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義教材的第八冊《積累·運用六》中編排了“推薦一本好書”這一口語交際內(nèi)容?!巴扑]一本好書”,在我們成人看來,似乎是輕而易舉的??墒聦嵣?,課堂上并沒有多少學生能舉出一本好書來,雖然就是那么一本。什么原因?恐于自得從孩子們都讀了什么書上去尋找答案了。
先看當時兩個教學片斷:
片斷一:從名言中議論“好書”的范圍
1.出示名言:
(1)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2)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了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3)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2.學生說說自己讀了這些名言的感受,然后全班討論:什么樣的書才是真正的好書。答案是五花入門的:我喜歡看的;家長買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有插圖的;漫畫最好;能學到知識的……在暢所欲言的小組討論里,“好書”都是哪些呢?沒有想到和我的預料相去甚遠。
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類:
(1)漫畫類:《老夫子》《醋溜一族》《幽默大師》《麻辣教師》等等。
(2)游戲類:《星際爭霸》《魔獸爭霸》《笑傲江湖》《瘋狂坦克》《反恐精英》等等。
(3)雜志類:《少男少女》《故事會》《幽默大師》《明星天地》《奧秘》等等。
(4)文學類:童話、民間故事、科普小說、恐怖小說(這是最多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少兒版小說)等等。
從學生的討論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是如此的駁雜。令人擔憂的是看文學類的同學不多,尤其是能自覺看經(jīng)典文學的同學更少,倒是“恐怖”“驚險”“偵破”“懸念”“謎案”“血腥”之類的大行其道。這樣的“書籍”充斥了我們的課外閱讀,我們的孩子還能靜得下心來看經(jīng)典嗎?我上課前準備的那些名言,似乎是多此一舉了——學生看得懂句子的意思,可是他們并不理解它的真正含義。
片段二:介紹一本“好書”
學生當然知道“好書”是什么東西,但真正能上講臺介紹的,寥寥無幾。終于上來了幾個。他們介紹了《哈里波特》《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少年文藝》《魯濱孫漂流記》《神探福爾摩斯》《世界(或中國)五千年》等等。
不可否認,以上介紹的都是好書。但我們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為什么介紹的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書?其一是商家的賣點書,商家借家長的熱情兜售普及類的文學書,這是無可厚非的;其二是學校獎勵學習優(yōu)秀學生的書,這無疑從另一需要(孩子自身學習的需要)打開了學生閱讀的正確通道。問題是,除了這些書,我們的孩子別無選擇了么?這告訴了我們一個訊號:孩子沒有自己真正屬于自己的書。一個人如果有自己獨特的對書的渴望的話,他應該有自己所鐘愛的書目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純真的心靈之窗,是孩子的專利,在功利化的社會里,我們成人給污染了。這就像泰戈爾所說的:“光明如一個裸體的孩子,快快活活地在綠葉當中游戲,它不知道人是會欺詐的?!崩寺睦硐胫髁x詩人,有著如此的智慧和璀璨的童真。孩子若成長如斯,何其幸哉。我們孩子的閱讀,無論如何,應是唯“真善美”是選,切勿給玷污了。
以上兩個片斷的記錄和分析,無非是告訴我們,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容盲目樂觀,若不加以正確地引導,會造成畸形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