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金錢觀
猶太人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公認的金錢動物,是和他們對金錢的認識密切相關。猶太人承認自己是愛錢的民族。由于他們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和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被迫對金錢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看法。
如:
“為了貧窮女孩子的一份嫁妝,可以在猶太教堂里把《圣經(jīng)》賣掉?!?/p>
“ 對錢財必須如對女人一樣,只有如此,她才會聚集到你身邊,你越尊重她,珍惜她,她越心甘情愿地跑進口袋?!?/p>
“金錢可能是不慈悲的主人,但絕對是能干的奴仆?!?/p>
“金錢雖非盡善盡美,但也不致使事物腐敗?!?/p>
“并不一定窮人什么都對,富人什么都不對。”
“金錢對人所做的和衣服對人所做的相同?!?/p>
“贊美富有的人,并不是贊美人,而是贊美錢。”
《塔木德》是一部猶太律法的百科全書,內容包羅萬象,是許多猶太學者的智慧結晶,是指導猶太人做事做人及經(jīng)商等方面的指南。在《塔木德》中,有許多關于金錢的格言:
“讓人不快樂的事有三:煩惱、爭吵、空錢包,其中以空錢包為最?!?/p>
“一旦錢幣叮當響,壞話便停止?!?/p>
“用錢去敲門,沒有不開的?!?/p>
“身體依心而生存,心則依靠錢包而生存?!?/p>
“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它在祝福著人們?!?/p>
“錢會給予我們向神購買禮物的機會。”
以上這些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他們以下的賺錢手段。
取之有道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猶太人中間廣為流傳。在所羅門時期的某個安息日,有三個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他們由于身邊帶錢過多不方便,大家商議將各自帶的錢埋在一塊,然后就出發(fā)了。結果,其中有個人又溜回來,將錢偷偷地挖走了。
第二天,大家發(fā)現(xiàn)錢被盜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為。于是,三個人便一起去請求素以斷案英明著稱的所羅門仲裁。
所羅門了解事情經(jīng)過后,沒有急于問案,反而說:“這里正好有道題解不開,請你們三位聰明人幫忙解決一下,然后我再為你們裁決?!?/p>
所羅門先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姑娘曾答應嫁給某男,并訂了婚約。但不久以后,她又愛上了另一個男子。于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約。為此,她還表示,愿意付給未婚夫一筆賠償金。但這個男青年無意于賠償金,痛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但是不久,這個姑娘又被一個老頭拐騙了。后來,姑娘對老頭說:“我以前的未婚夫不要我的賠償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約,所以,你也應該如此待我。” 于是,那個老頭也同樣答應了她的要求。
講完故事后,所羅門詢問道:姑娘、青年和老頭,誰的行為最值得贊揚?
第一個人認為,男青年能夠不強人所難,不拿一點賠償金,其行為可嘉。
第二個人認為,姑娘有勇氣和未婚夫解除婚約,并要和真正喜愛的人結婚,其行為可嘉。
第三個人說:“這個故事簡直莫名其妙,那個老頭既然為了錢才誘拐姑娘的,可為什么不拿錢就放她走了呢?”
所羅門不等第三個人說完,指著他大喝一聲:“你就是偷錢的人!”
然后,所羅門解釋道:“他們兩人關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愛情和個性,而你卻只想到錢,你肯定是小偷無疑?!?/p>
聰明的猶太人把錢當做一柄雙刃劍,認識到錢既可以讓人生輝煌,也可以腐蝕掉人的靈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猶太人也往往根據(jù)一個人對金錢的態(tài)度判斷他的品質。
反對不合理競爭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拉比(猶太教中的神父)都想買同一塊地。第一個拉比先就這塊地談好了價格,可第二個拉比跑來,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
有一天,有人來見第二個拉比,對他說:“有人想買糖果,來到糖果店,看見已經(jīng)有人在驗看糖果的質量,但后到的人卻搶先把糖果買了下來,這樣的人,你認為如何稱呼為好?”
第二個拉比回答說:“當然第二個人是壞人了?!?/p>
于是,那人就告訴他說:“你新近買下的土地,就相當于后到者買下的糖果。事先已經(jīng)有人報出了價格,正在交涉之中,你怎么可以先買下來呢?”
第二個拉比自己也覺得理虧,但認為把新買下的東西立刻賣出去,有些不吉利;而送給第一個拉比,他又不舍得,于是,就把它捐贈給了一所學校。
在《塔木德》中,規(guī)定不能買別人早已表示要購買的東西,另外還規(guī)定,在出售特定商品的店鋪隔壁,不能開同樣的商店,賣完全相同的東西。對于降價競爭,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消費者為標準。
這些規(guī)定體現(xiàn)出公平競爭、如實說明等商業(yè)法規(guī)的基本思想。
重視用現(xiàn)金交易
猶太人長期在許多國家多次遭受迫害,每次排猶活動財產(chǎn)都遭到?jīng)]收,能逃生者都是因為有現(xiàn)金在手。他們認為,世事多變,風雨無常,一旦發(fā)生天災人禍,除了現(xiàn)金鈔票外,再無他物可以讓人立即東山再起。他們在對貿易伙伴做信譽評估時,首先考慮的是他的公司財產(chǎn)可換成多少現(xiàn)金。
有一則笑話很能說明猶太商人偏愛現(xiàn)金的情況。
有一位猶太人,在病危臨終之際,立下遺囑:
“請將我的財產(chǎn)全部兌換成現(xiàn)金,用這些錢買一張高級的毛毯和床,然后把余下的錢放在我的枕頭里面,等我死后再將它們一同放進我的墳墓。我要帶這些錢到天國去。”
富翁死后,親人依遺囑準備將死者所有財產(chǎn)換得的現(xiàn)金一同埋進他的墳墓。這時,他的一個朋友覺得這樣太可惜,就靈機一動,飛快地掏出支票和筆,簽下了同等的金額,撕下支票,放入棺材。他輕輕地對死者說:
“伙計,金額與現(xiàn)金相同,你會滿意的?!?/p>
實用至上
在猶太哲學中,能賺錢的智慧方為真智慧,否則,只能是個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
猶太人中間流傳著一個智慧與財富的笑話。
拉比甲問拉比乙:
“智慧與金錢,哪個更重要?”
“智慧當然比金錢重要?!?/p>
“既然如此,為何學者、哲學家要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卻不為學者、哲學家做事?”
“這很簡單,學者和哲學家知道金錢的價值,而富人卻不懂得智慧的重要性。”
“既然學者和哲學家知道金錢(財富)的價值,為何不能運用智慧去獲取金錢,卻要受富人的奴役呢?”
實用主義還表現(xiàn)在只要能賺錢便不問錢的來路。《塔木德》對酒的評價并不高,深信“當魔鬼要想造訪某人而又抽不出空來的時候,便會派酒做自己的代表”。因此,《塔木德》叮囑猶太人:“錢應該為買賣而用,不應該為酒精?!比欢澜缟献畲蟮尼劸乒臼└裉m釀酒公司的老板卻是猶太人。
愛金錢不分貴賤
以錢為生,這是一切猶太人天經(jīng)地義的事,是猶太人樸素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高低貴賤的人都視錢為世俗的上帝。
有則笑話說明了這一點。
摩西走進紐約市的一個廁所,坐上馬桶之后好一會,才發(fā)現(xiàn)廁所內沒有準備衛(wèi)生紙。于是,他便隔著墻問鄰座如廁者:“請問您那兒有衛(wèi)生紙嗎?”
傳來的回答令人失望:“沒有,我也正為此犯愁呢。”
“請問您手邊有報紙、雜志之類的東西嗎?”
“什么也沒有?!?/p>
“那么我用10美元的鈔票與您兌換10張1美元的小票好嗎?”
這種明顯的轉嫁損失的做法,僅僅因為一個“自愿的等值交換” 的正當形式,也就成為一種合情合理的交易。
還有則笑話也很能體現(xiàn)這種情形。
一位無神論者來看拉比。無神論者拿出一個金幣給他。拉比二話沒說就裝進了口袋里。
“毫無疑問你想讓我?guī)湍阕鲆恍┦虑椋彼f,“也許你的妻子不孕,你想讓我?guī)退矶\?”
“不是,拉比,我還沒結婚。”
于是他又給了拉比一個金幣。拉比也二話沒說又裝進了口袋。
“但是你一定有些事情想問我,”他說,“也許你犯下了罪行,希望上帝能開脫你。”
“不是,拉比,我沒有犯過任何罪行?!?/p>
他又一次給拉比一個金幣,拉比二話沒說又一次裝進了口袋。
“也許你的生意不好,希望我為你祈福?”拉比期待地問。
“不是,拉比,我今年是個豐收年?!?/p>
他又給了拉比一個金幣。
“那你到底想讓我干什么?”拉比迷惑地問。
“什么都不干,真的什么都不干,”無神論者回答,“我只是想看看一個人什么都不干,光拿錢能撐多長時間!”
“錢就是錢,不是別的?!崩然卮鹫f,“我拿著錢就像拿著一張紙、一塊石頭一樣?!?/p>
由于對錢保持一顆平常心,甚至把它視為一塊石頭、一張紙,猶太人才不會把它視若鬼神,因此他們孜孜以求地去獲取它,當失去它的時候,也不痛不欲生。正是有了這種平常之心,猶太人在驚濤駭浪的商海中才能馳騁自如,臨亂不慌。
猶太人如此精明和富裕,使世界各國心懷羨慕甚至仇恨的人紛紛評價猶太人:意大利人說:“猶太人經(jīng)商如魚得水。”
西班牙人說;“真正的猶太人能從稻草里找出金子來?!?/p>
德國人說:“猶太人的稅和妓女的要價都很高?!?/p>
希臘人說:“破產(chǎn)的猶太人細查自己的賬本?!?/p>
波蘭人說:“討價還價像猶太人,付起賬像基督徒。”
俄羅斯人說:“猶太吝嗇鬼最大的懊惱,莫過于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包皮?!?/p>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干脆這樣評價猶太人的賺錢能力——“記住,有錢的地方就有猶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