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紀(jì)前半葉,唐王朝的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大唐帝國處于鼎盛時期,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對內(nèi)對外的交通空前發(fā)達(dá),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大都會。國內(nèi)的官商士庶,海外的商旅或外交使節(jié)皆愿來長安一游,飽覽唐帝國繁榮昌盛的風(fēng)采,品嘗帝都的美酒佳肴。環(huán)繞在內(nèi)城和精心設(shè)計的皇宮大院之外的,是一個分為106坊、數(shù)百間寺院、兩個大市場的外城。東市販賣來自唐帝國境內(nèi)的貨品;西市交易的貨物,則是來自印度、波斯、東南亞及更遠(yuǎn)的地方,甚至從遙遠(yuǎn)的非洲海岸來的異國商品。
沿著西市場狹窄曲折的街道,人們可以嗅到來自印度或爪哇的檀香,將檀木搗碎制成膏藥,可以用來解熱及治療腸胃病;這里也有蘆薈制成的止痛膏和使口氣清新的丁香。來自索馬利亞(即索馬里)的乳香,也可以在這里找到;這里也有化妝用途的波斯棗和香水用途的番紅花粉,以及來自波斯可以增加性功能的開心果仁。還有沿街叫賣,號稱可治療胃病、來自緬甸的黑胡椒,和產(chǎn)自吐蕃用以消炎鎮(zhèn)痛的濃芥末。有時候會見到稀有的高貴香料—龍涎香,中國人相信那是“龍的唾液”。而在種種香味中,更有揮之不去的酒香。
唐時長安城每家酒館門前,都立有一根高高的木桿,頂端挑掛起一只舀酒的大酒勺子,其下系著一條青布長帶,飄蕩空中,作為招引來客的幌子,時稱為旗望。
酒館里備有各種酒類,特別是高級酒館竟是各地名酒匯聚了,史載有成都的郫筒酒、新豐的蘭陵酒、西京的葡萄酒、河?xùn)|的桑洛酒、曲河的五酘酒、蒼梧的竹葉酒。還有專以春字作為酒名的,如郢州的富春酒、烏程的若下春酒、劍南的燒春酒、杭州的梨花春酒、金陵的金陵春酒,等等。另外還有從波斯國通過西域傳入中國的三勒漿酒。三勒者,即菴摩勒、毗梨勒、訶梨勒。
高級酒館所用的酒具,也是極為名貴,形狀各異,多以杯、勺為主。酒具外面,還繪畫或刻制鳥、獸、人像等圖形,色彩也很美麗。所用的質(zhì)料更是品種繁多了,諸如瑪瑙、琥珀、玳瑁、琉璃、象牙、玉、金、銀等制成的酒器,今日考古都時有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還沒有酒壺,給客人向酒杯里倒酒,用的是帶把的勺子。
唐代酒館老板為眾賓客飲酒助興,還特在酒樓里請來了一些歌女,在二胡、笙、管等樂器的伴奏下,為酒客們唱歌或跳舞,使飲筵在燈紅酒綠下,欣賞輕歌曼舞,或在喧嘩笑鬧聲中,極盡歡娛。歌女們又都是來自邊境少數(shù)民族,即從西域或回鶻族中選來的少女,容貌美麗,身材窈窕,能歌也會舞,時人稱之為胡姬。故此擁有這種歌女的酒樓,便被俗稱為胡姬酒館了。
尤應(yīng)提出的是,唐朝長安酒館里初興了一種勸酒的新方式,將底座沉重,其上立有一具美女,有如不倒翁的瓷具,放到桌子中央,時稱勸酒瓷人。先是由東道主開場,使勁地轉(zhuǎn)動瓷人一下,待靜止停穩(wěn)時,見瓷人一只手指向何人之面時,其人即得吃罰酒了。然后再由吃過罰酒者,起立轉(zhuǎn)動瓷人,待靜止又對準(zhǔn)某個人時,這個人也隨之定吃罰酒了。周而復(fù)始不止,終使酒客在既歡樂又不情愿吃罰酒中,醉酒方止。如果有人在轉(zhuǎn)動瓷人中作弊,一旦露出馬腳,酒客們必群起呼叫,公判作弊人吃罰酒三大杯。到頭來必使酒客們在不分雅俗的歡鬧聲中,心醉神怡,忘乎所以地盡醉盡樂。
長安都城也有專為平民百姓、匠人或徒役等所設(shè)的普通酒館,酒類也多是大路貨色,價錢也比較便宜,于是有些人在工余之后,來此酒館喝上幾杯,用以解除出力的疲乏,或在酒中尋求樂趣。也時常見有遇事不順暢,心情懊喪者來此酒館,喝上幾杯烈性酒,求得一時地遣悶解愁。繁榮的大唐帝國里,同樣存在著有人高樓飲美酒,有人低屋害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