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天王”韓鵬堯
韓鵬堯(1900~1974年)山東萊西人,身高1.78米,身材修長,眉清目秀,一副書生面孔,自童年時隨父親來大連在西崗區(qū)東關(guān)街菜市場開了一家磨坊,吃穿有余,按現(xiàn)在話說應為“小康”生活,韓鵬堯從小就喜好聽武林游俠之故事,整天纏著父親要習武功,其父便出資將他送到在大連設場專教通背散手的密友吳振東門下,吳振東河北文安人,是最早到大連傳播少祁派通背之一的名家高手,吳的散手擊技極強,當時在大連武林界威震四方,不管誰想在當?shù)亻_設武館都要先拜見吳振東,否則肯定要去動散手比武,有一段時間打傷致殘多人,就地方日本人的衙門巡捕也拿吳沒有辦法,對吳也敬三分,有些事情也要請吳出面調(diào)解。
韓鵬堯隨吳師學練了5年通背散手,動手技巧已日見成熟,成為眾師兄弟中的佼佼者,但只感覺“東西”學的少,一心想要求學更多的通背“東西”。1915年通背大師修劍癡從京津來到大連找同鄉(xiāng)好友吳振東,并在拳房互相交流通背技藝,此時韓鵬堯大開眼界,看到修劍癡的通背“東西”太多了,就有意要拜修為師,修當時沒有答應,只在面上給予了指導,以后到沈陽等地教學,但也?;卮筮B。韓鵬堯與修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了。1917年修劍癡正式收韓鵬堯、陳景濤等幾個人為開門徒弟,在韓家設場教學,從此韓鵬堯在修師的精心授藝下加之勤奮苦練,通背功夫得到了質(zhì)的飛躍,如虎添翼,動、練、講少有人能及。在武林界已有名氣,成為修師的左膀右臂,并代修教場。1921年韓鵬堯走出家門,訪名師尋高手,切磋武技,使通背功夫更加完善成熟,后在山東煙臺為當?shù)匾淮筌婇y作侍衛(wèi)一年多。一日深夜,有幾個人持槍闖入這軍閥家中,見人就開槍射殺,韓鵬堯不脫身裝,靜坐床興閉目休息,待子時練功,聽到槍響,感覺不妙,敏捷跳出窗外,施展輕功,飛身竄躍過院墻,躲過此劫,獨身一人去南方謀生。
1925年,韓鵬堯在湖南省國術(shù)館任武術(shù)教官。當?shù)赜幸晃恍蘸诘氖虚L,土匪出身后被何健收編,此人膀大身粗,滿臉殺氣,心狠手辣,練過拳腳,根本不把韓放在眼里,幾次要動手比武。終于有一天在國術(shù)館與韓交手。現(xiàn)場有多名上層人物觀看。雙方各亮架勢,韓神情坦然,緊盯對手,以靜待動。黑市長揮拳猛擊韓的面門,欲將其制于死地。韓一個閃展疾步,閃電般竄到對手左側(cè),橫手冷彈一掌擊中對手左腮,沒等對手反應緊跟變化腋里插花掌,可了不得,這一掌擊斷了其肋骨。黑市長當即倒地不起。對手及觀者誰也沒有看明白韓瞬間是怎樣打出了兩掌,此后韓在南方武林界名聲大噪,被武林同道封為“劈靂神手”。何健平生愛好武術(shù),聞訊后請韓吃酒,期間問韓的先生是誰?韓說是“燕北大俠”修劍癡,何健聽后大喜邀請修來軍隊專教營級以上的軍官,并上報委任修為上校武術(shù)考官。
韓鵬堯在湖南教拳二十余年,期間經(jīng)常往返于京津一帶,廣交武林朋友。1927年前后,韓鵬堯與“快手劉”劉智等通背門人,一起到已辭官在家的北洋軍閥陸軍總長段祺瑞府中坐客。段一生最好圍棋及武術(shù)養(yǎng)生之道,曾資助過中國大批圍棋高手,在院中通背門人演示了各自拿手絕活,韓鵬堯首先練了一套通背老采拳。然后,用一舊棉襖纏裹在樹桿上,先要了幾種掌法,只見樹枝搖動,嘩嘩作響,樹葉落地,同行鼓掌叫好,緊跟韓身體下蹲,突然打了一記冷彈鉆掌,后令人用剪刀將棉襖外布剪開露出棉花,眾人一看驚嘆叫絕,只見棉花已被打成漩窩狀,可見韓的內(nèi)勁功夫已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同門人齊稱韓是當之無愧的“劈靂神手”。這時段祺瑞笑道:我雖不太懂通背功夫,但我常打紙牌,紙牌中有一張?zhí)焱跖茷樽畲?,我看還是稱韓鵬堯為“通背天王”吧。韓由此被通背界傳稱為通背“天王”。
韓鵬堯1960年正式收徒教拳,當時有十幾人跟隨韓師學練,晚期通背包括:劉貴仁、梁洪超、張云珊、張韓喜、田子華、肖國源、葛太然、王少起等、至1969年十年間,韓每年都來大連三四個月教拳,輪換住在徒弟家。
1972年,徒弟劉貴仁曾去山東韓的家鄉(xiāng)看望先生,問過先生:是否把平生所掌握的通背東西都傳給了徒弟。先生笑道:真正當老師的,沒有留后手的,有十招教十招,之所以徒弟之間各有不同的東西,那是老師因材而教的,你有多大的胃口,就能吃多大的飯量。韓先生對大連留傳的這枝晚期五行通背的發(fā)展表示滿意,在老家期間,經(jīng)常與其高徒張云珊通信了解情況。
由于“文革”那個時代的特殊性,沒有幾人去看望先生,韓先生晚年生活平淡,但比較樂觀,一身通背功夫大多傳給了其女韓美香(有消息說,韓美香老人現(xiàn)在青島,希望有知情者能與筆者聯(lián)系)。
當代五行泰斗——張云珊
張云珊,山東榮城人,自幼家境貧寒,從懂事起好聞武林游俠之故事,渴望習武之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尤為迫切。少年時拜當?shù)刂S師張三門下學習秘宗、形意,在啟蒙恩師的嚴格教授下,精心苦練技藝漸成。恩師仙逝后,張云珊自覺武功不精,遂走出家門尋訪名家高手,廣交武友切磋武技。在大連有機緣拜韓鵬堯先生門下,并請到家中供吃住生活十年(1960~1969)之久。上世紀60年代初,張老住在大連“老虎灘”附近。一日清晨,張老練完功正要下山,迎面上來兩名彪形大漢,滿臉殺氣,堵住張老的去路問道:“你是張云珊?”張老答到:“正是。二位有何事?”“打你比武”不等回答,一大漢揮拳對準張老的面部猛發(fā)二拳,速度急、狠、兇猛。張老來不急多想,迅速后撤躲過來拳。待對方發(fā)第三拳時,張老眼快手穩(wěn),一個飛身躍步,左引手,再轉(zhuǎn)換劈山掌“叭叭”先打在對方右臉頰,然后順勁劈掌擊中對方左三山穴,對方下頦立刻脫節(jié),頓時雙手捂住上巴。幾乎同時,另一大漢從后側(cè)揮拳惡虎擒羊般打同張老的后腦。張老早有警覺一個鷂子八林式閃展對方,緊接著身體下蹲,震腳急發(fā)獅子彈腿,踢擊到對方脛骨,對方一驚,張老擠步就勢一記冷彈追魂掌,正中對方心窩,對方“登登登”倒退了3米以外,頓時臉色剎白,癱坐在地,前后不到一分鐘。事后了解,二人是武林同道,因武林上一些過節(jié)來大連要教訓張老,二位因傷勢過重在張老家留住一日,那時家里生活十分困難,張老的老伴到鄰居家借了一瓢白面參合高糧面做了兩碗面條給二人食用,次日倆人離開大連,雖然被張老打的不輕,但面對一米六零小個子的張老神出鬼沒的通背功夫還是心服口服,表示第二年還來拜師學藝,張老說:“那一仗打的只用穩(wěn)、準二字,三毒四狠可沒敢用,否則那還了得,二人不死即殘。”
張老從事武術(shù)教學50多年,學生遍及國內(nèi)外,早已是桃李遍地,但為了使后人學練有道,他不顧年歲已高,對五行通背進行了全面整理,完成了《晚期五行通背拳》一書和光碟教學資料專集。
五行通通背名家——葛太然
葛太然(1941-1996年),大連人,高1.84米,身體魁梧,為人豪爽。因胡子特別,人稱“葛胡子”。12歲拜通背名師張云珊為師,后來張師將五行通背“天王”韓鵬堯請到家中教五行通背拳械,葛太然同時學習。
葛太然對五行通背興趣濃厚,達到癡迷程度。他從自家到練功房有10余里,步行往返,利用走路時間練習“雞形步、鶴形步”,常常走著練著,不由自主突發(fā)一組合操法。他家境貧困,練武時舍不得穿鞋襪,光腳練功,吃苦程度常人難比。為了練出通背鏟腳功力,赤腳踢沙包,踹樹,踢磚頭,腳背、腳趾傷痕累累。用藥水洗過后,沒等傷口痊愈,就又接著練。過去葛家住的是日本式老房子,外面是爐灰渣造面。他平時沒事就用手拍擊墻壁,手掌磨得非常粗糙,如鋸挫一般。由于長年擊打,墻外表層已面目全非。每天如此,冬去春末從未間斷。
韓鵬堯在大連十年間,授徒極少。葛太然對韓先生非常孝敬,曾賣血換錢給過韓鵬堯。平時練完功,便拉著韓先生的手一起到公園散步,并提出各種習武問題讓韓解答。韓非常喜歡他,給他吃“小灶”。韓鵬堯創(chuàng)編的拳路“五行掌”立意于實戰(zhàn),韓將之稱為“軍事化”。這套拳路,在大連只傳于葛太然。韓對大連通背脫離技擊本質(zhì)的發(fā)展形勢不滿,總對葛太然說:“大連的通背再過幾年我都不認識了,太自由化了?!备鹛辉谝院蠼虒W中,經(jīng)常提起韓先生這句話。1969年韓先生回山東老家,曾將葛太然練功照片全部帶走,留作紀念。
十年內(nèi)亂中,拳房被強占,老拳師和武術(shù)骨干蒙受不白之冤。葛太然也被整批斗,強制勞動改造,每周掛大牌子在臺上90度大彎腰接受批判。但葛太然憑著深厚的功底和樂觀性格,頑強地渡過了難關(guān)。后來葛師講:當年彎大腰,我完全達到標準,而且時間很長。當時思想上不是在受批斗,而是在練腰功。功夫隨時都可以練,這是五行通背內(nèi)含所在。
1995年,葛太然在籌備成立五行通背拳研究會時,不幸患淋巴癌住院。病中仍信心十足地策劃運作研究會的各項工作,根本不顧自己的病情。
1996年正月,葛太然先生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