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諾貝爾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但是只有一部17分鐘的紀錄片記錄了諾貝爾的一般情況。
為紀念世界偉大的發(fā)明家諾貝爾先生逝世110周年,瑞典電影界首次將諾貝爾搬上銀幕。這部影片不僅描繪了諾貝爾如何發(fā)明了炸藥,還再現(xiàn)了諾貝爾先生鮮為人知的愛情生活。
這部影片的拍攝是瑞典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影片的導演維爾戈特·肖曼在上世紀60年代就是一位很活躍的電影導演。當肖曼接到執(zhí)導通知時激動地說:“這是上帝恩賜給我的禮物,因為我已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未拍電影了,現(xiàn)在,我又有機會重操舊業(yè),我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諾貝爾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巴黎度過的,當他決定將自己的住宅及全部財產(chǎn)捐贈給國家建立諾貝爾獎時,他從此舉世聞名。諾貝爾獎包括物理、化學、醫(yī)學、文學與和平獎,后來,又增加了經(jīng)濟學獎。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諾貝爾金質獎章的正面雕有諾貝爾的浮雕像,鐫有他出生和亡故的年月日。1901年,在諾貝爾逝世5年后,每年都在世界范圍內頒發(fā)諾貝爾獎。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已達到100萬美元。
諾貝爾出生于1833年,當工業(yè)革命能充分利用他發(fā)明的炸藥時,諾貝爾已經(jīng)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國際商業(yè)王國,同時,他的發(fā)明也充滿戲劇性。
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場面莫過于諾貝爾研制炸藥的試驗過程。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試驗,諾貝爾終于制成了炸藥,但對炸藥的爆炸力缺乏正確的判斷,因而他進行了一次冒險的試驗。這一天,他把工作人員統(tǒng)統(tǒng)趕出實驗室,自己一人留在那里,要親自點燃導火線,大家不放心他的安全,多次勸說不讓他點燃導火線,但諾貝爾執(zhí)意不從,他清楚記得1864年9月3日那天的爆炸事件,因此,他一定要讓危險遠離他人。大家見勸說無效,只好遠遠地離開,躲在實驗室四周,靜靜地等待著試驗的結果。
實驗室里,諾貝爾安裝好炸藥,又仔細地檢查了一遍,便上前點燃了導火線。
火星“嗞嗞”地冒著,導火線越來越短,諾貝爾為了仔細觀察炸藥的爆炸情況,一動不動地站在跟前,雙眼死盯著燃燒的導火線。
“轟!”一聲巨響,炸藥爆炸了,濃煙從實驗室里飛速地向外涌出。
焦急等待的人們睜大眼睛看著,卻始終不見諾貝爾的身影,他們顧不得危險,紛紛向實驗室奔去。
剛跑到門口,就見滿身鮮血的諾貝爾從實驗室里跑了出來,邊跑邊叫道:“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成功的喜悅洋溢在諾貝爾滿是鮮血的臉上。
大家看到諾貝爾還活著,便激動地跑上前去,一邊替他檢查傷勢,一邊熱烈地祝賀他。
這是1875年的一天,諾貝爾終于成功發(fā)明了威力強大的膠質炸藥。于是,諾貝爾在很多國家建造炸藥廠,并申請專利,很快便成為巨富的“炸藥大王”。
肖曼導演說,歷史故事的事件對戲劇、電影來說并不是熱門主題,諾貝爾也不例外,關于一個商人的故事不會拍出激動人心的影片。因而,肖曼導演把焦點放在諾貝爾與女人之間的情感方面,意在描寫諾貝爾的情感世界,力爭以情取勝。
諾貝爾一生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但根據(jù)其傳記記載他愛過一位名叫康苔絲·伯莎·金斯姬的和平活動家。曾經(jīng)在巴黎總部為諾貝爾當秘書的金斯姬后來與別人結婚并改名叫伯莎·馮·莎蒂娜,她后來成為和平運動的著名成員,又是《不要武器》一書的作者,確信是受金斯姬的影響使諾貝爾建立了“和平獎”。
在他們復雜的關系中,金斯姬曾譴責諾貝爾,由于他發(fā)明了炸藥而促使戰(zhàn)爭升級和武器彈藥的生產(chǎn)。諾貝爾卻爭辯道,強有力的武器裝備將最終造成人類對戰(zhàn)爭的恐懼,因而,世界各國將解散其軍隊。
還有一位出身于貧窮家庭名叫索非亞·赫斯的女性,她同諾貝爾在一起工作了15年之久,諾貝爾曾被她的美貌所傾倒,但他逐漸發(fā)現(xiàn)赫斯缺少文化和禮儀方面的教養(yǎng),最后,諾貝爾還是忍痛割愛決定不娶她為妻。
影片中的諾貝爾由斯文·沃爾特扮演,幾年前他曾在 《I am curious Yellow》一片中飾演過一個小角色而被瑞典報紙稱為“最性感的男人”,他在瑞典是很有名氣的演員,但在國際上卻鮮為人知。金斯姬由德國著名女演員麗塔·拉賽克扮演,她曾在慕尼黑市劇院同著名導演伯格曼共事多年。23歲的匈牙利女演員朱迪特·丹伊扮演索非亞·赫斯,她是肖曼導演在布達佩斯尋找一般角色時被發(fā)現(xiàn)的。其他演員包括賈爾·庫利等都曾在《芬尼和亞力山大》及其他伯格曼導演的影片中擔任過角色。
2006年,我們將在銀幕上一睹世界偉大的發(fā)明家諾貝爾先生的風采。
[編譯自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