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憲法“難產(chǎn)”并非壞事
趙曉
對伊拉克來說,妥協(xié)和民主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落地生根,可能比憲法草案的出臺更為根本
在連續(xù)兩次推遲后,伊拉克過渡國民議會8月28日召開會議,宣布接受伊拉克新憲法的最終版本,從而結束了新憲法漫長的起草過程。為了緩解遜尼派人士的不安,制憲委員會在最后一分鐘對憲法草案內(nèi)容進行了修改,但這份草案仍未能獲得遜尼派制憲代表的支持。
目前,伊拉克各派在憲法草案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關聯(lián)邦制。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均要求在伊拉克實行聯(lián)邦制,以便能獲得更大的自治權和石油出口收入,但是遭到遜尼派的斷然拒絕。遜尼派之所以強烈抵制聯(lián)邦制,是因為遜尼派控制地區(qū)大多是資源匱乏的沙漠地帶。因此,遜尼派堅決主張中央集權,以便有效控制所有資源的合理分配。為了避免沖突激化,各方最終決定將這個問題暫時擱置。制憲委員會成員決定將這個問題擱置6個月,由今年12月選舉產(chǎn)生的國民議會來解決這道難題。
有關伊斯蘭教的地位。遜尼派和什葉派要求將伊拉克定性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但是遭到庫爾德人的反對。伊拉克由此會變成鄰國伊朗式的宗教國家,伊斯蘭教法將影響部分民法的制定,剝奪一些公民的基本權力。憲法草案最后確定為“伊拉克是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其中的阿拉伯民眾是阿拉伯國家的一部分”,這個表述顯然是妥協(xié)的結果。
有關前復興社會黨黨員。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因為深受薩達姆暴政的侵害,因此主張禁止前復興社會黨黨員參政,遜尼派則認為不應該禁止任何政黨成員參加政治活動,無論其歷史背景如何。各方最終同意從草案中將禁止參加政治活動人員的范圍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成員”改為“薩達姆集團分子”,還同意由原定于今年12月選舉產(chǎn)生的國民議會決定是否撤消旨在清洗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委員會。
盡管各派為彌合分歧進行了艱苦的努力,但制憲委員會中的15名遜尼派成員仍認為最終版本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都拒絕簽字,宣布伊拉克憲法草案“非法”。有分析認為,伊拉克憲法的“難產(chǎn)”表明了伊拉克各派離心傾向的加劇,是伊拉克民主進程的又一重大挫折。但在筆者看來,這幾次推遲本身,恰恰是伊拉克人民主素養(yǎng)不斷提升的最好證明。
伊拉克曾經(jīng)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三個行省,英國人搶過來的時候也是動用了毒氣才保持了暫時穩(wěn)定。在薩達姆時代,多的是“統(tǒng)一思想”“集中力量”以傾國傾城之力辦成一兩件“大事”的記憶,但這樣的“高效”到底是“破壞的高效”還是“建設的高效”,這樣辦成的大事到底是大好事還是大壞事,卻是大有疑問的。歷史已經(jīng)證明,伊拉克這種以暴力和酷刑為后盾的表面上的統(tǒng)一,是以損害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為前提的,其間孕育著嚴重的分歧和不安定因素。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伊拉克各派之間原本已經(jīng)存在的矛盾和對立。
錯綜復雜的民族和教派沖突,是伊拉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現(xiàn)實。今天伊拉克各派圍繞著憲法草案產(chǎn)生的分歧,不過是這個國家真實情況的如實反映而已。區(qū)別只是在于,在過去8000年里,伊拉克人習慣用槍炮、毒氣和暴力來解決這些問題,血淋淋的政變和肆無忌憚的獨裁者對這個國家來說是家常便飯。而今天,各派已經(jīng)學會了在唇槍舌劍中捍衛(wèi)利益、彌合分歧了。
民主說到底是社會各種利益集團互相談判彼此表達不同觀點和利益訴求的“偉大的妥協(xié)”過程,這種決策過程往往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但因為在決策中充分反映了各個利益集團的訴求,因而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的自由、權利和創(chuàng)造性。國家和民族就不用說了,現(xiàn)在連不少跨國公司都規(guī)定,凡是“一致通過”的決議皆視為無效。
根據(jù)伊拉克臨時憲法,正式憲法的起草工作應在8月15日前完成,然后在10月15日前就正式憲法舉行全民公決。如果全民公決在伊拉克18個省中任何3個省被超過2/3的選民否決,憲法即告“流產(chǎn)”。而伊拉克遜尼派恰恰至少在4個省占據(jù)人口多數(shù),因此完全具備否決伊拉克憲法草案的能力。伊過渡議會議長哈希姆·哈桑尼已經(jīng)發(fā)表聲明稱,準備強行向議會提交已獲什葉派和庫爾德人代表同意的憲法草案,直接將草案的命運交由全民表決。如果屆時憲法草案被否決,那只能證明已經(jīng)提交的憲法草案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磋商。但歸根結底,這比不顧分歧強行通過要好。對伊拉克來說,妥協(xié)和民主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落地生根,可能比憲法草案的出臺更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