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戒備姿勢是武術者基本功夫的最好體現(xiàn),是雙方進攻和防守的基礎,一位優(yōu)秀的拳手無論擺出何種姿勢都是無懈可擊的。戒備姿勢很多人誤以來就是格斗開始時雙方保持的姿勢,但不盡其然,其意是雙方對抗開如前、過程中、攻擊防守后格斗雙方保持的所有姿勢。能保持時刻做到如此防守滴水不露的武者,便是武術高手中的高手,這樣一旦有機可乘,他們便會全力以赴的去攻擊,達到重創(chuàng)對手目的,保持必勝的優(yōu)勢。
各種武術功夫無不都特別的重視戒備姿勢(有些武術雜志和書籍也稱作迎敵姿勢),因它是為進攻對手或截住對手進攻而保護自己這一目的服務的,所以,這個姿勢的好與壞一定程度上左右格斗結果。
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龍創(chuàng)造的戒備姿勢綜合了跆拳道的防守式、拳擊中的自由式和空手道等其它拳術的優(yōu)點,并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使之成為當今武壇獨一無二、最富實戰(zhàn)價值的防守式。美國武術界曾評價其是“迄今為止最完美、量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最佳的迎敵姿勢。在使用這一技術動作時,整個人處于最自然的狀態(tài),從面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自己的實力,最完美的展現(xiàn)著武術的魅力。
戒備姿勢其技術要領:兩腳自然分開,距離約自己腳掌的三倍,即一自然步的寬度。倘若步幅過寬,雖使下盤穩(wěn)固,則根基不穩(wěn),雖然能夠加快運動的速度,使步法靈活,卻失去了平衡與勁力的優(yōu)勢,所以必須保持好兩腳間的距離。欲想維持正確的平衡,關鍵在于保持重心位于身體下部,雙腳的距離不寬也不窄。兩腿膝蓋微微彎曲,前腳下掌著地,略內旋,腳跟拔起。一般而言,前腳腳尖和后腳腳跟所連成的直線穿過對手所在的位置,即這三者在同一條直線上。后腳與該直線幾乎成才之90度角,前腳與該直線所成的銳角部分大致45度至60度。這種微微觸地的動作可增加平衡的效果,并減少身體的緊張程度,這個姿勢有些近似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半馬步和虛步。李小龍也就是吸收了這兩種步型的優(yōu)點:馬步穩(wěn)固,虛步靈活,再稍加改進而成。前腿膝蓋微微內扣,后腿的彎曲程度較前腿大,這一切做可維持松馳、快速、平衡且自然的狀態(tài)。
后腳跟微微貼地。因為它要支撐身體的體重的65%左右,如果用全腳掌著地的話,會使身體的趨動極不靈活。按上述要求,就使前腳擺脫了部分體重的束縛,因而變得輕便于靈活,保證了進攻腿的靈活性,大大地加快了進攻速度,使你隨時出前腳踢擊對手時,不用為轉移重心而浪費過多的體能,且不會露過大的前兆,在對手來不及防御時而踢中他。
前手處于自己與對手之間,是距離對手最近的部位,不僅起著防御作用,而且是也是最重要的進攻武器,用它來截住對手的進攻和攻擊對手都比后手容易,因為前手達到攻擊目標所需經過的距離要比后手短得多,時間就相對用得少,后手主要起著防御作用,保護身體各個部位,但同時也是極其重要的進攻武器,兩手的高度和位置要根據(jù)實戰(zhàn)的不同情況面自行調整。
在一般情況下,就是說對手與自己高矮相仿,力量和技術水平相差不大時,可以采用戒備姿勢的一般式,或叫自由式。前手放平,處于身體的中部,即腰肋部,在這個位置的機動性較大,上可攔,下可擋。后手放在身體的前面,水平位置要比前手高,保護頭、胸部。兩個手都要能隨時準備進攻和防守,且不能擋住眼睛的視線。手指部的姿勢可根據(jù)自己的習慣或曲或直,或掌或拳,均可自行決定,但都要求放松自然,李小龍習慣使用手的姿勢是前手半握拳,后手手指自然彎曲。這僅供大家參考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肩部也是非常重要的防御部位,它是用來保護頭部的,特別是下頜。正確的肩部姿勢應該是兩肩微微聳起。肩部的聳起、遮住了臉的下部,與此同時,下巴內收,盡量減少暴露的面積,讓對手的拳頭撲空或砸在肩膀上,肩部比起頭部來是較經得起打擊的。
要求放松自然,戒備式也不例外。松馳的肌肉有利于我們進行各種動作,靈活性和機動性都比因過分緊張而僵硬的肌肉大。如果肌肉已經僵化,再進行各種動作,就相當?shù)谋孔?。因為在運動前,大腦已給它發(fā)布了命令,限制了它的活動范圍和動動路線。肌肉經過緊張,不僅無端的消耗了體力,而且很難適應實戰(zhàn)時各種復雜多變的情況,也不適應持久戰(zhàn)的需要,往往在決斗中處于被動的地位。
刀鋒點評:關于任何事特都是任者見仁,智者見智,上述觀點純屬個人意見,并不一定完全正確,朋友們在閱讀過程中要能去粗取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提煉有價值的東西,以提高自身的認識與能力。下面在“武苑新星”里面,我將繼續(xù)自我介紹,這篇主要介紹自己有關從軍的一些情況,請朋友們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