。
注釋:此勢名子午馬柔橋手,催力比上式略大。俗以為洪拳講硬橋硬功,所用便是蠻力;殊不知洪拳之硬橋硬馬,皆由內(nèi)功而成。其勁力無不由內(nèi)及外,以柔生剛。可見此柔橋手,功用甚大。
第六十七式遮頂
圖解:承上式。扭身右轉(zhuǎn)成右子午馬勢;同時右手合指一運(掌心向下),上頭遮頂,左手成拳向上頂出,口發(fā)“”一聲(圖67)。
要旨:偏身成右子午馬,右遮頭;口出“”一聲時,逼氣于胸。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上勢橋馬。其提手蓄力,貫氣入胸,則主練宗氣。
拆義可參看第三十式。
注釋:經(jīng)云:有氣有力,以氣生力。此勢提手蓄力,從下丹田引氣入胸,名曰貫宗氣。宗氣一足,內(nèi)功逼生。
第六十八式托掌
圖解:承上式。左扭身變立正四平八分馬;左手收拳藏腰,右掌環(huán)運而下復(fù)向前上方一兜,成托掌勢;口喝一聲“吃”(圖68)。
要旨:身成正四平馬;左拳收腰,右掌猛向上托,拋肘時喝聲助力。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托掌拋肘。實戰(zhàn)中,用此勢可同時擊人胸頸。
注釋:此托掌手,其實是直肘手法;又稱拋肘、頂肘、撞肘。其義不在于掌而在于肘。
第六十九式虎嘯龍吟
圖解:承上式。正四平馬與右手托掌勢不變,將藏腰左手曲拳伸出,接著開口發(fā)三聲“”音,右肩膊與托掌隨聲搖擺幾次(圖69)。
要旨:在“”聲中搖動肩掌。
實戰(zhàn):此勢旨在借肩擺之勢,練肩膀之力;仍不從技擊開論。
注釋:據(jù)前輩洪拳名家何華先生言,洪拳六大肘法,其力猛與不猛,功夫全在此虎嘯龍吟一勢。若久練得法,可使人肩背肌肉雄厚,漸生千斤之力。
第七十式寸橋
圖解:承上式。左腳踏前一步,隨即左扭身成左子午馬;接著身略左斜,兩腳尖微向內(nèi)彎,收左拳至腰,然后口出“”一聲,右手合成指掌往右側(cè)直標(biāo)而出(圖70)。
要旨:左身子午馬,兩腳尖微向內(nèi)彎;右指掌隨“”聲標(biāo)出。
實戰(zhàn):此寸橋與第三十三式側(cè)身寸橋相同,亦可插人如劍。但在此不從技擊開論,而主蓄力于右手,以練標(biāo)勁。
注釋:洪拳寸橋手有單雙之分。雙寸橋從正面而出,單寸橋則側(cè)身而出。
第七十一式制橋
圖解:承上式。身向右轉(zhuǎn),收子午馬成四平八分馬;左拳在腰不動,右掌圈向一運,隨分三節(jié)握拳,再提上肩膊,徐徐運力向下冚壓,口出“”一聲(圖71)。
要旨:馬變四平;右手變?nèi)瓋萋洌σ练€(wěn)。“”一聲助勁,應(yīng)有勢不可讓之氣概。
實戰(zhàn):此制橋旨在練冚壓功夫,手法屬橫橋一類。實戰(zhàn)中用以截消直拳。
注釋:制橋之名,取自壓制之義。不論敵是以火箭槌還是以水浪拋槌等直拳打來,我皆可以此截之、壓之、逼之,遏止其進(jìn)攻。
第七十二式分金槌
圖解:承上式。立四平馬不變,將左右兩拳抽上胸中,成十字交加金剪手,然后逼力向內(nèi),合口閉齒,發(fā)出“唔”一聲,雙拳同時向左右掛劈而出(圖72)。
要旨:先成金剪手,再雙拳分開劈出。身形猶如金字。
實戰(zhàn):凡分金槌一勢,皆從十字金剪手變化而來(所謂“分金”,即金剪分開劈出之義)。金剪為截,分金為劈,一守一攻,硬橋逼打,皆屬洪拳中之強打手法。
注釋:此勢乃洪拳之中路劈掛手。據(jù)前輩洪拳名家邱全先生言,分金槌內(nèi)實藏一金字肘,即雙肘后撞之肘法;可在被人夾抱時使用。又言十字金剪手可變鎖喉叉手,直可取人性命。
第七十三式十字手
圖解:承上式。右腳先踏前一步,接著左腳再踏前一步,變馬勢為二字拑陽馬;然后合口閉齒“唔”一聲,立即將原分金槌之左右兩拳一抽,成十字交加手,架在胸喉之前(圖73)。
要旨:馬變二字拑陽,手成十字金剪。
實戰(zhàn):當(dāng)我勢如上式時,若敵一拳朝我胸喉打來,我即可以此手?jǐn)r截;再變叉手立鎖其喉。
若敵擊我頭頂,則應(yīng)以遮天手擋之。
注釋:十字手變鎖喉手之法,一出即系人命;故歷代秘而不傳,懼其濫用也。
第七十四式遮天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動,十字雙拳化掌向上一托;同時口吐濁氣,開口發(fā)“嗬”一聲(圖74)。
要旨:兩手逼力化掌遮頭,掌心朝上;右腕內(nèi)勾,左腕外壓。
實戰(zhàn):此勢用于截橋護(hù)頂。若敵一拳劈頭而來(所謂“二郎開山”),我即可取此勢遮擋,護(hù)住頭部。
注釋:此遮天一勢,乃洪拳金三剪中之上金剪,專護(hù)頭部。洪拳于攻防之中,十分注意護(hù)頭;其法有單遮頭(第三十式),雙遮頭與此十字手遮頭,習(xí)者當(dāng)熟悉之。
第七十五式飛鴻翼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原遮天雙掌在口出“吃”一聲同時,從上分左右一割而下,落至盆骨上(圖75)。
要旨:雙掌割下后掌心向下,掌根貼骨,指成虎爪,形如鳥翼。
實戰(zhàn):當(dāng)我遮頭時,若敵來拳打我胸腋兩側(cè)“空門”,我即以此勢割下護(hù)肋,連消帶打。掌變虎爪,為此式制敵之要。
注釋:此飛鴻翼,變化有二:一可變直臂向左右爪下;二可變垂胸爪下。前者須兩肘挾腋微后而下;后者則兩肘一頂,貼胸前落下。
第七十六式韋馱獻(xiàn)杖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將盆骨邊雙掌在口出“”一聲之同時,沿胸向上一托,至肩膊前(圖76)。
要旨:“”一聲雙掌托起如獻(xiàn)杖,掌心朝天,形似槌橋。
實戰(zhàn):此勢為護(hù)中手法。當(dāng)我飛鴻翼時,若敵一拳中入,我出此勢,即可逼開其拳。
但在此則以練運手逼橋之內(nèi)為主。
注釋:洪手于修煉上托下割、內(nèi)運外運方面,可謂不厭其煩。此誠有深義在也??v觀中國拳術(shù),萬千招式,不外乎于一橫一豎一圈一點一交加??梢娙f法同宗,萬源同源。習(xí)此鐵線拳,亦可由一而致全矣。
第七十七式雙遮頭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將肩前兩掌,往兩肋旁一沉,然后順熱一提運至左右頭角,成雙掌遮頭勢(掌心向下);同時口出“”一聲(圖77)。
要旨:雙掌對角遮頭,掌尖相向;“”一聲要響。
實戰(zhàn):此勢不從技擊開論,旨在練高冚手,擴肩開胸。此時氣在胸肋,再由胸肋貫于指端。
注釋:昔日廣州西關(guān)洪拳名家黃三,擅長此遮頭手,號稱“鬼手”;與另一洪拳高手“鬼腳”譚三齊名。其人矮細(xì),臨敵時常從遮頭入勢,再立變下爪取襠,手法神出鬼沒。由是出奇制勝,自成一絕。
據(jù)黃三云,凡矮人練拳,必要精遮頭勢。只有守穩(wěn)頭部,方能放馬攻入。
第七十八式迫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動;口喝一聲“”,雙肘向下一沉,雙掌變陽掌(掌心朝天)虎爪向胸前托起(圖78)。
要旨:“”一聲沉肘豎橋托掌曲爪,一氣呵成。要在逼肘挾腋。
實戰(zhàn):此在練沉肘逼腋之功,不作技擊論。
注釋:挾手為洪拳一大特點;其挾肘挾腋,一向并重。此勢迫橋,乃挾腋手。實戰(zhàn)中,若人被此手挾住,再遭我前臂一壓,則雙臂多斷,再不能舉。學(xué)者切莫不看也。
第七十九式定金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雙托掌從胸前提至左右兩耳旁,然后兩肘往后一頂順勢帶掌下至腋間;接著口發(fā)“嗬’一聲長響,兩掌變四指撐天推出(圖79)。
要旨:雙掌推出時指掌頂力撐起;“嗬”聲長出,自然催勁。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習(xí)將內(nèi)力逼上掌指間推出。久之可見指掌發(fā)紅發(fā)勢,則其功驗。拆義參見第十六式。
注釋:相傳練此定金橋,除帶鐵環(huán)外,尚有推墻壓樹之法。練時徐徐將力壓向墻壁或樹身,久而能成洪家有名之推山掌。
第八十式雙寸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將四指撐天掌收回肩前,略一沉肘,合并四指;接著口發(fā)“”一聲,兩掌向前直插標(biāo)出(圖80)。
要旨:十指并攏標(biāo)出;“”聲短而有力。
實戰(zhàn):此勢標(biāo)出如劍,主擊人前胸。
注釋:相傳修煉此勢,不僅要內(nèi)功運氣,尚須外習(xí)硬功。其法一日三次,先以指尖插沙,繼而插山泥碎石;至一插可入牛皮,方告成功。
第八十一式十字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原標(biāo)指兩掌分三節(jié)握拳,疾抽回胸前,成十字手勢,同時口出“唔”一聲(圖81)。
要旨:十字手右拳在外,左拳在內(nèi);右勾左壓。
實戰(zhàn):此勢內(nèi)收一閘,由長橋變短橋,化攻勢為守勢。
注釋:此十字手為洪拳有名之內(nèi)截手法,一旦截人,手臂立斷。
第八十二式分金拳
圖解:承上式。開步插腰下坐,變拑陽馬為四平八分馬;同時口出一聲“唔”,胸前十字手一分,兩拳向左右迅猛劈出(圖82)。
要旨:轉(zhuǎn)坐四平大馬;“唔”一聲要響,兩拳劈掛而落。
實戰(zhàn):此勢坐馬劈拳,力雄千鈞,出拳猶如錘擊。中人頭首則顱爆,中人胸腹則五臟俱裂??胺Q可畏。
注釋:此分金拳,大劈大掛,俗稱金瓜錘,又名金掛槌,功力足者,可以裂石。
第八十三式二虎潛蹤
圖解:承上式。分三步將四平大馬收成二字拑陽馬;同時分金櫂雙拳亦分三次隨馬同步回收至腰后;口出“嗬”聲,噴出濁氣(圖83)。
要旨:收馬藏拳;配合馬步發(fā)出“嗬”聲。
實戰(zhàn):此勢旨在吐故納新,將練功時體內(nèi)產(chǎn)生之廢氣排出,而納回清氣;兼練馬橋架步。
注釋:此勢為鐵橋三練功秘法,世罕知之。凡練鐵線拳,不可不知呼吸吐納之法。呼吸絕不可亂。呼吸一亂,不打自傷。學(xué)者當(dāng)慎而又慎。
此外,二虎潛蹤之勢有二,又宜辨別。一為立勢,如第二式。其旨在注力于臂,為變勢之準(zhǔn)備。其二即此勢,又叫拑陽勢二虎藏蹤,外練馬橋架步,內(nèi)則行呼吸吐納功夫。
第八十四式收式
圖解:承上式。藏腰兩手變左掌右拳,由兩側(cè)出舉至與鼻端相平處;同時左腳前出輕吊,右膝微曲(圖84)。最后扭手收拳落至腰間盆骨,垂手收勢。
要旨:右膝曲,左腳吊,掌拳出如日月二字。
實戰(zhàn):此收勢如敬禮,要淡定自如,不可匆促。
注釋:此勢義與開禮同。唯顯示復(fù)明之志始終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