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一群小學生,把自己對世界的祝福,對遠方不認識的人們的愛,裝進漂流瓶,放入大海。多年以后,在遙遠的另一塊大陸,有人拾到了這個漂流瓶,并按信上留下的地址,幾經周折,與投信人取得了聯(lián)系。而當年的小學生,今天已是人到中年。
他們往大海種下的,是一顆夢想的種子,遇到陽光和雨水,終會有發(fā)芽的時候。
我們往募捐箱中投入自己的一份關愛,為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被海嘯奪去親人生命,毀掉家舍田園的陌生的人們。那里一顆顆愛的種子,只要有溫暖的胸懷,總會有開花的春天。
為什么一到秋天、冬天,我們的情緒常常會很低落?西班牙科學家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因為秋冬季節(jié)日照時間縮短了。有治療的方法?有的,除了藥物,一個較好的方法就是光照治療。每天照射30分鐘到兩個小時,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得好起來。
我們害怕紫外線,因此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撐傘,戴帽子,戴墨鏡,把陽光擋在身體之外。卻不知,少了陽光,我們的心情會受到打擊,情緒會低落。
原來,滿世界的陽光,是醫(yī)治我們心靈的最好藥物。
但僅有陽光,我們還遠遠不能保持快樂的心情。勞動、創(chuàng)造,親近自然,擁有愛情,才是快樂的源泉。雖然時至今日,金錢、財富不能必然地給人帶來快樂,這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但這一點,并不能改變同樣多的人對金錢、財富的追求和崇拜。
而在所有的幸福和快樂之中,愛是最需要創(chuàng)造力的。
作家的勞動,本來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創(chuàng)造。愛與哀愁,人生百味,在不同作家的筆下,會有不同的表述。然而在今天的科技時代,寫作已經有軟件了。作家還需要創(chuàng)造力么?系列圖書,電影電視劇本,可以采取“流水線生產”的方式進行。有人說這不是創(chuàng)作,是生產??縿?chuàng)作而出經典,然后不朽的,有,但不多;靠生產而流行、暢銷,然后暴富的,有,卻不在少數。
顯然,流水線上流下的,只是產品,不是快樂。
英國哲學家羅素,稱自己一生受三種熱情支配——
對苦難者的同情,
對知識的追求,
對愛情的渴望。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支配自己的熱情又是什么呢?登山者為什么要攀登?回答是:因為山在那里。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支撐一生的信念或許只不過是葉落歸根時那一句熟悉的鄉(xiāng)音。而那些終日忙碌的人們,大多只顧埋頭趕路,來去匆匆。他們經常忽視掉這樣一個簡單的認識:在事業(yè)升遷的彼岸,還有生活。
而生活,是不能沒有陽光和愛的。如果眼前的日出日落已耗盡熱情,如果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那么就上路吧,但要相信:愛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