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學(xué)者劉元卿《賢奕編》中有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山里的猩猩嗜酒。山下人為了捕捉它們,便投其所好,在村莊附近的路上,擺了好酒和大小酒杯,還在路旁扔了一些互相勾連的草鞋。機(jī)靈的猩猩,識破了這是誘騙它們的圈套。它們互相約定,互相告誡:酒可喝,但不可多喝!于是,它們小心謹(jǐn)慎地用小杯喝,誰知這一喝把酒癮喝了上來,竟把“不可多喝”的告誡拋到九霄云外,索性換了大杯開懷暢飲,穿上草鞋互相打鬧逗樂。結(jié)果,個個醉眼朦朧,絆倒在地。這時,山下人趕來,輕而易舉地將它們?nèi)坎东@。作者最后評說:“夫猩猩智矣,惡其為誘也,而卒不免于死,貪為之也?!?/p>
這則寓言短小警策,意味雋永,讀后發(fā)人深省。
古人云:“貪者自賊”,“貪夫徇財”??v觀古今,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有多少不是和貪酒猩猩一樣,因?yàn)椤柏潯?,而“卒不免于死”的嗎?殷紂王貪西伯之臣的“美女、奇物、善馬”,釋放了被囚禁的西伯;西伯歸后,乃陰修德行善,諸候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勢力日益強(qiáng)大,后來西伯之子周武王興兵伐紂,攻破殷都,殷紂王赴火而死。周幽王貪褒姒之色,廢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父申侯聯(lián)合犬戎,殺幽王于驪山之下。戰(zhàn)國時,蜀侯性貪,秦惠王欲伐之,因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錢帛置牛后,號牛糞之金,以遺蜀侯;蜀侯貪之,乃塹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率師隨后而至,蜀遂滅國。以上三個國君,都是因“貪”而亡國喪身的。
一代明君唐太宗經(jīng)常告誡群臣,務(wù)必戒“貪”。他說:“人有明珠,莫不貴重,若以彈雀,豈非可惜!況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見金銀錢帛,不懼刑網(wǎng),徑即受納,乃是不惜性命之重,乃以博財物邪?”“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fā)間,中心豈不恒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邪?”因此,他要求為人臣者“當(dāng)須履忠正,蹈公清”,那就沒有災(zāi)難。唐太宗這些中肯的話,值得今天的官者借鑒。
“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貪者,政之禍也,民之賊也。”愿今天的為官者,能以古今的“貪酒猩猩”為鑒,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應(yīng)保持冷靜頭腦,加強(qiáng)“慎獨(dú)”修養(yǎng),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嚴(yán)于自律,勇于自持,不貪權(quán)勢,不貪錢財,不貪美色,不貪享受。“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勤政愛民,遵紀(jì)守法,既善其始,更慎其終。誠如是,縱然江河湖海之中,香餌鉤星羅棋布,何懼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