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有一個貴州產(chǎn)“安酒”酒瓶,其瓶造型是一具雕刻的儺戲臉譜,它相貌猙獰,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和粗獷的魅力。
儺戲是在中國一種古老的請神逐鬼、祈福免災(zāi)的儀式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原始戲劇。將一具造型獨特的木制面具斜斜地綁在頭上,一抹青紗罩住臉部,手執(zhí)木頭做兵器,穿上布制似戰(zhàn)裙般的行頭,踩著鏗鏘的鑼鼓點表演起來,這就是古樸莊嚴的儺戲。
這是一種佩戴面具,在祭祀和敬神時演出的戲曲,有“戲劇活化石”之稱。在我國黔東、黔北、黔南一帶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著各具特色的儺戲。在儺戲表演中,常用的面具有24個,每個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稱,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儺面具在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隨類賦形,生動傳神。一般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正神”,如土地、和尚、唐氏太婆、仙峰小姐等。二是“兇神”,如開山莽將、龍王、靈官等。三是一些世俗人物,它們比較寫實,沒有神鬼之氣。四是丑角人物,這些面具以秦童為代表,齜牙咧嘴,斜眉扯眼,十分滑稽。后兩具擺脫了宗教色彩,把儺面具推向更為廣闊的世俗生活之中。
擺在面前的這個安酒酒瓶,極像是儺戲中的“兇神”面具。請看看此面具極其夸張,線條粗獷奔放,頭飾甚高,其空白處被酒瓶設(shè)計者巧妙地當(dāng)作酒標,刻上了酒名、廠名,面相嚴肅,眉毛倒豎,鼻梁挺直,厚唇緊閉,下唇上翹,眼球凸出,似像明珠,可觀六路,雙耳長直,似像鋸網(wǎng),可聽八方,顯露用武兇悍、驅(qū)鬼降妖的威風(fēng)。再加上用樺木小條做成的二層包裝,上面鋪有黃色蠟染布,并用篆體書法書寫說明的點綴,使整體包裝更顯露出古樸、穩(wěn)重、端莊、神秘之美感。此包裝曾在1988年獲亞太地區(qū)產(chǎn)品包裝設(shè)計“亞洲之星”和“世界之星”的榮譽獎,并不使人感到意外。
飲上這種瓶裝的酒,不僅可品到安酒獨特的風(fēng)味,還可以看上一曲儺戲,欣賞儺面具這種獨特風(fēng)格的民間藝術(shù)品,好驅(qū)去心中的憂愁,怡然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