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封建帝王將自己的過錯刻于金石,使之傳諸后世的事例,可說是極其罕見的。然而,在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曲阜的古泮池邊卻有一塊清朝乾隆皇帝手書的“檢討”碑。
原來,乾隆執(zhí)政期間曾9次到曲阜,在此留下大量詩文。1756年,當他第二次到曲阜時,當?shù)毓賳T已在古泮池北岸為他新建起了“行宮”。一日朝圣禮畢,乾隆來到行宮,面對環(huán)境幽美的景致,不禁詩興勃發(fā),隨口吟道:“千年古柏城頭綠,過雨春花水面紅?!币魍戟q覺余意未盡。正其時,發(fā)現(xiàn)一書稱今曲阜為“新城”,是明代時由東郊“舊城”搬遷到這新建的。據(jù)此,他認為既是新城。古泮池屬魯國遺跡,理當在舊城才是,新城中怎么會有古泮池呢?這大概是人們以訛傳訛之結果。于是,乾隆又提筆寫了:“十里東郊舊魯城,新城安得泮池名”的句子。此詩當年作為御筆刻在石碑上,立于古泮池畔。
其實,乾隆所說古泮池也在東郊舊城是弄錯了,因曲阜古城本在此處。據(jù)稱,宋代為保存古廟等遺跡。于大中祥符年間,將城從今址移到城東10多里的地方重建新城,改名為仙源縣。到明代因仙源遭兵燹,又把城遷回原址,經(jīng)這樣一個來回搬遷,古泮池的位置沒有變動,仍在古魯國的“泮水”舊所。當時,乾隆對自己的判定亦有存疑,但無時間去考證,自然就未改詩中之失誤。一直到1762年他第四次來此,經(jīng)廣泛查閱史籍才發(fā)現(xiàn)了錯誤。終于弄清了“今之曲阜縣治,實即古魯城池?!惫陪卣诖颂?。這時,乾隆為其輕率結論而悔,并懷內(nèi)疚心情寫下了第三篇《駐蹕古泮池》詩“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館仍今日駐,池是故時清?!?/p>
寫完此詩后掩卷而思之,他想這次失誤主要是自己讀書不認真仔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調(diào)查研究就下結論的結果。為了告誡后人不再重蹈復轍,他決意把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這件事寫出來刻之于金石,以示來者。于是,乾隆便提筆寫了這篇名為《古泮池證疑》碑(即“檢討”碑)。文中在敘述了以上事情發(fā)展過程后,寫道;“甚矣,讀書之忌粗疏浮過,不沉潛深造,博綜詳考,執(zhí)一為是,譬為禾者,魯莽耕而魯莽獲,確乎其弗可也。”(萬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