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姜、蒜、辣椒不僅用于調味佐餐,也是家居內服、外用的良藥。
蔥含有維生素C和磷質,亦含有大量的揮發(fā)油,具有一種特別的香氣和辣味。它有開胃、滅菌、興奮神經(jīng)、促進血流、發(fā)汗利尿、消炎生肌等功能。將蔥白3根切碎,用沸水沖泡,光蒸熏鼻孔,后趁熱喝下,能防治感冒初起;蔥白3根,蜂蜜10克,搗成糊狀外敷,治療化膿性皮炎,療效明顯;將蔥白搗汁,用消毒棉球蘸汁塞入鼻內,可治慢性鼻炎,副鼻竇炎。
姜含“姜辣素”,對人體的皮膚、黏膜和神經(jīng)均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能使口腔唾液和胃液分泌增多,血液循環(huán)加快。用生姜片15克、紅糖100克,水煎熱服,治感冒初起;生姜搗碎,加蜂蜜或紅糖,經(jīng)常煎水喝,能化痰鎮(zhèn)咳,治療支氣管炎,趁熱服還有止嘔吐功效;生姜切片常擦頭皮可治禿發(fā);生姜切片擦人體裸露部位,能防治凍瘡;白酒泡生姜,用以治療手癬和腳癬,內服能治胃腸痙攣痛。
蒜含有蒜辣素、蒜配糖體和維生素C等多種成分。中醫(yī)認為蒜有行滯健胃、驅蟲止癢、解毒鎮(zhèn)痛、祛痰化咳、利尿消腫等功用。將蒜搗成泥狀涂于紗布,用膠布貼于腳心涌泉穴,可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氣管炎、小兒百日咳,也可止鼻出血;吃火燒大蒜可治急性腸炎;用白酒浸泡大蒜,常飲能治早期高血壓;沖泡蒜泥當茶飲,能防治口舌生瘡。
辣椒含有辣椒素、辣紅素、胡蘿卜素以及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鈣、鐵、磷等物質。中醫(yī)認為辣椒性溫卒熱,具有驅風、行血、散寒、解郁、導滯和開胃等功效。辣椒除內服外,亦可外用。寒冬用辣椒熬水泡洗手足可防治凍瘡;用辣椒粉與豬油混合成膏,外擦患處,可治療關節(jié)痛、風濕性肌炎、凍瘡初起以及早期流行性腮腺、多發(fā)性癤腫等,均有消炎鎮(zhèn)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