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老太太
方李敏(北京)
鮑老太太不愿意常住在我小姑家,老人家覺得一個要走的人住在女兒家,對他們一家不吉利。另外她要在大兒子家走完最后的路,讓外人知道孩子們的確是孝順的,免得人家閑言碎語。這些,鮑老太太都考慮到了
鮑老太太是我奶奶。
“文革”剛結(jié)束那會兒,鮑老太太死了男人,那時她還很年輕。養(yǎng)家糊口,這事兒來得急,老人家就在黃泥鎮(zhèn)的街道上開起了茶館。那是一條家長里短的小街,人們喜歡聽閑話,又喜歡說閑話的地方。我還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哪家的新媳婦擠到墻腳,很“陰險”地說:黃泥街興女人,不旺男人,總是男人走在女人前面。
茶館開得還算順當(dāng),鮑老太太后來手上有幾個錢,也應(yīng)該是從那時候積累起來的。年老時治療胃癌的錢,就是鮑老太太自己掏的。經(jīng)營茶館不長時間,手上寬裕了,鮑老太太干脆找了一家門面房,前店鋪后住屋的那種。這種門面房顧客是不必進門的,通常是將門板卸下來平放在長凳上,就成為一個貨攤,賣的多是襪子、手套、圍巾之類的東西。我那時候特別盼著放寒假,到了過年回老家,鮑老太太的貨攤上就有各式的左輪手槍,配火藥的那種。塑料制的左輪手槍很大眾化,我看不上;金屬制的左輪手槍,拿在手上很有點美國西部片的味道。除了送我壓歲錢,除夕晚上鮑老太太還會送我一把金屬左輪。
鮑老太太就這樣一直守著攤子,就這樣從4個孩子的年輕母親守到4個孩子的奶奶或者外婆。在我的記憶中,壓根就沒聽到過鮑老太太的兒女們商量怎么讓老人過得不孤單、不寂寞。他們逢年過節(jié)陪老人吃飯,抽時間回家看看,以為這樣做,就算是盡孝心了。
在父親眼里,鮑老太太更喜歡她的小兒子;在母親看來,鮑老太太更喜歡她的小兒媳。不過,父親很煩母親說這事。
父親很早就出來干活了,剛開始時,剛夠自己各方面的開銷;后來干供銷,不但體面了,而且生活逐漸滋潤起來。我小叔,奶奶的小兒子,在縣城百貨公司做事。如果不是爺爺很早就走了,小叔還要等很長時間才能去那工作。為工作的事,我大姑和全家人鬧翻了,和奶奶更是斷絕母女關(guān)系達20年,因為她也想進百貨公司。母女重新相認一直要等到奶奶患胃癌那時。
據(jù)我父母的判斷,鮑老太太非常滿意自己的小兒子娶了在銀行工作的姑娘。不過,鮑老太太并沒有對我母親很刻薄,至少在臉面上是這樣。“十個指頭有長短”,自然有喜好差別,你不可能要求鮑老太太對誰都是“一碗水端平”。母親對鮑老太太也并不刻薄,大家彼此很小心。這種小心讓人感覺不到大家庭的溫馨融洽,卻也不致形成仇敵般的劍拔弩張。
我是鮑老太太惟一的孫子,我無法界定我們之間的感情。我小姑說過:小敏不是他奶奶帶大的,感情是隔著點,不像我的孩子興興一直是在老太太身邊長大,自然要更有感情。聽母親說,癌癥晚期的鮑老太太一天晚上抱著興興痛哭,嘴里念叨著:我就想看到你們幾個上大學(xué)。我父親一直為此感嘆,他說:一個人一輩子,最后的愿望也沒實現(xiàn),命哪!
這是后話。鮑老太太患癌癥治療時,家里的事就越來越亂了。國企改革,我父親所在的廠子干脆就直接趴下去,“一病不起”了;母親也是上班一陣,休息一陣,單位相當(dāng)不景氣。沒辦法的情況下,兩人租一個門面,開起了雜貨店,賣煙酒、牙膏以及各種食品之類的。
患病的鮑老太太離開黃泥鎮(zhèn)后一直住在我們家,畢竟縣城里治病相對要方便多了。父親是她的大兒子,老太太住在我們家,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父親很煩,倒不是母親說什么,也不是他煩老太太,他只是鬧不明白他弟弟怎么就不管這事。按照母親的說法,小叔是怕老婆的,所以他很樂意自己的母親住在大哥家。不過,他也經(jīng)常過來。
母親那段時間還曾被父親從家里趕跑了,因為父親總是希望所有人都圍著鮑老太太轉(zhuǎn),而且經(jīng)常發(fā)無名火,母親也是被逼急了,干脆來了一次離家出走。
母親被趕跑那天,我和父親站在院子里對吵。他不敢打我,他清楚他一動手,我也會跑。鮑老太太似乎就這樣成了“人質(zhì)”。和父親吵架后,我到店里照顧生意。鮑老太太在里屋聽到我和父親干仗了,她應(yīng)該是從床上顫抖著下來,慢慢挪步到店里面去的。我看到老人家的臉色煞白煞白,她只有在輸完血后,才有一點血色。鮑老太太哆嗦著說:小敏啊,不能和你爸這樣頂嘴,我都是要走的人了。我當(dāng)時沒說什么,只是扶著老人家坐下來,聽她說。
后來,鮑老太太決定到小叔家住一段時間,住了不到三天,又搬到小姑家住了一段時間。走了一個來回,還是回到我家來了。其實,我清楚母親并非對鮑老太太有意見,而是想看看鮑老太太寵信的媳婦能對老人家怎么樣。鮑老太太不愿意常住在我小姑家,老人家覺得一個要走的人住在女兒家,對他們一家不吉利。另外她要在大兒子家走完最后的路,讓外人知道孩子們的確是孝順的,免得人家閑言碎語。這些,鮑老太太都考慮到了。
鮑老太太走的那個晚上,我正上高三畢業(yè)班的晚自習(xí)。后來聽母親說,老太太特別叮囑:遇到事情,要一起商量,把各自的家操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