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作品里,主人公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出身貧寒、社會地位低,屬于底層老百姓,于連,簡·愛,匹普……無一不是如此。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也演繹著希思克利夫和基督山。身份的寒微總是悲劇的奠基石,嫉妒、仇恨將其越壘越大,希思克利夫因為受養(yǎng)父的疼愛而遭到亨得利的不滿和嫉妒;唐代斯因為即將到來的晉升和甜蜜婚姻招來丹格拉爾與斐爾南的仇視。養(yǎng)父的死使希思克利夫淪為奴隸,一封告密信給唐代斯帶來牢獄之災。
災難帶來的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使兩個有血性的人產生同一個信念——報仇。所以他們都“消失”了,相比之下,希思克利夫的出走主動些,唐代斯的被捕入獄則顯得被動無奈。這段時期正是他們經受歷練從而具備復仇的心理和能力的時候。論精彩程度,《基督山伯爵》更勝一籌,不僅唐代斯學到了對其一生都有影響的知識哲理,即便讀者也是大飽眼福,但我總覺得這段太傳奇了。希思克利夫干脆不交代,沒人知道他經歷了什么。他的變化也不大,不像唐代斯徹底地成了貴族,成了上層社會的風云人物。由于《呼嘯山莊》采用了別具一格的敘述方式,即由多個人的口來講述整個故事,自然沒人知道他出走后所經歷的一切。
復仇是主要部分,這兩個人的復仇方式不太一樣。希思克利夫用盡手段得到了畫眉田莊和呼嘯山莊的所有財產,并將亨得利的兒子哈里頓和林敦的女兒凱瑟琳貶成奴仆。他奪取了他們的身份與金錢,實際上希思克利夫報復的不是這么幾個人,而是整個資產階級。作者早就在暗示讀者了。從長相上,希思克利夫就與他人不同,性格上也與別人格格不入,暴戾乖張,見過他的人都說他像魔鬼,這些其實都是資產階級眼中的看法。凱瑟琳·恩肖愛希斯克利夫,卻不愿嫁給一無所有的他,而是嫁給他人以便為希斯克利夫換來身份與金錢。希斯克利夫正是輸在資產階級的這兩樣東西上,所以他的報復就是反過來奪取這兩樣東西并踩在腳下。基督山伯爵只想為自己所受的冤屈和苦難向三個人報仇,對于其他人卻表現出博愛,尤其同情勞苦百姓,不惜一擲千金。他一再強調東方人報仇的原則即“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更合理,并欣賞這種方式,實際上他本人并未采取這種方式,報仇的目的是讓對方痛苦,只要奪取或消滅對方最看重的事物就能令對方痛苦,基督山用的是這種方式:丹格拉爾貪錢,就讓他賠掉他的家產;斐爾南出賣上司換來名譽地位,還騙取了梅色苔絲,就讓他名譽掃地,令其妻兒都離他而去;維爾福一心要維護家庭和名譽,就讓他家破人亡,同樣名譽掃地。又因為這三個人躋身巴黎上流社會,所以也是對上流社會的諷刺與報復,當然,這是基督山無心插柳的結果。
顯然,報仇后的兩人都很痛苦,但痛苦來源不同:基督山是覺得于心不忍,感到后悔,因為他是基督徒;希思克利夫是感到活著的痛苦,因為他的心早以隨凱瑟琳而去,心已死,又在自我封閉狀態(tài)下,復仇不能帶來絲毫快感。
人們更喜歡其中的基督山伯爵,他在陽光燦爛中歸航而來,在天高海闊中揚帆而去,他傳奇的人生、恩怨分明的作風帶給人無限遐想。人們也同情希思克利夫,他帶著憤世的情感在陰霾中逼近,一番電閃雷嗚似的肆虐后,如席卷的狂風呼嘯而去,他的轟轟烈烈同樣帶給人快意恩仇后的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