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印象中,大人物做事都是大手筆,連脾氣也要大。古代的皇帝無疑是大人物,所以發(fā)起脾氣來便是龍顏大怒。惹禍的人輕則貶官降職,重則發(fā)配荒蠻之地,甚至禍及九族。但時間久了,發(fā)現(xiàn)皇帝有時也會像個孩子似的與人慪氣。他可以暫時放下政治上的胸懷氣度,跟某些人計(jì)較一句話,一個小牢騷——這些人就是詩人。
沒人懷疑柳永是個才子。據(jù)說宋仁宗本來是很看得起柳永的,甚至有想提拔他的想法。偏偏此時,柳永感覺求功名不得意,隨手寫了幾句詞,說什么“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看了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御筆一揮: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做白衣卿相,風(fēng)前月下填詞。
顯然,皇帝覺得傷了自尊——自己本想重用的人,竟然號稱不求浮名——于是才做這種小心眼的事情。對于皇帝來說,這只是一時不快,但對于柳永來說,卻注定了一生的官場失意。當(dāng)然遇到這種倒霉的事情,他不是第一個,比如盛唐的孟浩然。
孟浩然的詩與王維齊名,運(yùn)氣卻差得太多。這天在丞相的王維家里做客,巧遇皇上也來串門,不得已躲到床下。老朋友王維斗膽地他引見給了皇上?;噬吓d致不錯,要聽他詩作。大概剛從床底下爬出來有點(diǎn)緊張,或者還有點(diǎn)委屈吧,反正他張口就把最近一首發(fā)牢騷的詩念了出來,里面有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睕]想到皇上比他還委屈:明明是你沒來求做官,我什么時候棄你來著?于是讓他回終南山。
也許,回過頭去,皇帝們便把這些事情給忘了。畢竟,他們是大人物,偶爾發(fā)了點(diǎn)小脾氣。但是,他們面前的兩個小人物,卻有他們的大脾氣。后來柳永跟人開起了玩笑,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繼續(xù)流連于歌樓舞榭,沉迷于聲色詞曲。孟浩然曾有機(jī)會被引見去當(dāng)官,就在赴京之時,忽然有好友來訪。飲酒到酣處,老孟放言:人生在世就要隨心所欲,別的暫時放下了——這一放,就是一輩子。
無論是皇帝們的小脾氣,還是詩人的大脾氣,都是真性情的一面。皇帝的小脾氣背后,也許還有些成全的意味吧;而詩人的本性才真正決定了他們自己的生活去向。所以,人們沒有必要為詩人的遠(yuǎn)離了廟堂而惋惜,也不要怪罪皇帝埋沒了人才。正如電影《無間道》里那句臺詞:未來掌握在自己手里,路怎么走,你們自己選。
選自《今晚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