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姿綽約 韻味無窮
A能力要求
《考試說明》對“有文采”具體描述為“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霸~語生動”是指在詞語運用恰當的基礎上增強詞語的表現(xiàn)力,就是要求我們選用恰當的、傳神的、生動的、形象的和極具表現(xiàn)力的詞語,使所描述的對象給讀者以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的感覺;把所闡發(fā)的事理表達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徹。所謂“句式靈活”,就是指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靈活地運用各種句式。修辭,就是修飾詞句的意思。對于語言表達來說,語法是解決通不通的問題,邏輯是解決對不對的問題,修辭則是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廣義的修辭包括煉詞、煉句等許多問題;狹義的修辭是指運用修辭格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考試說明》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常見的修辭格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拔木溆幸馓N”是指在以敘事、抒情為主的文章中,語句應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含不盡之意于言外,讓讀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
B 備考指導
一、遣詞,詞語要生動。
1、精心運用動詞與形容詞。
唐詩的意境,宋詞的韻味,元曲的雋永,往往是以某一詞(多為動詞與形容詞)作為詩眼而盡傳其神的。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評詞時曾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破圃聛砘ㄅ啊?,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币虼耍N煉詞語時,我們應特別重視動詞和形容詞的運用。動詞是文章活的靈魂,動詞運用得有靈氣,就能增強文章的神韻,使文章活起來,猶如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給人以美的享受。如翦伯贊的《內蒙訪古》描寫原野:“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它們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弊髡哌B續(xù)用了“拖”“躺”“沐”三個擬人動詞,把這片原野刻畫得恬美而又有生氣,化靜為動,動靜結合,語言形象生動,極富神韻。
如果把作文比作新娘,那么形容詞就是新娘化妝用的胭脂,能使文章更加嫵媚動人。如學生習作《美麗神奇的桂林》描繪夏日的桂林:“五光十色的彩燈交相輝映,讓人無比驚奇:滴水成‘冰’的巖洞竟如此美麗。蔚藍的天空下,紅山、黃山、綠山互相挑逗,還有那銀白的柱子在浩瀚的原始森林中擎天而出。這兒的樹林遮天蔽日;還有一望無垠的田野,五谷豐登;還有香氣撲鼻的果園,里面有綠色的大西瓜,水靈靈的葡萄,雪白的香瓜,新鮮的荔枝……”小作者極盡渲染之能事,編織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神奇畫卷,表現(xiàn)了小作者對桂林美景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2、精心運用疊音詞。
疊音詞能增強語言的意境美、音樂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寫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比绻f僅僅把月光比作流水不算稀奇,那么一個“瀉”字配上“靜靜地”這一疊音詞,就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無聲響。這種似有聲響而又無聲響的幽靜的意境,宛如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思。
3、精心運用色彩詞。
色彩詞能增強語言的意境美、畫面美。如朱自清的《春》描繪春景:“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弊髡咦プ∩实倪B鎖關系,把景物描寫得色彩層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著春之生命舞動的美感,烘托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詩如畫,意境十足。
4、精心運用成語以及其他四字短語。
成語以及其他四字短語能形成一種整體和諧的美。成語的主要特點是形式簡潔,意蘊豐富,可以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成語的連用有時還能達到增強語勢的效果。這種四字短語在古文中尤為常見。如賈誼的《過秦論》開篇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薄安⑼贪嘶摹?,顯得很有聲勢,讀起來鏗鏘有力,亦有悅耳蕩心之效。
二、造句,句式要靈活。
1、巧用疑問句和感嘆句。
議論文、散文中常常用到疑問句和感嘆句。一篇優(yōu)秀的議論文,不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序,還要言之有“氣”,沒“氣”的語言是蒼白無力的,也是難以震撼人心的。在議論文中,疑問句可以提出問題,把思維引向深入;同時還可以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在論證過程中,反問句還可以強化語氣,增強論辯力量。在議論文中,感嘆句主要是強化感情,使議論充滿激情。如聞一多在《最后一次講演》中用了9個疑問句和44個感嘆句,在場的聽眾無一不被他的講演感染和震撼。
相對于議論文重在說理而言,散文則重在抒情,疑問句和感嘆句能夠使心理描寫更加細膩,感情抒發(fā)更加強烈。如2003年高考滿分作文《哥,是撿來的嗎?》,標題就用疑問句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顯示出考生較高的寫作水平;此外,正文中交錯使用疑問句和感嘆句,大大推動了感情的深化與升華,給人以極大的震撼。
2、靈活運用倒裝句。
句子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形式,按結構分,有單句和復句;按功能分,有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等等,此外,還有主動句、被動句、把字句、是字句、肯定句、否定句、常式句、變式句,等等。一篇文章應該是多種句式的統(tǒng)一體,如果總是使用同一種句式,那么文章就會顯得呆板而缺乏生氣。根據具體的語境,選擇恰當的句式,可以更好地表情達意。如孫犁的《荷花淀》中寫水生嫂的問話:“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謂倒裝句,就更能突出她對丈夫的關切,情感表現(xiàn)力大大增強。
3、靈活運用整句。
運用整句即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采用駢句、整句的形式,來議論、抒情或點題,總領全文,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整句式適用于以抒情和議論為主的文章。如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中有這樣一段話:“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此段,整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抒發(fā)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向往之情,使作者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染上了一層濃濃的詩意。
4、靈活運用整散結合句。
有時,文章老是用整句,也會顯得呆板而毫無生氣,這時就得運用整散結合句,形成一種整齊而錯落有致的美。如《你要問我選擇什么》(2002年高考滿分作文):“……你要問我選擇什么?我愿化作一粒運往非洲貧困地區(qū)的糧食,為饑餓的人們奉獻我的微薄之力。我愿化作一只和平的鴿子,去撲滅那戰(zhàn)爭的煙火,去撫慰那已經遭受創(chuàng)傷的南聯(lián)盟人民,使他們知道和平總是會來的。我愿飛往阿富汗,去給那些在戰(zhàn)爭中遭受災難、困苦的人民以心靈的撫慰,去給那些長期厭惡戰(zhàn)爭、渴望和平的人民以最大的希望。我愿化作一架心與心之間的橋梁,不僅要溝通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的心,溝通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的心,還要溝通全世界人民的心,使全世界人民團結友愛,攜手共進……”這段文字以整句為主,間以散句,開闔自如,語句優(yōu)美,洋溢著人性之美,這種表達效果顯然要比單一的整句或散句好得多。
5、巧引古詩文名句。
新課標強調:“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弊魑氖菍忌Z文綜合素養(yǎng)的考查,作文能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取決于考生對民族文化借鑒吸收的多少。作文中如能適當引用古詩文名句,文章就會顯得很有品位。如2003年全國高考滿分作文《同是……可是……》中的一段:“同是長空中的月,老杜發(fā)出了‘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感慨;李白則月下獨飲,舉杯相邀,有了‘對影成三人’的慰藉;王維別有一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靜恬遠之情。納蘭性德與眾不同的見解讓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而外國詩人加里·夸斯得的描寫更是匠心獨運:‘正巧在赤道上,正巧在秋分點,正巧在午夜,從船上看,滿。月,正在中天?!弧疂M’一‘月’,獨自成句,體現(xiàn)了萬物的對立又統(tǒng)一?!贝硕?,不僅引用了中國詩人杜甫、李白、納蘭性德的詩句,而且還引用了外國詩人加里·夸斯得的詩句,這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章能夠震撼閱卷者,作文不得高分也難!
三、修辭,辭格要新穎。
對那些招之即來的比喻最好不要用,用了反而會讓人覺得生硬、枯燥。如月亮像鐮刀、孩子的臉像蘋果等,這些比喻婦孺皆知,用了還不如不用。比喻一定要新穎獨特,只有新穎的比喻才能使人過目不忘。
如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①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②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例①前一句先把“山”比作“眉黛”,后一句緊接著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點”,后一個比喻完全是由前面的比喻生發(fā)、引申而來的,因此兩者的關系顯得特別緊密,全句也顯得相當通暢。例②并不著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著眼于兩個被比喻物之間的關系;倘若孤立地看,可能較難看出兩個比喻的本體和喻體間有什么相似之處,但如果從花與樹、面龐與姿態(tài)的關系著眼,我們不僅會覺得這兩個比喻貼切合理,而且還有耳目一新之感。
四、煉句,文句要有意蘊。
意蘊是指文句的深意及蘊藉。運用借代、象征、比賦等手法可使句子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朱光潛的《咬文嚼字》談到文學的文字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時,引用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說:“‘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lián),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面?!币虼耍覀冏魑臅r要留心煉句煉意,使文句具有音外之音,韻外之韻,情外之情。
【例文展臺1】排比造情勢
獨上高樓(節(jié)選)
重慶一考生
……
曾經以為,古代文人的生命會簡單而明了,時代賦予他們簡明的期望:入相出將,封妻蔭子。然而,是誰,偏偏要拋開那些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為自己的人生另擇一條路?
一、李白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崇尚奢靡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以換取高官厚祿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間。
……
二、蘇東坡
是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把酒問青天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癡漢么?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只是韜光養(yǎng)晦,游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
三、辛棄疾
是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為狂人么?是不啼清淚長啼血的悲鳥么?在那個崇尚享樂的年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吟花賞月,賣弄詩文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
……
【技法點撥】
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產生情感的沖擊波,從而給人以極大的震撼。此文開篇就以設問的形式吊起讀者的胃口,一下子把讀者引入了小作者如天風海雨般的情感中,使讀者有種“獨上高樓不勝寒”的快感。接著,以“排比+設問”的形式推出文學史上三位大師拋開人們世俗的期許而“獨上高樓”,“守護了永恒的精神家園”“守護了歷史的期許”,顯得氣勢磅礴,感情充沛。
【例文展臺2】文句有意蘊
沒有翅膀的飛翔(節(jié)選)
重慶一考生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輪回,”甲蟲微笑著對我說,“有一天,你也會有一雙斑斕的翅膀,在天空中蹁躚舞動?!标柟獍察o地淌過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膚,我聽到山風掠過樹梢,如同一支悠遠的驪歌。
……
“每一只鷹的舞臺都是蒼穹,”媽媽的目光中充滿期待,“有一天,你也會有一雙堅強有力的翅膀,在天空中鋪展你的輝煌?!陛p風溫柔地吹動我茸黃的毛,我聽到燕語呢喃,講述著一些古老的故事。
……
“每一只天鵝都是天使的一次微笑,”爸爸慈祥地凝視著我,“有一天,你也會有一雙潔白的羽翼,在天空中書寫你高貴的美麗?!彼檩p輕地順著我的羽毛淌下,我似乎聽到雨打芭蕉,點滴著一些天荒地老的憂傷。
……
【技法點撥】
讀完此文的第一感覺就是語言十分優(yōu)美,富有意蘊,極具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懊恳恢缓际且欢浠ǖ妮喕亍薄懊恳恢机椀奈枧_都是蒼穹”“每一只天鵝都是天使的一次微笑”,讀著這些優(yōu)美的文句,猶如吟唱一首憂郁的歌,而且這些句子形成了文章的結構形式,這是寫作者的大機智。
【例文展臺3】修辭新穎顯神韻
風,可以穿越荊棘(節(jié)選)
四川一考生
生命如風。
好一個亙古的比喻。你也許感慨于它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著一絲痕跡。我卻跋山涉水,在時空里淘盡沙礫,找到了這個比喻的真諦: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繪成籬笆墻的內外,我們一道又一道地爬過,事實上,這道道籬笆綴滿荊棘,我們爬過時,往往遍體鱗傷,身心俱毀。這時,你看到,風在墻外千回百折,不屈地呼嘯而過,空氣中凝結下壯觀的痕跡。
……
梭羅說:“這兒可以聽到河流的喧聲。那失去名字的遠古的風,颯颯吹過我們的樹林?!被蛟S垂問遠古,就能把生命如風的真諦領悟。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烏臺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冷,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都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頓悟。
于是他逍遙紅塵,寄情山水,最終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風,已遺落于歲月,無人見得了……
梵高看見了風。他在向日葵田中懶散地躺著,糾結于一個難解的疑問與痛苦:耗盡心血的畫作,竟連一幅也無人理解,一幅也賣不出去!對于一個把藝術當作生命的人來說,無人欣賞自己的藝術就好比無人重視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被輕視、被鄙視的痛苦!這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見了一陣風穿過向日葵田。那陣風被阻擋住了,發(fā)出憤怒的吼叫。然而它們仍然向前,向前!全然不顧被招搖的枝干劃破身軀,它們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畫作在他死后不久,成為了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直至今日。
……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唯有學習風,我們才能藐視一切挫折,讓痛苦煙消云散,讓快樂灑滿旅途!
【技法點撥】
作者寄情于風,以風為載體,以風設喻,讓風在文中一以貫之,使狄金森、蘇軾、梭羅、梵高等人在“風”的旗幟下集合,表明自己鐘情于風的理念。相信唯有學習風,才能有藐視挫折,化解痛苦的精神和意志,才能讓快樂灑滿生命的旅途。文章構思新穎而獨特,韻味無窮。
【例文展臺4】 引經據典見底蘊
詩人·明月·黃花(節(jié)選)
重慶一考生
一、東坡的明月
浪淘沙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任平生,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被貶謫之后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
于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何所似,恰似飛鴻踏雪泥”的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愿“滄海寄余生”。
……
二、易安的黃花
南樓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的。滿腹感傷的奇女子,國破之凄,喪夫之痛,改嫁之苦。
……
于是,易安揮灑愁悶,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黃花??赐噶藴嫔W兓玫乃?,在雁字歸時,勤修《金石錄》,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詞》,重新認識自我,易安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孤燈,蹣跚地走過。
……
【技法點撥】
引經據典能使文章語言典雅,品位自高,境界自成。東坡、易安的詞句,此考生能信手拈來而無斧鑿之痕,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思考力度。更令人折服的是,此考生還能自填詩詞且格調高雅,這種“腹有詩書”所折射出來的“底蘊”,使作文不得高分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