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教畢業(yè)班,到下學期時,總會教到《十六年前的回憶》和《詹天佑》這兩篇課文。這兩篇課文中分別有“嚴峻”和“竣工”這兩個詞。每教完一課,進行詞語聽寫,當“竣工”一詞未教時,學生寫“嚴峻”一般不會錯。可教完“竣212”后,學生聽寫“竣工”,總有許多人把它寫成“峻工”;再寫“嚴峻”時,又有許多人把它寫成“嚴竣”。面對這種情況,我總是一味地認為這是學生對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通常我們只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考慮學生的理解與接受能力,沒有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體諒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就出現(xiàn)了許多勞而無功的教學行為,浪費了許多不該浪費的教學時間。
直到在一次課上,我有意無意地對學生說:“‘嚴峻’的‘峻’與‘竣工’的‘竣’這兩個字到底該怎樣區(qū)別,才牢靠呢?請同學們動動腦筋想一想?!蓖瑢W們都沉思了許久。接著,便陸續(xù)有學生站起來回答。
生甲:登山是一種嚴峻的考驗,所以,“嚴峻”的“峻”是山字旁。
生乙:“竣工”是工程完工的意思,竣工了也就立也功唄,所以“竣工”的“竣”是立字旁。
生丙:困難就像大山一樣擋在我們的面前,是否能戰(zhàn)勝它是對我們嚴峻的考驗。所以“嚴峻”的“峻”與山有關。
生丁:要使工程完工(竣工)就要花大力氣呀!所以“竣工”的“竣”與力(同“立”諧音)有關。 從此,學生們對“嚴峻”與“竣工”區(qū)別清楚了,不再混淆了!這樣的結果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布魯納說過:“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fā)現(xiàn)而得到的知識才真正有效?!庇纱丝磥?,這是不無道理的。
這件事給我的啟發(fā)頗深:第一,作為教師,要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勤于寫教學日記。一節(jié)課結束后,教師都應花一點時間想一想:教材處理是否得當,教學結構是否合理,教法運用是否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互動是否適宜,學生思維是否被激活,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教育資源是否被開發(fā)利用,教學靈感是否被捕捉等。只有經(jīng)常反思,及時記載,教學方法才會不斷改進,教學效果才會不斷得以提高。第二,作為教師,要善于探索研究。研究無大小,小到一個字一個音,大到一項課題。教師如果僅僅把自己定位在“教書”的標準上是遠遠不夠的,應在學習、實踐、積累的基礎上,多從教育學、心理學、教科研的角度去思考、探究,分析舊問題,提出新問題,尋找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效率,由“教書匠”成為“研究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