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的臀部觸目驚心!
兒童“臀肌攣縮癥”俗稱“鴨步病”,是指嬰幼兒時期因臀部反復注射,可能導致臀肌纖維化,到四、五歲骨骼發(fā)育時,臀部纖維化了的肌肉像粗大的纜繩拽住了髖關節(jié),所以患兒雙腿變形、無法下蹲。
患了這種“臀肌攣縮癥”的孩子,只得通過手術切斷“纜繩”才能下蹲,否則會導致脊柱和髖關節(jié)變形和終生殘疾。但傳統(tǒng)手術又造成臀部凹坑和巨大疤痕,其終身傷害,不亞于臀肌攣縮本身。
在霸州市南部村鎮(zhèn),筆者發(fā)現(xiàn)有6名因1歲左右臀部反復注射青霉素造成臀肌攣縮的患兒:其中1名未做過手術,另外5名經(jīng)過傳統(tǒng)手術后,臀部留下了巨大疤痕。未做過手術的孩子叫志同,今年5歲,走路弓腰彎腿,兩只腳向外撇,坐下兩腿不能并攏,剛由家人背著出門了。筆者尋訪那5名經(jīng)過傳統(tǒng)手術的孩子發(fā)現(xiàn):
運生,10歲,虎頭虎腦,但小屁股上的褲子癟癟的,就像掛著一個空袋子。
丹丹,女孩,12歲,同樣是臀部癟癟的,因手術不徹底,一只腳走起路來還是有點兒瘸。
洪福,因1歲左右患了兩次支氣管炎,每次都往屁股兩側打六、七天青霉素。洪福的臀部像個癟茄子,雙側臀部對稱的兩個大凹坑上,是術后的大疤痕,其形狀酷似正在爬行的巨大毛毛蟲……
都是苯甲醇惹的禍
苯甲醇是用于稀釋青霉素的液體,易在肌肉里形成難于吸收的硬結。臀肌攣縮發(fā)病率的高低與苯甲醇的濃度和注射次數(shù)密切相關:苯甲醇濃度越高,發(fā)病率越高;注射次數(shù)越多,發(fā)病率也越高;最初注射的年齡越小,發(fā)病率也越高。
嬰幼兒肌肉組織細嫩,反復多次注射可造成局部肌肉內出血吸收不良、創(chuàng)傷性水腫,導致肌肉纖維變性,使本來有彈性的臀大肌變成了條狀的纖維索帶,限制臀部和髖關節(jié)的活動,盡管孩子的身高在年齡增長,但臀大肌的功能卻發(fā)揮不出來。
自從醫(yī)學界認識了臀肌攣縮癥之后,便開始了傳統(tǒng)手術——即在臀部拉開切口,橫向切斷臀肌攣縮組織。由于病因及病理改變逐漸明確,手術切口由大逐漸變小。盡管如此,術后疤痕的增生卻始終無法解決,原因是臀肌攣縮的孩子大都屬于疤痕體質,這樣的孩子連拉個小口都會留下疤痕,經(jīng)傳統(tǒng)術式留下的疤痕,會過度增生,并隨年齡的長大而增大。
為什么術后的孩子除了疤痕之外,臀部會有那么大的凹坑?他們臀部的肌肉到哪里去了?
專家介紹,這是因為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盡管剪斷了臀部因為痙攣形成的“繩索”,但并未能達到使被疤痕揪住的皮肉真正松懈的效果,不僅如此,在這層揪緊的皮肉下面,是被封住的富有彈性的臀部肌肉,所以孩子的臀部有凹坑。
患有“臀肌攣縮癥”患兒在生活中常因自己異樣的“外八字”步態(tài)、下蹲受限,坐時雙膝不能并攏;臀部由于臀肌纖維化而變小等,感到深深的自卑,承受著心理、精神和肉體上的極大壓力。
今后,患兒不再有痛苦
“內窺鏡下臀肌攣縮松解手術”是治療“臀肌攣縮癥”的新技術,這種手術只需在有疤痕的皮膚上戳3個小孔,插入筷子粗細的內窺鏡,完成臀肌攣縮帶的松解,攣縮嚴重者還需松解臀大肌肌肉到胯骨骨頭的附著點。兩側臀部手術平均時間為20分鐘。手術失血量小、無明顯切口、無需拆線,術后3-5天出院,髖關節(jié)各種自然活動的功能達到正常,解決了傳統(tǒng)術式大切口、瘢痕過度增生等問題,徹底免除了傳統(tǒng)手術給患兒帶來的種種不堪。
鑒于反復注射苯甲醇可引起臀肌攣縮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已經(jīng)發(fā)出《關于加強苯甲醇注射液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強苯甲醇注射液管理,禁止用于兒童肌肉注射。